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尽管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一个高级的阶段,但是人类却没有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隔膜.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人的精神状态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在技术生存条件下,人类实践活动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人类持续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和本质的内容,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是重中之重,河流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属,对其承超负荷运载力的探讨,对于人与河流的和谐相处奠定基础,同时也是水资源承载力的进一步延伸。  相似文献   

3.
受损河流的生态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人类与河流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划分了原始自然、工程控制、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等4个阶段,以此为前提来分别审视不同阶段河流系统诸功能与河流健康之间的关系,分析各个阶段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的基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河流系统的粗放式开发利用,许多河流系统都受到了严重损害。受损河流的修复需要对多目标、多层次、多约束条件的复杂系统进行优化,对河流功能及其阈值和受损状况准确把握,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阶段河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变迁的历史。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已经经历了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演进,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相应地经历了人消极适应自然、人积极适应自然到人主宰支配自然的历史变迁。目前,人类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生态文明是一种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典型特征的新型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5.
河流功能理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河流自然角度出发,构建了包含河流自然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3个一级功能和12个二级功能的河流功能体系,并对各河流功能进行了整体论述.在此基础上,对河流各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河流生态功能是河流自然功能的生态效益,河流社会功能是以人为主体对河流自然功能的索求,河流的自然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把河流的二级功能之间的关系分为完全兼容、条件兼容和不兼容.最后,提出河流功能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胁迫.通过对河流功能的研究,期望能为河流功能区划、河流健康、河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人类与自然的博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自从地球上诞生了人类,人与自然的博弈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历史,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博弈,既尽情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无穷智慧和追求极致的超凡勇气,又充分显露了人类轻视自然的狂妄和审视自身的无知。  相似文献   

7.
河流对于一个城市选址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处理好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才能使这个城市接受历史的考验。洛阳作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都市之一,它的兴衰与其洛阳盆地的河流网的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东周时期洛阳城市的兴起,汉魏时期洛阳城市的发展,隋唐时期洛阳城市的繁荣,以及后代洛阳城市的衰败,都与河流水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风骚比较新论》从自然审美和生态美的角度审视《诗经》与《楚辞》的物象,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解读中国古典文化中的自然审美传统。现实上,它利于我们充分发挥自然审美的当代文化价值,重视生态美建设,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服务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当代人类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9.
罗而斯顿从生态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他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盲目的走向了自然中心主义,从而确立了自然价值论。本文作者试着去论述自然中心主义如何行的通,自然价值论在现实中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0.
王学亮 《科技信息》2010,(23):J0392-J0393
要正视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正确对待和处理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维护河流健康为目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严格按自然经济规律办事,坚持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以水定发展,统筹协调生活、生态和生产用水,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护河流,促使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纽结.生态文明状态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下的正和博弈关系.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模式下建设生态文明,应在增强国家能力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杨勇兵 《长春大学学报》2014,(3):388-391,396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从主体或人的方面考察现实的自然界,把自然界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因而具有深刻的主体意蕴、实践意蕴;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历史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从更为深刻的社会关系层面来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因而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蕴;马克思的自然观在总体上并没有为当今时代所超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在理论上,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在实践中,它还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工业文明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也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环境问题的根源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解决也只能在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实践过程中实现。  相似文献   

14.
人类学是以人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远古历史的研究,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发现人类文化的本质,消除人类的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推动世界各民族的和睦共处与共同发展,并对现代文明作出反思,指导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追溯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分析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技因素,对如何依靠科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全球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工业文明社会理念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在此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我国政府在新时期职能如何定位,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在经济发展、政治文明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相似文献   

17.
顺应规律: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繁荣”,只能是泡沫经济。正是这种清醒,推动着人类文明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人们把顺应规律、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推上当今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位置,进而成为全球性的时代潮流。它预示着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建设时代。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生态文明的最为核心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应注重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人们深入理解和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深刻的理论根据,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手稿》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及文明阶段的批判,提出了异化劳动、人化自然、自然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的统一等重要思想。其中蕴含的许多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经典论述,在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现实状况下,对于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9.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各自以自身为中心,使得资源的分配利用不能统一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所以生态文明应在城乡统筹中实现。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博大精深,应当成为人们从根本上、战略上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依据,对于启发当代人类解决生态危机的思路,建立全新的生态伦理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