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为提高高速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文章以DSA380型高速受电弓和大西线高速铁路弹性链式悬挂接触网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法建立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基于遗传算法理论和弓网系统动态仿真平台,依次研究受电弓三参数联合变化对单、双受电弓与接触网系统间动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根据弓网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标准对受电弓三参数进行优化,得到高速受电弓三参数最佳匹配组合,给出了适用于高速情况下的单、双受电弓设计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DSA380型受电弓原设计方案,单、双受电弓设计优化方案均有效地提升了单、双受电弓受流情况下的弓网耦合系统动力学性能。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受电弓结构参数设计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接触网检测的目的是了解弓网配合关系,改善弓网受流状况,指导接触网维护,保证其安全运行,避免弓网故障的发生。本文将神经网络理论应用于高速接触网参数的分析,对弓网故障进行仿真。引入大量检测车实测数据,在相应的神经网络模型中训练,得出弓网故障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3.
电气化高速铁路弓网相互作用是实现机车受流的关键环节,弓网电弧是评价弓网关系的重要特征.本文设计了一套弓网电弧模拟发生装置,该装置通过旋转轮盘与碳刷相对运动,产生旋转电弧,能够模拟受电弓与接触网的相对运动.系统试验最高电压100 V,电弧电流20 A,试验测试了静态电弧和动态电弧对系统的电压和电流的影响,并采用LABVIEW软件对其进行了谐波分析.谐波成分集中在500 Hz以下,且含有不规则间谐波.  相似文献   

4.
高速动车组车速对弓网离线电弧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动车组列车运行时的车体振动使得受电弓和接触线之间产生电弧放电,从而产生电磁骚扰,研究由弓网离线电弧放电形成电磁骚扰的特征,为评估电磁骚扰对动车组安全的影响提供依据.本文针对动车组极高的运行速度与高速接触网系统振动方程导出弓网的离线概率、弓网接触力和接触线动态抬升量与速度的关系;建立了弓网电弧放电模型,对弓网电弧离线放电的电磁骚扰进行仿真;最后,分析了不同车速条件下,弓网离线电弧放电电磁骚扰发生的频率、大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论述使用msc.marc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接触网-受电弓的有限元模型.使用该弓网模型模拟机车受电弓的运行过程,得到弓网间的接触压力的仿真数据,并与EN50367中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6.
王宏樱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1):51-52,72
影响电气化铁路列车运行速度的一项主要技术指标是弓-网间的受流质量,受流质量主要受列车在高速运行下的弓-网振动影响,振动过大则造成受电弓离线及受电弓损伤,或接触网断线,因而造成事故.因此,对弓网受流技术的研究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将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应用于机车受电弓弓头弹簧系统的研究.利用一种新型、稳定的接触问题求解方法——直接约束法,对受电弓和接触网进行接触计算分析,并将工程优化算法融入有限元分析的全过程,实现了弓头弹簧关键参数的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可较好地获得具体工况条件下弓头弹簧参数与受电弓受流性能的关系,求取最优的弓头弹簧参数值,为设计新型机车受电弓产品的弓头弹簧系统提供了科学适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鲁强 《科技信息》2011,(16):353-353
接触网动态硬点是影响接触网,尤其是高速铁路接触网正常弓网关系的一项较为重要的因素,它会加快导线和受电弓滑板的异常磨耗和撞击性损害,破坏弓线间的正常接触和受流,并在硬点部位造成火花和拉弧。本文从多个方面分析接触网动态硬点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处理方案,为今后类似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接触网与受电弓之间的良好匹配关系,是确保城市地铁车辆能够有效取流的重要条件。弓网关系匹配不当,将会影响到地铁车辆受流时的稳定性,导致弓网之间故障,甚至会造成恶性的弓网事故发生。因此,目前大多数城市地铁公司在采购地铁车辆和建造车辆段时都会考虑到弓网监测系统设备,主要包括列车车载弓网动态监测系统、接触网检测作业车、受电弓在线检测系统。为了能够及时有效的监测到弓网匹配关系、弓网运行情况、识别弓网之间问题的详细故障信息、快速排除弓网故障隐患,为城市地铁车辆安全运营保驾护航,科学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重点对车载弓网动态监测系统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接触网检测车受电弓在接触网上的正向及反向运行时对接触网作用力的差别,实测表明受电弓在正反向运行时对弓网接触压力有影响。建议设计时速在120km/h以下线路的电力机车应采用正向受电弓的方式行驶,以保证弓网间良好的受流性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Hamilton原理和高阶模型理论,建立了旋转刚柔耦合智能结构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滑模变结构控制(SMC)对结构的振动进行控制.通过一阶近似模型理论考虑了结构轴向、横向和转角相互间的耦合作用,即考虑了柔性梁和智能材料的几何非线性.利用有限元方法得到了考虑离心刚化效应的有限维模型.利用滑模控制方法对结构的振动进行抑制.滑模面通过最优化方法得到.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滑模控制方法有效地控制了带有参数扰动的旋转柔性智能结构振动.  相似文献   

12.
以大型H型钢生产线为基础,采用热力耦合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建立万能轧制有限元仿真分析模型,并对不同摩擦系数下的多种工况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得到不同接触摩擦系数对H型钢万能轧制过程中轧件金属流动和轧制力的影响结果.  相似文献   

13.
大风区高速铁路新型防风设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新(甘肃兰州—新疆乌鲁木齐)第二双线是世界上1条已建成的最长高速铁路,也是世界首条穿越大风区的高速铁路,线路穿越大风区最大瞬时风速达64 m/s,严重威胁列车运行安全,针对既有防风设施(主要为挡风墙)难以满足大风条件下防止列车倾覆、保护受电弓和接触网安全及防沙等要求,提出一种新型防风设施即防风走廊,并通过数值计算、风洞试验、动模型试验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防风走廊的防护下,动车组的倾覆力矩是无防风设施时的1%~2%,是有挡风墙时的4%左右;接触网处的风速度仅为环境风速的6%左右;半封闭防风走廊开口处的最大速度仅为6.08 m/s;而走廊内部和动车组表面的压力变化表明半封闭走廊更具优势,不会附带产生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等不利影响。这说明防风走廊既能实现对列车和接触网综合防护,兼具防沙功能,同时也不会产生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等不利影响,作为一种新型高等级铁路防风设施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非线性弹塑性有限元法,利用大型非线性有限元软件MSC.Marc建立了六辊CVC轧机轧制过程三维有限元仿真模型。模型将辊系弹性变形与轧件弹塑性变形耦合在一起,进行统一建模与分析。运用该模型分别改变工作辊弯辊力、中间辊弯辊力、中间辊横移量进行有限元模拟,得到了工作辊弯辊、中间辊弯辊、中间辊横移对六辊CVC轧机轧辊弯曲和压扁变形的影响规律。所建模型与分析结果可为六辊CVC轧机的板形控制研究提供理论数据与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连铸结晶器内铸坯温度场和应力场耦合过程数值模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针对碳钢在连铸结晶器内的凝固过程,考虑坯和铜板间接触状态,建立了完全热力耦合的二维热-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利用MARC商用软件包在微机上求解,模拟出了连铸结晶器区域热和力学状态,特别是铸坯和结晶器壁界面状态,包括铸坯表面温度,界面热流和气隙分布规律等,本模拟工作可以为优势结晶器锥度,开发高拉速曲面结晶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基于涡轮增压器轴承体冷却机理,采用专业CFD软件和FEM软件分别建立了轴承体流体区域和固体区域网格仿真模型.运用流固耦合的仿真计算方法对涡轮增压器轴承体进行耦合传热分析,得到轴承体流体区域的流场、换热系数及温度场,并分析轴承体固体区域的温度场.仿真结果表明:机油和水同时冷却方式下,轴承体温度分布较均匀,其冷却性能较好.与实验对比,仿真模型的温度符合实际轴承体温度分布,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为轴承体冷却性能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由于2.5维周期化技术能有效地处理列车振动波传播模拟过程中计算尺度与计算时间的矛盾,因而国内外学者在此理论基础上将FE(有限元)和粘滞边界以及IFE(无限元)等边界处理方法进行耦合.为讨论上述算法中有限元网格划分区域及单元大小对计算精度影响,通过运用软件Matlab编制程序读取Ansys中的模型信息,并将2.5维有限元和无限元边界耦合等算法在其中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发现在相同的网格划分条件下,采用2.5维无限元边界较粘滞阻尼边界具有更高的精度,同时通过选取不同尺寸的有限元模拟区域及最大网格大小,将计算结果与经典解析解进行比较,并对上述网格划分参数的合理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典型高速动车组模型、轨道等环境模型基础上,根据流场有限元知识,将整体仿真模型划分为车头部分、车尾部分、中间车前部及中间车后部.采用对称计算域,选择非结构网格进行网格处理,进而仿真分析300km·h-1的流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建立的典型动车组模型总体受力69.4kN,车下部分尤其是转向架附近流场分布各异,湍流形式明显,该部分阻力占总体阻力33.6%,最大正负压力差约8kPa.通过分析比较ICE和TGV-A高速列车相关试验数据,验证了仿真方法与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斜齿轮精确接触分析有限元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影响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应力计算精度的关键因素:有限元模型网格质量、接触带网格密度和齿面节点几何精度,提出一种高效的斜齿轮三维有限元精确齿面控制建模方法.优化算法求解接触线方程,规划斜齿轮节点模型潜在接触带节点分布,局部细化接触带单元,映射轮齿表层节点到设计齿面上,实现齿面精确几何建模.数值实验表明整体采用六面体单元映射网格划分结合接触带局部单元细化建模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斜齿轮有限元接触分析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热塑性聚烯烃(TPO)大变形过程中力学行为,将基于高分子材料微观特征建立的本构模型加入有限元软件中,实现了TPO变形和微观特征演变的耦合.该模型考虑了TPO材料与应变速率有关的初始均匀变形、屈服、应变软化和应变硬化的变形过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TPO在拉伸状态下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本构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接近,模拟结果清晰地描述了三维变形过程中应力场的分布以及颈缩演变,为TPO材料零件的虚拟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