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仿照基因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语码转换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式: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通过交际和交流而形成的语言模因。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大有用武之地,它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更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
孔昱 《科技资讯》2010,(9):213-213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文章从模因论三个维度分析了语码转换中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形式及其在语言中的运用。模因论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3.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现象,作为文化传播单位而存在。车贴语作为一种新兴的语言现象,也可以通过模因理论来进行解释说明。本文主要论述了模因论观点,车贴与模因的关系,概括了车贴语的分类,车贴语模仿的来源,车贴语传播的途径以及车贴语流行的原因。模因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模因论可以用来解释很多语用现象。  相似文献   

4.
模因作为文化基因,靠复制、传播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语言本身也是模因,通过各种媒体不断地复制和传播。语言模因是需要传播的信息,当代媒体则是信息传播最有效的载体。语言模因与当代媒体相辅相成、紧密联系。当代媒体因日渐具有全媒体的特点而成为语言模因最有效的传播工具;语言模因也对当代媒体的发展壮大起着强大的助推作用,是不折不扣的“媒体推手”。  相似文献   

5.
Susan Blackmore认为语言是模因选择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语言是模因传播的载体,它的功能就在于传播模因。语言总是在不断地演化着,各种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激烈地互相竞争,争取被人们采纳、接受。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劫丹 《中国西部科技》2009,8(28):78-79,69
本文从语用顺应论出发,着重分析了顺应论视角下的广告语言模因现象以及广告模因如何顺应认知,情感和文化来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实现广告的商业和社会效应。因此语言顺应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广告语言,还可以帮助我们摸索出一些广告语言创作的基本原则,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广告创作进行研究,也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其它学者研究语言模因论状况的基础上,尝试将模因论用作语法层面的研究,是对语言学理论思维方法的拓展和创新。语言随人类大脑的进化而进化,随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用发展的思维来学习语法,这一哲学观点可有效指导语法理论和应用。采用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辨证方法来分析语法规则和语法变体中的模因现象,可以充分阐明这一哲学语言观对二语习得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模因作为一种文化信息单位像基因一样得到传播,由基因而得名,是语言的载体,靠模仿、复制语言而进行传播。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分析了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旨在对研究网络交际时代的言语特征研究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9.
模因论将人类文化发展和传承类比于基因的复制、传播,甚至是变异。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正体现了语言模因的自然选择过程。网络语言的传播和流行是语言模因适应信息时代语言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模因在影视语言的流行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影视语言模因依靠模仿、复制语言而进行传播。本文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了影视流行语言模因现象,并剖析了影视流行语言模因成功传播的原因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探讨了影视流行语对影视文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网络交流已日益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交际的广泛发展渐渐催生了一门新的语体——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已成为语言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之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身份构建是语言使用者积极使用语言资源的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它有助于理解年轻网民在语言实践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和意识性。本文以模因论为其理论基础,把身份构建放在促进网络语言传播的大框架下探讨网民主体意识对网络语言传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模因是一个解释力比较强的概念,模因论在语言研究中的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它在语言的社会演化和语言交际中所起的作用值得我们注意。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出发,结合礼貌原则和不礼貌言语理论,探讨同一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过程中话语含义的变化,对言者意义及其背后蕴藏的交际意图作出推断,找出模因论和话语交际研究的最佳结合点,是语言学界对模因论的研究和运用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用英国学者里查德.道金斯提出的模因论——文化的传播是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实现的;在传播过程中,核心模因(语言模因)和其他模因(非语言模因)对不同宿主产生不同的刺激和感染——分析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进一步说明源语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在目的语中传递时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加深对翻译模因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淘宝体”这一语言模因的传播途径、表述方式和传播趋势,指出了“淘宝体”的3个特点:网络是人们跟风模仿、进行模因传播的极佳媒介;在网络文化中,简单化娱乐化的表述方式更易传播、蔓延;语言模因的流行受到其语用功能的限制.模因论为网络语言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解读思路.  相似文献   

15.
邢军  张瑶 《科技信息》2008,(30):182-182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是根据基因理论而得名,它指一些思想或观念通过人类文化加以散播,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实际上指文化基因,它靠模仿而生存,语言是它的载体之一。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且在广告语言的发展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复制、传播为丰富广告语言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本文以Verschueren(2000)为基础,提出了成功的广告语是广告人为顺应观众即宿主的认知、情感与文化而进行的选择,而只有这样广告模因才能在观众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6.
模因论是一种解释文化传播的理论,指文化是靠模仿得以从一个人脑复制到另一个人脑中。模因论的提出为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本文从模因的传播途径、强弱性、传播过程以及两类模因的特点讨论模因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锐 《科技信息》2009,(28):175-175,178
中文莱名使用古代诗文、典故词语、吉祥话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语用现象,本文采用模因论对这一语言现象加以分析,认为它们是一种具有通俗性、文艺性或权威性的强势语言模因,中文莱名使用捆绑策略依附其上,其目的在于和它们结合成模因复合体以强化自身的感染力,增强吸引力和可接受性,使自身得到复制和传播。本文最后从模因论的角度为中文莱名选择古代诗文、典故词语、吉祥话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语言突显会触发认知突显,从而成为模因;而作为模因的语言,仿制过程中加深了语言的突显,从而循环递进,传播发展。把突显观和模因论等语言学理论运用于城市形象口号和广告标语的创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高速运转的信息化时代,随着网络交流的日益普及,一种全新的语言模式——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视角。以模因论的角度出发,对网络语言变异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和阐述,认为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是语言模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是近年讨论得非常热烈的一种理论。模因论认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是模因,而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语言做为模因传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和一种模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住。本文联系模因的相关理论,从语言的输入输出方式角度讨论大学英语教学一些可能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