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汝康 《科学通报》1964,9(8):701-701
关于人的概念,我和安志敏先生有着不同的看法,主要分歧在于两个根本问题:1.什么是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类”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人与猿的分界标志;2.从猿转变到人的过程中是否有一个过渡时期以及这个过渡时期是否属于人的进化系统。一关于劳动创造人类理论的理解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首先从人类生产财富的劳动出发,提出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理论,接着把现代人与现代猿作了详细的比较,顺次指出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各种特征有:直立行走、  相似文献   

2.
徐娜 《科学之友》2008,(1):26-27
达尔文在他的进化论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假说.自此以后,这个结论一直有不少科学家在争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疑问是:猿的体毛很密很长,而人类的体毛为什么十分稀疏?为此,不少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些十分奇特的猜想,其中比较重要的三大假说是"水猿假说"、"散热假说"和"免寄生虫骚扰假说".  相似文献   

3.
谢荣庆 《世界科学》2000,(11):41-42
据说如果外星球有高级生物莅临地球,为了测估我们的文明水平,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将是:你们从何而来?怎么一个个都变成这个样子的?他们把能否正确回答自身进化规律的问题,视作一群生命体是否脱离襁褓婴儿期、是否成熟的标志。对此,我们应随时准备着──题首记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猿到人》)一文中指出,类人猿渐渐学会直立行走后,“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这是恩格斯在论述人类起源时的一句名言(以下恩格斯的这句话都简称名言),许多版本都以加粗的醒目字体表示重…  相似文献   

4.
达尔文在他的进化论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假说。自此以后,这个结论一直有不少科学家在争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疑问是:猿猴的体毛很密很长,而人类的体毛为什么十分稀疏?为此,不少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些十分奇特的猜想,其中比较重要的三大假说是"水猿假说"、"散热假说"和"免寄生虫骚扰假说"。无论是什么样的假说,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脱毛是一种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出现是地球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那么人类是在什么时俟从猿的进化系统中分化出来?最早的人类的标志是什么?这些都是古人类学研究的问题。 什么是人的标志? 1871年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和性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人类的特征是两足直立行走、大的脑子和高的智力。  相似文献   

6.
安志敏 《科学通报》1975,20(2):69-69
关于人类的起源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尖锐斗争。 一百多年以前,达尔文论证了人是从古猿进化来的,沉重地打击了“上帝造人”的形而上学观点。但是,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的限制以及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影响,达尔文学派没有能够认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也不可能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自觉的能动性以及这种自觉的能动性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因而不能够正确地阐述人类起源的根本规律。  相似文献   

7.
杨文彪 《科学通报》1976,21(1):43-43
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我国人类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出统一的认识.以往,研究这个问题,大家都很注意革命导师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这篇光辉文献,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水平和新高度,看到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的联系和创造性的发展,从毛主席的著作中探求新的智慧和答案.  相似文献   

8.
一种广泛流行的观点是,人的许多特性比黑猩猩和大猩猩的相应特性进化得更高级。但一位进化论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不正确的,人比猿,至少比非洲猿进化得慢,在DNA水平上,人处于更原始的阶段。自六十年代以来,分子生物学家就相信,DNA及蛋白质可能保存着人类过去进化的线索。著名的“分子钟”假说建立在这样一种假定上:两种源于  相似文献   

9.
1.生命自文艺复兴至今,人们被有生命的动物和无生命的植物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一种思想支配着,而且有"灵魂"的人类与无"灵魂"的动物也是势不两立的.然而,分子生物学取得的辉煌成果证明,从病毒直至人类,在一切生命中共同具备的遗传路径都可以用单纯的物理和化学法则加以说明.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也只是一种被偶然和必然支配着的物质进化的历史产物.地球上DNA类型  相似文献   

10.
达尔文在他的进化论中首次提出了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假说.自此以后,这个结论一直有不少科学家在争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疑问是:猿猴的体毛很密很长,而人类的体毛为什么十分稀疏?为此,不少科学家又提出了一些十分奇特的猜想,其中比较重要的三大假说是"水猿假说"、"散热假说"和"免寄生虫骚扰假说".  相似文献   

11.
魏明 《大自然探索》2003,(10):60-64
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经历了从南猿——直立人——化石智人三个阶段,发展成为现代人。在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分支,这些分支的进化者有的成功了,有的灭绝了。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距今20万年到4万年前,在进化的道路上曾与我们的祖先结伴同行,但是最终还是灭绝了。尼安德特人灭绝之谜一直吸引着众多人类学家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2.
人从水中来人类是由猿变来的,这一点早巳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他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  相似文献   

1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是逆转录病毒的一种,是导敛爱滋病(AIDS)的元凶。大约一个世纪前,猿免疫缺陷病毒(SIV)从黑猩猩传播到人,从而引发了HIV/AIDS的大流行。这是在逆转录病毒和其宿主之间长期共同进化斗争中所发生的最近的事件。  相似文献   

14.
一、传统的观点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提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理论.长时期来新第三纪(中新世、上新世)的森林古猿被认为是人和猿的共同祖先.但究竟是第三纪的哪一个时期和哪一种森林古猿,都不明确。直到1965年,当时美国耶鲁大学的西蒙斯(E. Simons)和皮尔比姆(D. Pilbeam)把庞杂的全部28属50多种的森  相似文献   

15.
人和猿的界限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汝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人和猿(或动物)的界限问题,是长时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早在达尔文1871年发表其《人类的由来和性的选择》一书以前,自然哲学的研究者们就...  相似文献   

16.
吳汝康 《科学通报》1960,5(1):11-11
中国是一个人类化石蘊藏非常丰富的国家,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地区,我国极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現各个时期的人类化石的可能,特別是华南地区,不仅可能发現与中国猿人同样古老的人类,而且还可能发現比中国猿人更早的人类以及从猿到人轉变过程中的各种类型的化石。中国古人类学工作者的重大任务是充分发揮我国的优越条件,把古人类学的水平大大提高一步,进一步发展人类起源的唯物主义理論,丰富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发展史。怎样来达到上述的目的?我认为应該从下列三方  相似文献   

17.
类人猿正接近灭绝,下一个猴年恐怕再也见不到它们了. 类人猿集中在东半球,又名无尾猿,包括灵长目猩猩利四种大而无尾的动物;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和猩猩.这"四大金刚"是仅次于人类的高等灵长类动物,它们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力密切,黑猩猩的DNA有99%踉人类相似.1987年,全球幸存的猩猩数量在四五万只之间.但是到2001年,仅存2.5万~3万只,这其中约有一半生活在保护区之外.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两个研究中心,第一次在猿中发现了与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AIDS)相似的疾病,这一事件使科学家们感到兴奋。尽管研究者们在实验动物中复制AIDS的工作屡遭失败,但在动物中研究的可能性远远超过在人类中。目前,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科学家们获得了成功;分离出一种以往未知的病毒,它可引起类猿 AIDS。这一发现给探讨难以找到病因的人类AIDS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19.
刘武 《科学通报》2020,65(18):1804-1808
正人类的出现是地球和生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尽管目前对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许多问题尚未阐明,经过一个多世纪几代人的探索与努力,古人类学界已经建立了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大致框架.根据迄今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证据,人类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大约700万年前,经历了撒海尔乍得人、原初人、地猿、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早期  相似文献   

20.
探寻生命的起源,追问人类起源,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人从猿进化而来,仅仅是这一追问的第一步。但云南澄江化石群的出现,将这一追问以惊人的速度飞跃式地问到了一个新层次,给后人探寻人类起源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大约5.44亿~5.1亿年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极精彩的大规模的生命演化事件.距今约35亿年前出现在海洋中的构造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经过不断地演化在这一时期突发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