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明清西方力学在华的传播是研究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关键。《奇器图说》是中西力学知识会通的里程碑式作品,对于研究明清西方科学知识在华的传播极具代表性。在比较明末中西力学传统的基础上,分析明清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不同路径;以明清学者对《奇器图说》的认知为例研究受众群体对西方力学的认知特点,并分析明清受众特质对其影响,揭示出明清西方力学知识在华传播的特征。这些特征反映出力学知识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动力与阻碍,及传播模式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01-106
明末开始兴起的度数之学源自《几何原本》前六卷的翻译。度数之学在古希腊有其历史渊源,后在中世纪的欧洲重新改写,主要反映在天文学和数学等领域。明清之际在历法改革方面对之进行一系列学术实践和应用,重点分析了对西方天文测量、比例规及几何模型知识的内化过程中度数之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五纬历指》总论中的古图和新图分别代表了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和第谷提出的折中宇宙论,文章分析了书中关于这两大主要宇宙论的异同之处,从西方宇宙论传入中国的分期和相关文献入手,对于《五纬历指》引入第谷体系的合理性进行评述和论证,并和西方当时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比较;第谷许多较前人先进的观测理论以及计算与实测相吻合的特征,符合中国改历的需要;由于传入的西方宇宙模型相关理论的缺失,《五纬历指》强调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描述,进而导致西方宇宙体系引入的混乱,对第谷体系的论证显现了耶稣会士对传入的西方宇宙论的态度及其论据的不足和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4.
在先秦科学著作《墨经》中较为集中表述了力学知识,其中《经上》21:"力,形之所以奋也"(1),其内涵涉及"力"的概念,前人的释义多达百条,对关键字"奋"的解读,戴念祖等学者就形成了体力说、"力"认知说、能量说、"力"定义说等,但这些解说是不是《墨经》原意?在分析、阐释诸位学者观点时,本文运用"以中释中"方法,结合科学概念"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国人引进和认识的情况,根据训诂学知识,笔者认为:《墨经》中的"力"是我国先民对"力"的体验,是对该科学概念的启蒙认识;如用现代西方力学的定义去解读,则有以今代古、以西释中之虞。  相似文献   

5.
"重学"是早期西方"力学"(Mechanics)一词的译名。它在晚清力学传播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与重学相关著作的译介与传播,"重学"一词的内涵不断扩大,"重学"的译名也发生了变化,有将"Me-chanics"译为"力学"的,也有将"Dynamics"译作"力学"的,而且"力学"一词的含义当时在不同的译著中指代不同,造成了力学知识体系传播的混乱。"重学"一词的使用及其演变过程体现了力学知识体系在晚清的吸收与消化过程,并反映出当时翻译与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几何原本》是第一部汉译西方数学名著。一般认为,古代汉语和拉丁语在语法结构、文体形式、词语语义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因此,一部西方科学巨著如何跨越语言屏障得以翻译?又如何在异质文化中得以传播?要回答这些问题,首要之事需要探考利玛窦、徐光启怎样把克拉维乌斯拉丁语版的《欧几里得原本十五卷》(Euclidis Elementorum Libri ⅩⅤ)翻译成古汉语的《几何原本》。本文以汉译《几何原本》第一卷"界说"(定义)为例,从术语勘定、拉汉比照、语句解构、定义分析等方面,对36条"界说"进行全面释读。研究表明,无论是语义还是文体,汉译《几何原本》的"界说"基本上做到了用切近而自然的对等语再现了原文信息。利玛窦和徐光启用古汉语重构了古典西方数学的逻辑推理和公理化体系,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7.
德贞(John Dudgeon,1837-1901)是享誉中外朝野的良医和名人,他是北京协和医院的最早创始人;中国最早的官方医学教育由他开始;他翻译了世界经典的解剖学教科书《全体通考》(Gray’s Anatomy)和哈维的《心血运动论》。德贞主动承担着将中国的健康理念和医疗方式推广至西方世界的责任,他在欧洲医学界演讲中医健康术、在英文医学杂志发表探讨中医的论文。本文介绍了德贞如何以旧学新解的方式开创近代以来东西方医学跨文化传通的先例,担当起东西方医学文化的交流使者。以此探索既存传统医药文化和卫生习俗与新兴医学知识间的互动和彼此影响,发现彼此间的相似性和普适性,寻求可能的学术汇通。  相似文献   

8.
《泰西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是明末耶稣会士翻译的两部西方解剖学著作,也是中国最早的西方解剖学译著。以往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这两部著作是古罗马盖仑体系之下的旧学说,没有反映文艺复兴时期以维萨留斯为代表的新的解剖学成果。文章分析了两部译著的文本内吝,认为这两部书都不是完整的解剖学著作,二者合起来才构成一部完整的西方解剖学著作。通过与维萨留斯《人体构造》进行比较,认为《泰西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不但在内容上吸收了维萨留斯及其以后的解剖学新成果,而且二者的合编在篇章结构、体例方面也与《人体构造》有一致性,是维萨留斯体系的解剖学译著,基本反映了16世纪西方解剖学的概貌。  相似文献   

9.
<正>潘晟:《知识、礼俗与政治:宋代地理术的知识社会史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415页,35万字,ISBN 978-7-214-22306-7。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自然知识的研究,传统的方法大多以西方近代科学体系作为坐标,这对于自成一体的中国古代文化难免有失偏颇。近些年来,有学者借鉴西方"博  相似文献   

10.
西方光学知识在十九世纪中叶后大量地传入到中国。除了近代西方光学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西方光学仪器的相关知识。显微镜是西方光学理论中重点介绍的光学仪器。显微镜的知识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西译中述"方式进行传播,其内容主要涉及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功能以及使用方法。傅兰雅撰写的《显微镜说》一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这本著作向中国人传授了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显微镜在中国的传播深深地影响了像康有为这样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1.
两次鸦片战争前后,中西火炮都是在模数理论指导下设计出来的。清军主导型红夷炮多而杂,炮形极大,炮口极小,发射的炮弹较轻,杀伤力有限的特点具有普遍性。英军或英法联军铁炮分类较统一,膛壁较薄、重量较轻、遵循模数理论较好。今对该时期的火器史料以及遗留的火炮实物进行分析,发现中西火炮模数设计确实存在着一些差距,清军模数理论应是一种传统经验的延续。制约中西火炮模数设计的差距原因,可从一些技术和社会因素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证表述机械的变速和换向动作时应该使用“换挡”一词,而不应采用“换档”,设想“挡”是英语down[daun]的谐音,并对机械变速和换向装置叫“排档”或“排挡”的来由,提出两种设想。  相似文献   

13.
机械变速装置“排档”或“排挡”之探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章论证表述机械的变速和换向动作时应该使用"换挡"一词,而不应采用"换档",设想"挡"是英语down[daun]的谐音,并对机械变速和换向装置叫"排档"或"排挡"的来由,提出两种设想。  相似文献   

14.
反身性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所标榜的原则之一,但反身性的自我拒斥特性却使得科学知识社会学陷于反身性困境。原因何在?其源盖出于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反身性之痛实际上是社会科学的科学化之痒——它仍然是沿用了传统科学观的一些先验预设(如实在、基础、恒在等)。而一些SSK学者在反思反身性难题、打破这些先验预设时(如马尔凯的新文体形式),却反向性地陷入了反身性的单向解构路径,从而走向虚无主义。要想彻底破解科学知识社会学反身性困境,为当下知识的合法性提供认识论基础,乃至使整个社会科学走出反身性怪圈,关键在于对反身性概念进行元反思,充分发掘其所蕴含的建设性意蕴。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经验论是女性主义对科学批判的女性主义认识论形式之一.它继承了传统经验论的一些观点,同时又对其进行改造.它将科学批判的目标指向了"坏科学",对主流科学进行修正.在知识的构想中,女性主义经验论强调通过妇女运动努力实现"好科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和算解伏题是关于多元高次联立方程组求解问题,因其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导入了行列式算法而向为学术界所重视。文章从数学机械化这一视角对其提出新的认识,重新讨论和算解伏题的消元理论问题,认为和算解伏题是中算代数化几何与以元天术为核心的代数演算的机械化数学传统的后续发展,关孝和给出了多元高次方程组消元的一般性程序,从而构筑了和算后期计算几何发达的基础,比诸行列式理论,解伏题的数学机械化思想的价值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西芒托学院——欧洲近代科学建制的开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芒托学院在美第奇家族的支助下,院士们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这标志着新的科学从业方式的诞生。院士们把重复已经实现了的实验和探索新知的实验置于学院实践活动的重要位置,并利用制造的新仪器对自然现象进行重新再现,从而促使机械论新自然观的形成。院士们的实践活动不但对认知目标负责同时也对社会目标负责,这又标志着科学研究开始走上了伦理化的轨道。西芒托学院的制度化模式后来成为伦敦皇家学会和巴黎皇家科学院科学建制的范本。  相似文献   

18.
论非嵌入编码知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物理学到生物学,由科学技术到人文社会科学,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非嵌入编码知识,所谓“大物理学主义”、“科学的皇冠”、“惟科学主义”,以度“经济学帝国主义”等等即说明了这一点。在本体论上,非嵌入编码知识的特点是“脱域”,固其共性而成为交往的共同平台,因其普遍性而成为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础。对非嵌入编码知识的全面否定,实际上就是在动摇自己赖以在自然和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认识论上,经由主客体分离、“两蒂道路”的转折,以厦理性而获得非嵌入编码知识。因而非嵌入编码知识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是一种只存在于思维中的抽象或理想状况。在价值观上,非嵌入编码知识与特定的价值无涉.同时又是所有特定价值的基础,就此而言。非嵌入编码知识具有最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秦九韶"历家虽用,用而不知"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书九章>所载之大衍总数术,是一项世界级的数学成就.然而在此之前,大衍总数术的发展情形并不清楚.秦九韶<数书九章>自序云:"独大衍法不载<九章>,未有能推之者.历家演法颇用之,以为方程者,误也."因此学术界粗略地认为,大衍术来自历家之方程,但又一致认为此方程并不是中国传统数学之方程.本文认为历家之方程即传统之方程,只是运算目的不同.并据此给出一种推测性解释:如果把此方程三横行布筭的最上面一横行删去,用辗转相除替代直除(两者相通),把左下角和右上角两数位置调换,并把运算之负数全改为正数(这不影响结果),那么它就是<数书九章>所载之"大衍求等术".如果再把两数做约化处理,那么它的形式与算法就和"大衍求一术"完全一样.同时,本文认为"约奇弗约偶"之奇偶即指元数的单双.提出元数约化法则,利用筭图优化历家之方程,是秦九韶之贡献.这样我们亦可了解大衍术在历算中的发展情况.另外,历家之方程在运算过程中可自然地得到一系列的渐近分数.由于这种算法既符合中国古代筹筭之过程,又无需用到比<九章筭术>更高深的数学知识,因此可以自然地解释祖冲之圆周率,以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其他大量渐近分数.  相似文献   

20.
对Bayh-Dole法案及相关研究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yh-Dole法案曾经被认为是提高美国大学专利申请和专利转让活动的核心因素。Bayh-Dole法案促进技术转移的模式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引起了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讨论。本文系统地回顾了Bayh-Dole法案运行30周年以来国际学术界的研究。从对这些文章研究内容、方法和视角的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以2005年为界,学术界经历了从对法案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到关注法案理念和政策设计路径研究的转向。通过文献分析和对相关理论及政策问题的探讨,本文旨在形成对Bayh-Dole法案更系统的理解,也为我国完善政府投资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的政策体系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