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甜菜夜蛾幼虫作为替代宿主增殖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rNPV)的研究结果表明,GrNPV在甜菜夜蛾体内连续传代2次后得到了GrNPV-Se2,GrNPV-Se2切片电镜图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特征.分别提取GrNPV-Se2与GrNPV基因组,电泳结果表明GrNPV-Se2与GrNPV基因组大小相同.设计GrNPV多角体基因引物,对GrNPV-Se2与GrNPV基因组进行PCR验证,结果GrNPV与GrNPV-Se2基因组的多角体基因PCR产物带型相同,表明用甜菜夜蛾幼虫成功增殖了草原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GrNPV.  相似文献   

2.
栗黄枯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简称TvNPV)是成都地区首次发现的一种昆虫病毒.关于TvNPV多角体蛋白及病毒粒子蛋白的一般拉曼散射(ORS)谱研究已有报道[1,2],这里报道它们在银胶溶液中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谱实验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1材...  相似文献   

3.
前言茶毛虫病毒在国外已有记载,国内在贵州、福建等省也有发现,但都为核型多角体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其病毒粒子一般都为杆状。 1978年5月,我们在湖北省蒲圻县城关鎭五七茶场发现了茶毛虫一种新病毒,死虫表现为典型的核多角体病毒病的病症,经光学显微镜观察,敏感性组织的核内有多角体,但在电镜下初步所观察到的病毒粒子,为圆形而不是杆状。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种质型多角体病毒发生在核内的新品系。暂命名为“EP-CPV-N”,即茶毛虫质多角体病毒的核品系。  相似文献   

4.
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抗血清与其同源抗原,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中产生一条沉淀线和一条沉淀弧,病毒粒子的抗血清与其同源抗原,在双向免疫扩散和免疫电泳中形成两条沉淀线和三条沉淀弧。异源系统之间无交叉反应。凝胶内吸收试验表明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之间不存在共同抗原,两种组分无血清学关系。  相似文献   

5.
DpNPV多角体蛋白拉曼光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马尾松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蛋白的拉曼光谱。结果表明,DpNPV多角体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和无规卷曲,后者含有大量的β回析,多角体蛋白的侧链C-C-S-S-C-C-构型为反式-扭曲-反式。  相似文献   

6.
对一株感染力较强的茶毒蛾(Cifuna sp.)核多角体病毒(NPV),曾作过组织切片的观察,本文又进一步作电镜扫描及超薄切片的研究,发现它为大小不整齐而中小形居多的各种形状的多角体,其中病毒粒子为单粒包埋型,多角体外包有厚约17.3nm 的膜。多角体蛋白晶格,明显表现为线型及点型,夹角相交为60°和120°,相邻两晶格中心距约72.8(?)。在多角体切面中可见病毒粒子最多达79粒,最少只2—3粒,均为杆状,有的微弯,而两端钝园,大小约为336.7×79.62nm.由多角体溶解释放出来的病毒粒子,较多角体切面中的稍细长,约379.2×45.5nm.病毒粒子的切面,其DNA 核心为288.2×36.4nm,包有厚约91(?)的外膜及厚约79.8(?)的内膜,两膜之间的空隙为45.5(?)。本文还讨论了多角体膜及蛋白分子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7.
Bergold(1963)综合地报导了昆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性质;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核酸也陆续进行了研究;我国沈思祥等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核酸(DNA)进行了研究,并报导其分子量为1.6×10~7。我们对农作物的主要害虫斜纹夜蛾的核型多角体病毒核酸进行分离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相似文献   

8.
Sl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lNPV多角体蛋白基因的开放读码框为750bp,编码249个氨基酸的蛋白质,是目前所发现的最长的多角体蛋白基因.SlNPV多角体蛋白Mr=29236,其氨基酸序列与其它核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蛋白氨基酸序列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9.
运用超速离心和Sepharose 2B或6B柱层析技术,纯化了中国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HaNPV)VHA273毒株的多角体、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并将其作为抗原免疫家免,在0.65%和1%的琼脂糖凝胶中进行了免疫双向扩散与免疫电泳。试验表明,VHA273毒株的多角体蛋白与病毒粒子虽然各自与其同源抗血清产生沉淀反应,但此二者之间并无血清学关系,试验还表明,VHA273毒株(mNPV)感染中国棉铃虫后产生了大量mNPV与少量sNPV,其多粒包埋与单粒包埋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分别具有相同的抗原特性。由此初步认定,VHA273原毒种繁衍的mNPV与sNPV,在血清学性质上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10.
质型多角体病毒(Cytoplasmicpolyhedrosisvirus,CPV)隶属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质型多角体病毒属Cypovirus,通常基因组由10个节段双链RNA构成。根据病毒基因组dsRNA片段在聚丙烯酰胺或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图谱的差异,目前CPV已被分为20个电泳型。依据已有的研究结果,综述了质型多角体病毒(Cypovirus,简称CPV)侵染、转录调节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CPV入侵过程;转录过程中CPV衣壳蛋白VP1和塔状蛋白VP3构象变化,促进mRNA起始转录和加帽的作用;大突起蛋白VP5,作为夹状蛋白起到稳定CPV病毒粒子结构的作用;另外,VP5作为mRNA分子伴侣,促进RNA链的解旋和加速链的退火。这些研究结果将为下一步深入研究CPV入侵、转录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线索。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不能成功感染同属甜菜夜蛾(S. exigua,Se)昆虫,为深入研究SpltNPV在离体Se301细胞中的感染进程以及病毒感染失败的原因,对感染后Se301细胞进行DNA复制、病毒基因转录以及病毒蛋白表达等检测。结果显示被感染的Se301细胞中病毒完成了DNA的复制和病毒早、晚期基因转录,但检测不到极晚期基因多角体基因(polyhedrin)的表达,病毒的蛋白表达受阻从而影响了病毒完成复制周期。 研究发现病毒蛋白表达受阻是SpltNPV在Se301细胞中无法形成子代病毒,完成整个病毒复制的主要原因,这为深入研究其感染失败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用GrNPV对鱼、蛙、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兔、鹌鹑、鸽、鸡、鹅、狗、猪、山羊、绵羊、牦牛、猴等16种366只脊椎动物,按国际病毒制剂安全性试验标准作了急性和亚急性感染试验,检测了长期接触GrNPV人员血清中对应抗体.结果表明,GrNPV对人体和脊椎动物无感染性、致病性和其它毒性.  相似文献   

13.
用中国棉铃虫多粒包埋核多角体病毒VHA—273感染小菜蛾的BCIRL—PX_2—HNU_3、美国棉铃虫的IMC—HZ—1和IMC—HZ—3三个细胞系。试验结果表明,这三个细胞系对VHA—273都敏感。在电镜下,可观察到典型的细胞病理变化,以及病毒发生基质、核衣壳体、具有套膜的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在部分细胞中可观察到不含病毒粒子的空多角体.此外,还可见到一些多角体上有一种特殊的唇形结构,它可能是多角体内的特定部位存在空隙或折叠所致。本文还就病毒的形态发生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简讯     
我校生物系与惠民地区农业局植保站协作,对大豆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已于一九八三年一月十日在济南市由山东省教育厅组织通过了鉴定。在该项研究工作中,他们对大豆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活体重复感染试验,组织病变观察,多角体超薄切片及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和核酸的生化分析等系统的研究。同时对该病毒两种形态不同的包含体进  相似文献   

15.
用差速离心和庶糖梯度超速离心方法,分离提纯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碱解后经超速离心提取多角体蛋白,用以免疫家兔,采用对流免疫电泳和ELISA方法检测定量多角体中的多角体蛋白,结果表明:用对流免疫电泳方法检测的最低灵敏度是0.025mg多角体/ml,而用ELISA方法则可以测出10ng多角体/ml,其光吸收值(OD_(490))与多角体的浓度(mg/ml)的负对数值之间呈明显直线关系。回归方程为y=1.5335-0.2342x。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栗黄枯叶蛾核型多角体病毒(Trabala vishnou Nuclear PolyhedrosisVirus)的病毒粒子蛋白(Virion Protein),简称TV—NPV—VP,在不同pH值条件下于银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将TV—NPV—VP在中pH值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谱)与它的一般拉曼光谱(OR谱)作了比较分析。样品在不同pH值条件的SER谱反映了其不同的吸附特征,说明分子的表面几何状态随pH值的不同而改变.TV—NPV—VP和银胶表面的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增强机理具有短程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用细胞临界生长密度法对棉铃虫蛹卵巢细胞系SFE—HA—8212进行克隆化,获得8株克隆细胞系.各株克隆细胞系各自的形态较为均一,但相互间在形态、生长特性、对病毒受纳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其中一株CS细胞对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的受纳性明显高于SFE—HA—8212细胞,形成多角体的细胞比率、多角体的产量、游离病毒粒子的产量及多角体蛋白的产量均有提高,是研究和应用HaSNPV的有效系统.  相似文献   

18.
用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MNPV)和芹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faMNPV)感染甜菜夜蛾(Laphgma exigua)血细胞系Le-H-HNPU_7,通过光镜和电镜技术证实,该细胞系对这两种NPV都很敏感,病毒在细胞中的发生呈现出典型的NPV病理发展过程。电镜下可以见到受染细胞核中病毒发生基质、病毒粒子和多角体。其病毒形态大小分别是:AcMNPV病毒粒子为27.8±1.83×214.4±33.5nm,多角体为1.82±0.35μ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60.7A;SfaMNPV病毒粒子为38.1±2.09×306±14.5nm,多角体为1.45+0.1μ,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70A。  相似文献   

19.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的记录有十余种,有些已开始应用于生物防治。棉铃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在我国上海、湖北和北京均有报导,这种病毒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带病期很长,可达40—50天。在后期,病虫不食不动,但能维持1—2周不死,并由肛门不断排出多角体。关于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幼虫体內的形态发生问题,前人曾作了许多研究,小林(1971)综合组织化学、放射自显影以及电镜观察等方面的研究,对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感染、增殖和多角体的形成过程,作了一个模式说明。除此之外,还用普累克丽斑蝶(Danaus plexippus)、松尺蠖(Bupalus piniarius)、松带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盐泽伊蚊(Aedes cantatator)等进行了研究,还有人研究过Chrysodeixis eriosoma和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的质型多  相似文献   

20.
五、中肠多角体病毒在五十年代仅见到8种昆虫的中肠细胞中有本病毒的侵入,现在已发现100种以上的鳞翅目昆虫受到中肠多角体病毒(CPV)的侵染,此外,在少数脉翅目和双翅目昆虫中也发生本病,它们之间是否完全不同、对家蚕能否感染尚不了解。病毒在侵染细胞内形成多角体,是这类病毒的特征,对家蚕来说有在中肠细胞质内形成多角体的,叫做质型病毒,其在核内形成多角体的,叫做核型病毒,后者尚属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