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余玲玲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3):82-82,86
高校德育隐性德育课程开发一直是理论界和高校十分关注的话题。本文从加强对校风、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学校制度文化等文化层面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加强师德教育,营造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整合社会和家庭德育力量,发掘新的隐性德育课程等三个方面就高校隐性德育课程开发提出了自己的浅显建议,希望为高校德育建设提供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高校隐性德育的把握基础上,对高校隐性德育和隐性德育课程,高校隐性德育和渗透性德育进行了粗浅的区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关于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概念界定的立体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课程是学校作为整体提供给学生的教育经验的总和,是学校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整体性教育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隐性德育课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4.
校园文化—德育的隐性课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桂龙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4):14-17,21
校园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较大的影响,高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易被忽视的问题,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  相似文献   

5.
何为隐性德育课程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未达成共识。学者们从各自专业背景出发,给隐性德育课程作出不同种解释。在众多定义中,隐性德育课程的广义解读可以有效拓宽它的研究范围,更好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效。与传统"灌输式"德教方法相比,隐性德育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道德的自我教育;隐性德育课程形式多样,"开设"难度较大,学校可以从优化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重视学校制度建设等三个主要方面加以尝试。  相似文献   

6.
对德育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德育的隐性课程与道德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德育的隐性课程改造的方向是隐性课程的优化而不是“显性化”的观点,指出了德育的隐性课程中学校课程、学校制度、校园文化三大领域的改造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孙丽娟  赵晴 《甘肃科技》2010,26(10):170-172
道德教育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学校教育心脏的课程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施的有效载体,是沟通学校道德教育和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桥梁。通过对目前国内隐性德育课程研究现状的考察,用文献法比较、分析和归纳目前隐性德育课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趋向,以期为隐性德育课程的深入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8.
"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都重在智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特点决定了其完全可以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智力、品德、审美观的发展作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根据"隐性课程"理论,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智育为基础,以德育为灵魂,以美育为升华"的有机融合,既充分发挥显性课程的主导作用,又辅以隐性课程的渗透功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课程改革进程中,德育课程的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高职课程设置、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德育课程设置中突显隐性课程的价值,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把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注意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把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0.
庄可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172-172
学生品德形成具有内隐学习的特点,内隐的、下意识的学习对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探讨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并提出创建对学生品德形成有积极影响的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