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陈杰  展霞 《科技信息》2010,(25):I0400-I0400
黄瓜褐斑病(又名靶斑病)是世界性分布病害,病菌侵染植株后,病情发展迅速,叶片坏死、脱落,发病严重的造成大量减产甚至绝收。目前,该病已遍及全国。黄瓜褐斑病菌喜温好湿,寄主范围广,是多种蔬菜的致病菌,发病后防治较为困难,要严密监测和控制该病的蔓延,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2.
番茄新品种     
赵淑红 《科技潮》2009,(7):39-39
目前在我国,根结线虫的危害已成为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中的一个严重问题。以北京为例,全市十几个郊区县均有根结线虫发生,危害程度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减产50%,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3.
油茶基因组微卫星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油茶基因组约10%覆盖度的DNA序列进行微卫星查找,共获得11 344个重复单元长度为1~6碱基的微卫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这些微卫星序列分析发现:在油茶基因组中长度为二核苷酸的微卫星重复单元最为丰富,占27.1%;在单碱基重复和二碱基重复这两种类型中,最主要的优势重复单元分别是A/T以及AT/TA、AG/TC。三碱基、四碱基、五碱基重复类型中,(AAN)n、(AAAN)n和(AAAAN)n为对应的优势重复单元,这些优势重复单元中富含碱基A和T。油茶基因组中变异程度高的微卫星(长度≥20 bp)约占11.7%。分析还发现,除单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外,油茶基因组微卫星长度的变异速率与重复单元长度呈负相关,即油茶基因组中长度较短的微卫星变异速率较快,而较长的重复单元变异速度较慢,相对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油茶炭疽病是普通油茶和小果油茶的主要病害。它为害油茶的全部地上器官,包括果、枝、叶、蕾(芽),造成严重的落果、落蕾、枝梢枯死和溃疡;其中尤以因病引起的落果,在严重病区损失产量达20%以上,部分重病株达70~100%。引起此病的油茶炭疽菌冬天主要以菌丝在病树树上的枝、蕾(芽)、果、叶的病部越冬,次春天气回暖后先侵害春梢,然后侵害开始膨大的幼果。花芽分化后开始侵染蕾,夏秋  相似文献   

5.
油茶常见病虫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利君  曾红梅 《广东科技》2011,20(10):72-72
油茶嫁接造林后,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病虫害,特别是虫害危害较为严重,有时甚至可能引起新造林的毁灭,所以值得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6.
重庆市油茶优树调查与初选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我国14个油茶重点分布省市之一,油茶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实地调查秀山、酉阳、彭水和梁平4个县的36个油茶林分布,实测235株油茶单株,初步选出63株优树.油茶优树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占56%,500~800 m的占27%,800 m以上的占17%.优树年龄在30年以下的占13%,30~60年的占58%,60年以上的占29%.油茶优树果实颜色主要有青色、红色2种,其中青果占35%,红果占65%.单位冠幅面积产果量为1~2 kg的占41%;2~4 kg的占37%;4 kg以上的占22%,最高单位冠幅面积产量达7.24 kg.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筛选出关联度值在0.6以上的5株油茶,可作为优良单株.  相似文献   

7.
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组分与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索式提取法提取了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的脂肪,6个无性系GLR-CY3号、4号、27号、53号、56号、166号种子粗脂肪含量分别为其干重的39.13%、42.71%、44.69%、60.18%、48.07%和50.60%。再进行甲酯化处理,并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了6个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中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是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在油茶中的含量很高;6个无性系种子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3种不饱和脂肪酸在脂肪总量中的含量分别为166号(90.16%)>4号(89.81%)>53号(89.12%)>27号(88.69%)>3号(88.47%)>56号(83.61%);茶油是非常优质的食用和药用资源;6个油茶优良无性系种子脂肪酸的比较同时也可为油茶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油茶枯为研究对象,研究油茶枯中油茶皂素和油茶多酚的综合提取工艺。采用醇-水提取,以得率为考察指标,考察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及乙醇浓度对油茶皂素和多酚得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优综合提取工艺。实验结果表明:油茶皂素及多酚的最优综合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80℃、料液比1∶12、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工艺下,油茶皂素的得率为15.26%,油茶多酚的得率为0.52%(以山奈酚计)。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实现油茶果实尺寸及大小分布的快速获取,提出一种基于相机拍摄的油茶果形状特征参数批量化提取方法。【方法】首先将采摘油茶果摆放于含刻度尺的背景板,利用相机快速获取油茶果图像并进行校正;然后利用Mask R-CNN模型对图像油茶果进行快速检测计数,根据生成的掩码采用椭圆拟合法统计油茶果特征参数(长轴长、短轴长、面积、周长)的像元个数;最后结合背景板刻度尺计算的像元大小,获取油茶果特征参数,同时利用实测值进行精度验证。【结果】Mask R-CNN模型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9.55%和91.19%,测度值为95.22%,满足用于统计油茶果形状特征参数的要求。对油茶果面积的估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99 0、10.75 mm2、14.88 mm2;其次为周长和长轴长,短轴长的估测精度最低,其R2、MAE、RMSE分别为0.864 7、3.15 mm、3.74 mm。【结论】该方法实现了油茶果采摘后的快速准确计数以及形状特征参数的批量化提取,可为大量果实特征参数的快速准确检测提供参考,为指导油茶果实分级和快速测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油茶熊蜂授粉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从欧州引种、在中国繁殖生产的熊蜂,为几个品种的油茶进行授粉试验,探索熊蜂为油茶授粉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在油茶花期试验地释放熊蜂,并给不同品种的油茶授粉。【结果】(1)熊蜂为油茶授粉后,不同品种之间坐果率差异较大,其中‘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的坐果率和产量显著高于对照,而其他品种差异不显著;(2)熊蜂为油茶授粉的效果受蜂巢与树之间的方向影响较大,蜂巢东南方向的坐果率分别明显高于西北方向;在设置的范围内不同距离上熊蜂为‘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授粉后坐果率大多差异不显著,仅‘湘林210号’在5 m处的坐果率显著高于30 m处的坐果率。(3)熊蜂为‘长林系’(多种长林品种混合)、‘湘林210号’和‘长林4号’油茶林授粉后,果实产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2.39%、61.20%和28.39%。【结论】熊蜂不仅可以为油茶授粉,而且大幅度地提高了一些品种的坐果率和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小麦细菌性条斑病在石河子地区发生普遍,已成为当前冬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使叶片提早干枯死亡,穗形变小,籽粒干秕而减产,一般减产15-20%.该病传播快,防治难,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此,笔者对小麦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对策做如下总结,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荒芜成年油茶林地化学除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焕北  吴道圣 《科技信息》2010,(19):I0402-I0402,I0396
荒芜成年油茶林地经采用草甘膦化学除草试验,在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提出化学除草技术。油茶林下植被为白茅的采用清水10kg+250g10%草甘膦商品量+5g洗衣粉的配方;林下植被为五节芒、芒萁的采用清水10kg+1kg10%草甘膦商品量+5g洗衣粉的配方。五节芒经伐除后幼嫩茎叶长到50-60cm高时进行化学除草。化学除草较适时间:5月底~6月底。配方所用水必须是清净水。晴天、多云天气喷药为好,实行低位定向喷雾,喷遍杂草茎叶,只要方法得当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实践证明荒芜成年油茶林地化学除草可节约64%以上的生产费用,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可促进荒芜油茶恢复,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13.
果树花期霜害的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萌芽开花较早的核果类果树如桃、梅、李、杏以及仁果类果树苹果、梨等,花期易遭受春末发生的晚霜危害.严重年份可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如1992年部分地区的晚霜危害,造成水果减产70%左右.因此,果树花期应注意预防霜冻的危害.预防措施有: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油茶害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查阅了大量文献,记述我国油茶害虫、害螨290种,分属2纲9目62科。从分类系统看,以鳞翅目害虫(99种)、同翅目(94种)为多,各占34.62%和32.64%,并列出了每种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油茶产区的分布,为控制油茶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5.
油茶害虫名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福建省油茶害虫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查阅了大量文献,记述我国油茶害虫、害螨290种,分属2纲9目62科。从分类系统看,以鳞翅目害虫(99种)、同翅目(94种)为多,各占34.62%和32.64%,并列出了每种害虫的中文名称、学名、油茶产区的分布,为控制油茶害虫的发生与危害提供相关的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6.
黄瓜早熟、高产、易销售、价格好,菜农乐意种,但黄瓜叶片薄、大、嫩,加之温室内通风不良、’湿度大,若管理粗放,很容易感染霜霉病。霜霉病俗称“跑马干”,属一大毁灭性病害,该病来势凶猛,发展速度较快,若条件适宜,防治不及时,3-7天可使全棚染病,瓜秧成片枯黄,极易造成减产,甚至绝产。菜农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深度学习方法开展基于叶片的油茶品种识别研究,开发油茶品系图像识别技术,为油茶品种鉴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自然光照条件下生长的11个油茶品种叶片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完整、无明显病虫害的叶片,以白色硬纸板为背景,利用智能手机对叶片的正、背面进行图像采集,通过可用性筛选去除无效图像,构建图像数量为2 791张的油茶叶片品种数据集,采用深度学习网络(GoogLeNet、ResNet)对11个油茶品种的叶片图像进行识别研究。【结果】GoogLeNet和ResNet网络均能满足基于叶片的油茶品种识别要求,总体识别准确率、召回率的调和平均值(F1)分别达94.0%和80.7%;其中GoogLeNet网络识别效果更好,平均准确率、召回率、多分类模型指标宏观F1(Macro F1)和微观F1(Micro F1)分别为94.1%、94.0%、94.0%和96.9%,其对油茶品种编号1和编号8的识别召回率高达100%。【结论】深度学习网络(GoogLeNet、ResNet)能够实现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新鲜油茶(Camellia oleifera)花粉为材料探究油茶液体授粉花粉液的配制方法,为实现无人机的辅助授粉提供可能。【方法】以广西广泛种植的“岑软2号”和“岑软3号”油茶新鲜花粉为材料,通过测定花粉液中花粉浓度与花粉生活力来确定最优的油茶液体授粉花粉液的配方。【结果】当花粉液中的黄原胶、蔗糖和硼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4%,10%和0.015%时,“岑软2号”和“岑软3号”油茶花粉的稳定性与生活力可以得到最有效地保持。【结论】最优油茶花粉液配方为油茶无人机辅助授粉提供了可能性,并可一定程度上解决因花粉资源限制而导致的油茶坐果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油茶饼粕中茶皂素的分离纯化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萃取法、薄层色谱分离法及柱层析法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萃取后样品纯度35%,薄层板制备后样品纯度60%,柱层析后样品纯度86%。结论茶皂素的初步研究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间种草本植物对油茶林地表径流以及随径流流失的溶解态氮磷的影响,以期降低油茶林面源污染风险并改善下游水体环境,为油茶高效生态经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林下植被覆盖度低的5年生油茶幼林,设计3个试验处理:无间种对照、间种百喜草和间种金鸡菊,每个试验处理面积600 m2,3次重复,同时,在每个试验样地建设水平投影为16 m×7 m的标准径流监测小区,共计9个径流监测区。经过2年的生草处理后,间种百喜草和金鸡菊的油茶林下植被覆盖度从对照的31.13%分别提高到90.47%和80.40%。在此基础上,通过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多场次的地表径流及其氮磷含量的监测,比较各处理样地的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径流溶解态氮(DN)和溶解态磷(DP)流失量的变化特征,分析南方油茶幼林生草栽培对地表径流及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 油茶林下间种百喜草和金鸡菊2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及全磷含量均比对照有增加趋势。2020年6—7月,在试验区共观测到5场侵蚀性降雨事件。与对照处理相比,间种百喜草和金鸡菊的处理在5场侵蚀性降雨事件中均显著降低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P<0.05)。与对照相比,间种百喜草和金鸡菊处理的地表总径流量分别减少了35.04%和33.56%,土壤累积侵蚀量分别减少了83.89%和79.85%。不同场次径流中DN和DP浓度变化趋势不一致,第1和第2场径流中DN浓度较低而DP浓度较高,第4和第5场径流中DN浓度较高而DP浓度较低。所有观测场次的径流DN和DP浓度均值超过了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总氮、总磷Ⅴ类标准限值。与对照相比,间种百喜草能够显著降低径流中DN和DP浓度(P<0.05),减少量分别为4.67%和16.88%;而间种金鸡菊后径流DP浓度显著降低了16.88%(P<0.05),但DN浓度却增加了5.14%(P<0.05)。总体上,与对照处理相比,间种百喜草和金鸡菊分别降低了径流DN流失量26.66%和21.49%、径流DP流失量63.06%和50.57%。结论间种百喜草和金鸡菊的油茶林地显著降低了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显著减少了径流溶解态氮磷流失量,相较而言,油茶幼林间种百喜草对林地地表径流及其可溶性氮磷流失的阻控效果比间种金鸡菊的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