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目的 探讨p53蛋白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为术后综合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8例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比较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和术后累积复发率、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p53蛋白表达阳性组1、2、3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0%、54.4%、24.2%,阴性组相应的分别为84.3%、77.8%、56.1%。与阴性组相比,p53蛋白阳性组有较高的术前AFP浓度(P=0.005)、有较大的肿瘤最大直径(P=0.042)、肿瘤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者多见(P=0.023)。结论 p53蛋白是评价肝细胞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淼等 《科技信息》2014,(14):11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γ-谷氨酰转肽酶(GGT)、α-L-岩藻糖苷酶(AFU)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4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45例健康人群分别检测AFP、GGT和AFU,分析采用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的阳性率、特异性和敏感性有无明显差异。结果:与健康人群组比较,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GGT、AFU的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独使用AFP、GGT和AFU比较,联合检测AFP、GGT、AFU其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和敏感性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GGT、AFU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联合检测三种标志物的方法,能提高其检测的阳性率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合数个临床病理因素,探讨ULK1和Beclin1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取得80对肝癌和癌旁组织及20例正常肝脏组织,采用定量Real-time PCR(q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各组织中ULK1和Beclin1的表达情况,联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ULK1和Beclin1在肝癌中蛋白表达及mRNA的表达,均低于在癌旁组织以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P0.05),而癌旁组织与正常肝组织中ULK1和Beclin1的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LK1和Beclin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可能呈正相关关系(r=0.26,P=0.02).ULK1在肝癌中与性别、年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术前肝功能分级、甲胎蛋白(AFP)、嗜酒、肿瘤部位及分级无关,与肿瘤大小相关.Beclin1在肝癌中与性别、年龄、HBSAg、术前肝功能分级、嗜酒、肿瘤的部位及分级无关,但与肿瘤的大小及AFP表达相关.结论:ULK1和Beclin1可能通过影响自噬,进而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联.  相似文献   

4.
探讨血清中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和高尔基体蛋白73(CP73)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意义。对原发性肝癌患者(55例)、良性肝病患者(60例)、健康体检者(60例)共175个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含量,用速率法测定α-L-岩藻糖苷酶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GP73含量。原发性肝癌组血清AFP、AFU和GP73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AFU和GP73阳性率分别为65.6%、74.9%、83.2%,AFP、AFU和GP73联合检测阳性率可提高到95.2%。联合检测AFP、AFU和GP73可提高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率,尤其是AFP阴性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率,对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抗体结合蛋白-抗体双夹心化学发光免疫诊断试剂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癌(HCC)血清学的临床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本课题前期研制的非抗体结合蛋白-抗体GPC3夹心化学发光法诊断试剂检测HCC、肝内胆管癌、胃癌、肺癌、乳腺癌、正常人群等患者血清GPC3水平,同时用GPC3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上述疾病患者的肿瘤组织,同时分析甲胎蛋白(AFP)和本实验方法对HCC的诊断效能,进一步分析GPC3表达于不同细胞结构部位与血清水平关系.结果:非抗体结合蛋白-抗体GPC3双夹心化学发光试剂盒检测HCC组GPC3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21倍,P值均小于0.01),与GPC3 IHC结果相一致.联合GPC3和AF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22,明显高于单一标志物(GPC3和AFP的AUC分别为0.899和0.821,P值均小于0.05)的诊断价值.GPC3主要表达于胞膜和混合表达(胞膜和胞质),且所有胞膜和混合表达阳性患者血清样本的GPC3均高水平表达.结论:非抗体结合蛋白-抗体GPC3双夹心化学发光试剂盒具有良好的诊断特异性及准确性,有可能用于HCC的鉴别诊断,且对分析GPC3胞膜型HCC的诊断、疗效评价及预后提供更多诊断价值信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和胸水中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细胞角蛋白19片断( CYFRA21-1)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9例临床已确诊的胸腔积液患者(恶性47例,结核性32例)的血清和胸腔积液标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CEA、NSE、CYFRA21-1的含量,采用酶免疫法检测组织多肽抗原(TPS)、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恶性肿瘤生长因子(TSGF)的含量.结果: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6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CEA、NSE、CYFRA21-1的在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7%、90.0%、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积液中CEA、NSE、CYFRA21-1的在腺癌、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3.3%、100.0%、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清和胸水中CEA、NSE、CYFRA21-1在胸腔积液鉴别诊断及肿瘤组织学分型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肿瘤标志物在口腔等恶性肿瘤不同阶段(Ⅰ,Ⅱ,Ⅲ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Ⅰ期阶段患者152例、Ⅱ期阶段94例、Ⅲ期阶段90例以及健康组100例,采用生化比色法测定不同时期患者血清中TSGF的含量,放免法测定CEA,CA125,CA153,CA199,AFP,PSA的含量.结果不同的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敏感性不一样,其中TSGF和CA125具有广谱性;同种肿瘤标志物对于不同肿瘤的敏感性也不一样;7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肿瘤Ⅰ,Ⅱ,Ⅲ期阶段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优于肿瘤标志物单独使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肿瘤标志物对于恶性肿瘤的特异性不一样,对于肿瘤不同阶段诊断的敏感性也不一样,肿瘤标志物具有相对特异性,因此,不同肿瘤标志物在不同程度上对某些肿瘤具有早期普查初筛、辅助诊断的作用;此外7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癌症诊断的敏感性,对于复杂病情的评估和监测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EA、TPS对肝转移癌的辅助诊断和术后随访价值.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酶联免疫吸附法(EIA)检测273例原发性肝癌和127例肝转移癌血清CEA、TPS水平.结果肝转移癌组CEA水平和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原发性肝癌组(p<0.01),TPS无显著性差异(p>0.05),CEA、TPS水平和阳性率在不同来源的肝转移癌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TPS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EA,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肝转移癌组AFP浓度和阳性率均显著低于原发性肝癌组(p<0.01).102例肝转移癌治疗后有效果的患者血清CEA和TPS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治疗无反应、治疗后再次复发及保守治疗病例在自动出院前与治疗前比较,CEA和TPS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CEA与AFP联合检测有助于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癌的鉴别诊断,CEA、TPS可以作为肝转移癌效疗观察、判断预后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α-L-岩藻糖苷酶(AFU)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肝硬化患者140例(肝硬化组),对照比较了两组患者血清ALP、γ-GT、AFU、AFP水平及阳性率。四项检测指标在原发性肝癌组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中四项联合检测阳性率远高于单项检测;两组单项检出阳性率,以及两组4项结合阳性率比较,肝癌组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P0.05)。血清ALP、γ-GT、AFU、AFP联合检测对提高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巨齿蛇毒显色底物法检测血浆异常凝血酶原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特异性强,无需特殊设备条件,试剂易于采购,一般实验室即可检测等优点。我们用此方法测定了肝细胞癌55例,正常人30例,非肝细胞癌肝病25例,共110例。在肝细胞癌组55例中有28例超过300ng/ml,阳性率为50.9%(28/55)。同步检测AFP,55例中有30例超过正常范围(>400ng/ml),阳性率为54.5%(30/55)。二项同时阳性者22例;而联合检出率为65.4%(36/55)。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以吉西他滨为主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原发性肝癌/胰腺癌疗效。方法采用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组成的化疗方案对13例原发性肝癌/胰腺癌患者进行全身化疗,并对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等进行观察。结果13例患者中,有效率(CR PR)为30.8%(4/13),SD率为30.8%(4/13),CR PR SD率为61.6%(8/13)。9个月生存率分别为61.6%;13例患者中,在前2个周期的化疗后13例患者的CA199、AF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3例患者均出现血液学毒性,白细胞下降最为明显,表现为Ⅲ~Ⅳ度骨髓抑制。结论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替加氟治疗原发性肝癌/胰腺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To find a more sensitive and earlier diagnostic marker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methylation-profils of CpG islands in the promoter of eleven gene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carcinoma and pericarcinoma tissues from ten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using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 method. MSP was used to detect the methylation of p16, p53, Secreted frizzled-related protein 1 (SFRP 1) and SFRP2 promoters. Meanwhile, plasma alpha-fetoprotein (AFP) levels in 53 patients were also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CC was closely correlated to methylation in promoter of tumor-suppressing gene p16, p53, SFRP1 and SFRP2.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methylation of SFRP2 promoter is possible a better marker for diagnosis of HCC than plasma Alpha-fetoprotein (AFP) levels. The false negative of SFRP1 and SFRP2 are perfectly complementary. If SFRP1 and SFRP2 were both considered as a complementary positive marker at the same time, the accurate rate for diagnosis of HCC is 100%.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SCID鼠筛选肝癌转移性亚克隆及M-H7402亚细胞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应用人肝癌细胞SCID鼠转移模型,筛选和建立肝癌转移细胞系,旨在为肝癌转移研究提供实验材料.采用人肝癌细胞H7402,腋后背部皮下接种SCID鼠,接种后66天时,在荷瘤鼠赢弱时引颈处死,取其肺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和传代培养,获得肝癌细胞H7402的亚细胞克隆,命名为M—H7402.然后,对M—H7402细胞进行了生物学鉴定,检测了细胞形态、染色体、细胞动力学、细胞周期、甲胎蛋白表达、癌基因表达和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等指标.结果显示,M—H7402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形态等与亲本细胞H7402十分相近,其染色体形态仍为人类核型,众数维持在72~80之间,占75.0%.RT—PCR检测结果显示,M—H7402细胞甲胎蛋白表达为阳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亲本细胞H—7402相比,癌基因C—myc表达水平较高,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从肺组织中获得的肝癌转移细胞系M—H7402,在体外可连续传代培养,细胞形态不变.应用SCID鼠筛选获得的亚细胞克隆,与亲本细胞形成配对关系,可为肝癌细胞转移的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世界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且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清肿瘤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肿瘤进展的监测、疗效判定、复发和患者生存率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常用的实验室血清标志物有甲胎蛋白、异常凝血酶原、血清铁蛋白α-L岩藻糖苷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及其同工酶、人高尔基蛋白73、磷脂酰肌醇蛋白聚...  相似文献   

16.
探讨研究小肝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进展.目前超声发展较快的多酱勒技术,三维成像技术在消化系领域诊断小肝癌有较大的进展,多普勒技术在显示低速血流和深部组织血流方面己有较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高超声对良性病变的鉴别诊断,通过应用声学造影剂等手段,对微小肝癌及癌周卫星结节的诊断研究和判断肿瘤活性等方面,将会有重要的突破.随着仪器的改进,灵敏度的提高,高分辨二维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诊断小肝癌有较大进展,超声引导下细针吸取细胞学诊断能迅速灵活准确地对肝脏肿瘤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血浆p16基因甲基化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甲基化特异性-多聚酶链反应(MSP)方法, 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 肝硬 化、 慢性肝炎病人及健 康人各30例的血浆DNA甲基化的p16基因. 结果显示, HCC病人血浆p16 基因甲基化率为67%, 慢性肝炎、 肝硬化及健康者未发生甲基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超声造影(CEUS)与多层螺旋CT(MDCT)在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后的影像,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癌TACE后效果评估中临床价值.方法对82例肝癌患者行TACE联合微波消融术进行治疗,术后4周及24周分别行CEUS及MDCT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确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4周CEUS的评价敏感性为100%,准确率为69.5%;MDCT敏感性为78.1%,准确率为91.5%.术后24周CEUS的评价敏感性为100%,准确率为97.7%;MDCT敏感性为100%,准确率为97.1%.结论与MDCT相比,CEUS可在术后较短时间内及时发现复发病灶,有利于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筛选肝细胞肝癌抗原,应用作者所在实验室创建的“重组克隆表达抗原的血清学鉴定技术”(SEREXserologicalindentificationofantigensbyrecombinantexpresioncloning)筛选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构建的cDNA文库,发现了许多与病人,自身血清高滴度抗体反应的克隆。应用多种异体(其他HCC病人,多种非HCC肿瘤病人,B型、C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肝硬化病人以及健康人)血清反应分析表明,高滴度抗体反应多数出现在HCC病人。参照基因库寻找这些克隆的同源结构,发现其中许多抗原为至今未知基因所编码。进一步的血清和抗原分子分析将为HCC特异免疫治疗和诊断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