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叶适与朱熹     
叶适与朱熹周梦江清代全祖望《宋元学案·水心学案》按语说:“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其间,遂称鼎足。”关于朱熹道学与陆九渊心学以及叶适的永嘉事功学派三者之间的关系,朱、陆的论争如鹅湖之会等,是人所熟知的,而叶适与朱熹之...  相似文献   

2.
从宋代义利之辩谈起,叙述叶适对朱熹“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批评。兼及南宋温州商业社会产生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和重商思想,永嘉学派的功利学说及其重商思想对温州社会的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叶适作为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集永嘉事功学派之大成,倡导“经制事功”之学,其经济思想以功利主义为基础,反对贵义贱利。以他为代表的“永嘉之学”俱以讲实事、究实理、求实效、谋实功为特色,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反传统意义。拟站在经济学角度,对其以功利观、理财观、反抑商思想为代表的反传统思想内涵予以具体分析,并就该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拙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以“浙东学派”作为南宋浙江东部地区各学派的总称。其中最主要的学派共有三家,一称金华学派,以吕祖谦为代表,为南宋时颇有影响的理学学派,其学术观点是“不主一说”,兼取所长,基本倾向陆九渊心学,又赞成朱熹以理为哲学最高范畴的观点,还接受了永嘉、永康学派某些事功观点,首创经世致用说;二为以薛季宣、陈傅良和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倡功利之说,反对空谈道德性命之说,主张通过事功来把握义理,笃信“六经之学,竞业为本”,提倡“以利和义”;三是永嘉学派,以陈亮为代表,最大特点是谈王说霸,倡事功之学,提倡“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具有务实不务虚的学风。三家学派虽都提倡经世致用之学,都有务实学风,然又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因此,各以自己的独特风格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5.
叶适是南宋时代著名的进步思想家,是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的哲学思想,在当时对程朱学派的理学起到了批判作用,对后世我国思想家和日本思想家也有很大的影响。可是《宋史·叶适传》记载他的事迹、著作多有遗误,以致明、清以来有关他的论述,都引证失实,以误传误。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叶适的研究工作。为此,特对《宋史·叶适  相似文献   

6.
论儒学义利之辨及其当代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儒学的义利之辨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关系重大。所谓叶适“功利之说”实出于后人的误解,叶适、朱熹的分歧在于:叶适强调义利的统一,朱熹强调义利的冲突,而朱叶所据以争辩的董仲舒的名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系班固改作,班固的贬利观念是从反面受荀况、韩非影响。孟子“何必日利”,孔子“罕言利”自有深意,但孔子将义,利割裂,导致后世的中国社会向“义”与“利”绝对的两极分化。当代社会讲义不计利或讲利不重义这两种倾向都是值得反省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北宋仁宗年间王开祖在永嘉讲学,是浙学的草昧时期。与之同时者,温州有林石、丁昌期两位学者,合称“皇祜三先生”。此后到南宋前期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的崛起,中间起着承先启后作用的,则有“元丰”九先生。这九位先生大都是洛学和关学  相似文献   

8.
叶适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号水心,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有《水心文集》、《水心别集》、《习学记言序目》等。近来学术界对其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都有较深的研究,而对他的史学思想的研究尚付阙如。叶适虽不以论史著名,然其史学思想在各个时期的著作中都有反映,《习学记言序目》(本文凡引该书,均在引语后注出卷数及篇目)更有史论二十五卷,对宋以前的正史一一评论,既论史法,又论史事,多有独  相似文献   

9.
编例一、本谱以记载叶适的家世、生平及著述为主。并略记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和永嘉学派主要学者事迹.以见其背景。二、叶适的家世生平,着重依据《叶适集》有关丈章,《嘉靖温州府志》卷五叶宣《叶文定公墓志》、《瓯海永强英桥叶氏宗谱》之《叶文定公墓碑记》、《瓯海轶闻》、《宋史本传》、及温州、永嘉、瑞安府县志等。凡各书所载略同者,仅取其详明之一二种;如有歧异或不完全处,则参稽考订,择是而从。三、叶适著述今留存者有《叶适集》三册(旧称《水心文集》和《水心别集》的合编).《习学记言序目》上下两册,均为中华书局编辑出版…  相似文献   

10.
南宋孝宗隆兴、乾道间至光宗绍熙时,理学主流派的性理之学与永嘉事功之学同时昌盛,后者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兼容前者的合理因素,具体表现在薛季宣"问阵而称俎豆"和陈傅良兼重"勇猛"与"详密"。他们对理学性理的兼容,其核心旨趣是传统儒家的"中道"思想,为叶适创建事功"治统"体系奠定了思维基础。  相似文献   

11.
周梦江先生((叶适与永嘉学派》一书,从史学、哲学及其他方面评价叶适与永嘉学派。评介者冈元司先生认为“本书对于提携后学者研究永嘉学派来说,它毫无疑问占据着必读的领先研究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论周行己     
北宋末年温州人周行己 ,是洛学创始者程颐的学生。因他生长于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温州 ,加上又受过新学、吴学的薰陶 ,使他重视实用之学 ,具有先进的货币思想 ,成为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先驱 ,对温州学术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在写作们《叶适与永嘉学派》和《叶适简谱》(前者于1992年浙江古籍出版,后者刊于《温州师院学报》1994年二、四、五期)的过程中,研读中华书局近年出版的《叶适集》,对《水心别集》(以下简称《别集》)的文章时有感觉别扭之处,因马瑞!临《文献通考》(以下简称《通考》)一向以百!用来人文章著称于世,于是检阅该书之商务万有文库“十通”本,其中引用叶适之《习学记言序自》、《水心文集》、《别集》之文颇多。现试将《通考》引文与规集》数篇文章对校,两书之异文颇多,有的虽仅一字之差,但于史实则出入甚大。按版本源流,《通考…  相似文献   

14.
叶适,南宋永嘉学派著名学者。其早年即接触佛教,中年读佛经千卷,对佛学造诣颇深,晚年出资重修温州佛教名山松台山寺院,游居其间,并作《宿觉庵记》,流露出他对待佛学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叶适认为佛学为“世外瑰奇之说”,与本朝治乱本不相关:另一方面他对自己的佛学造诣颇为自许,对学者学佛不得要领多有讥讽。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的永嘉学派,是和朱熹的道学,陆九渊的心学鼎足而立的三大学派,也是我国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解放以来,在论述叶适的许多文章中,时常提及永嘉学派。可是关于永嘉学派的情况:主要人物、学术思想、源流演变等等,却一向少人介绍。因此,本文拟就这些方面,试加简单论述,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6.
我国疆域广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又有各具特征的文化传统,因而从先秦开始,就出现带有地区特征的各种学派和思想家。这些学派既是全民族学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是每个地区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这种情况在宋代亦是如此。单以理学言,就有濂、洛、关、闽之分,在北宋,有王安石的新学,二程的洛学,张载的关学,苏氏父子的蜀学等。在南宋,则有福建朱熹的道学,江西陆九渊的心学,浙江有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陈亮、吕祖谦的婺学以及四明学派等。这些学派,其影响虽布及全国,但各有自己的活动中心或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永嘉之学来源有二,一是从周行己到郑伯熊的性理之学。后来,郑伯熊深知空谈义理对国事无补,在薛季宣影响下转向事功之学。  相似文献   

18.
南宋乾、淳之际的浙东学者大多兼擅经史文章,他们对儒家之"道"的理解与朱熹等理学家相比显得平实,对文道关系的理解也较为通达,对南宋以来的重道轻文思想具有纠偏意义。吕祖谦认为文道二者并行不悖,意图统合程学之"道"和苏学之"文",但其思想显得博杂而欠通贯;永嘉学派的陈傅良、叶适则仰溯三代文道合一的精神,强调为文要有关治道,流露出浓厚的崇古和事功色彩,实与欧阳修、王安石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遥相承接。但是吕祖谦的伦理本位和叶适的事功本位思想,对"文"也造成了一定的疏离和损害:吕祖谦随着对道的领悟趋于深入,后期逐渐疏远了文章华藻。陈傅良、叶适宣扬以"治"为道的政治哲学,则表现出向"泛文学"的复归,虽然表面上提升了文的价值,但却使文学落入儒家功利思想的桎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生存命运"、"学术命运"、"生命价值"和"价值理想"四个方面对叶适思想展开了深入、全面的讨论,认为叶适对人生存的社会环境、学术的功能与特性、生命价值的落实、以及价值理想的终极关切等方面提出了具有浙东事功学派特点的思考与主张,从而对浙东事功学术进行了综结。  相似文献   

20.
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有诸多学派,朱熹之前已有濂洛关闽之分,在朱熹之时,亦有江西之学、湖湘之学、浙东之学诸派.朱熹之后,历朝同样有诸多学派.朱子学派称"闽学",但朱子学不等于"闽学".朱熹称二陆之学为"江西之学",但陆象山之学不等于"江西之学",江西之学发脉于欧阳修、曾巩,经李觏、王安石,而成于周敦颐、张九成、陆象山."江西之学"以二陆心学理论特色得以"孤行于天下".江西是理学开源、心学萌生之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朱子学不入于江西,但江西是他讲学论辩任官施教的地方,朱子学与象山学同样在江西广泛传播,历宋元明而不衰.所以,江西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