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意象和意境是有联系的 ,但又有区别。本文探讨了意象与意境的本质及内涵。意境指的是一种艺术的精神境界 ,只有借助于意象 ,使审美超越审美 ,进入一种精神、文化、心理的体验空间 ,意境才会出现。艺术语言的美往往是借助“意象”这个中介来传达的 ,但并非每一个意象都能构成意境 ,一旦艺术语言达到意境这一审美层次 ,那就是特殊的神韵和空灵之美的完美结合 ,就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传统诗歌的重要美学范畴。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象。中国新诗作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生长出来的异质文化,在呈现纷繁意象的同时,缺失了古典诗歌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朦胧诗在将意象化语体进行到底的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反意境化倾向,但艺术上的反意境并不能阻止他们心灵上对意境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3.
文学创作的“陌生化”手法使得文学作品具有无穷无尽的审美张力;陌生化使文学典型的欣赏活动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现象;陌生化使读者进入审美意境时看见更多的像外之像,读出更多的言外之意,听到更多的弦外之音;陌生化使受众在解读象征意象时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崛起的诗界奇观。朦胧诗的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识流结构的表现形式,二是意象化的表现手法,三是陌生而平朴的语言风格。朦胧诗以对传统艺术惰性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美理想规范,具有极强的文学变革意义。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并建立起了诗歌新的美学原则,开创了现代化艺术探索的多元景观。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文学在不长的历程里,真可谓“多变”:时而悲愤泣诉,时而蹙眉敛额,时而热血沸腾,振臂高呼,时而饱经沧桑,凝眸返顾,它的意象有如飘忽的云,有如四处撞击寻求出路的激流。然而在这纷繁复杂、琳琅满目的文苑中,有一重要的现象波及整个文坛,那就是悲剧意识的觉醒。在各种题材中,或浓或淡都有作者的悲剧意识的流动。新时期文学诞生于灾难与不幸之中,它不仅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具有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反意境说与反意象说以反传统美学的意境和意象理论的面目,分别伴随着朦胧诗与新生代诗登场,前者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后者追问个体的意义。由意象、意境、反意境、反意象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到审美观念随时代变化,当代中国形成了以大众审美观念为主流,多元审美观念并存在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中国当代史诗小说作为20世纪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加以审视,通过具体作品阐述了这一文学现象的基本特征,并以“英雄史诗”“世俗史诗”“现代史诗”概述了它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张斌 《科技信息》2009,(26):156-156,158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意境优关的秋江夜泊图,更重的是它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思乡之情。诗人满怀愁绪如何寓于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之内?长期以来,小诗创造的意境引起过无数骚客文人热议。本文以意境为轴对诗中意象缀合进行研究,以揭《枫桥夜泊》意境抒写之美。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一种文学中具有独特形式的文体,它常常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在本文中作者把中国古代李清照的词和美国意象派诗人狄金森的诗歌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两者不同的民族、语言和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出两者之间在创作中的“不同点”和“共同点”,从而使人们对作者和作品进一步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1.
水、梦、雾是小说《边城》中三个极为重要的审美意象 ,它们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对古朴恬静的自然美、纯洁真率的人性美和郁悒孤寂的意境美的至爱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为达到朦胧美和含蓄美,古典汉诗总是通过多姿多彩的意象表现来营造一片意境,因此也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其模糊性体现在物象表述,意境和表达诗人感情三个方面,增加了翻译时的难度。翻译意象诗的模糊现象时应该尽量以模糊译模糊,即忠实于原诗,保留和再现原诗歌语言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译中国古典意象诗时保留原诗的模糊美,符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意美,形美"中最为重要的"意美"。  相似文献   

13.
“意”“象”在早期的古代文论中本是单独的概念,随着文学批评的逐渐丰富发展,二者也不断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它们以不同的内涵对文学现象进行品评,并最终形成“意象”这样一个抽象的文学批评理念,“象”、“意”、“意象”作为一种文学特征和美学现象,影响了整个古代文论。本文即对这三个重要的文学批评理念进行一个追本溯源的简论,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文学中,存在着一类非常古老、重复出现而又形态多样的文学原型——神圣植物意象,它的代表性原型是“宇宙树”。之所以谓之神圣,乃是因为它们常常反映出对人类而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宇宙的创造,世界的结构,人类的诞生,生命的由来,甚至精神和文化的价值等。这些原初的文学意象,具有“原型”的典型特征,表现出远超出文学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5.
童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6):116-119
诗歌能否翻译,一直备受争议。大多数诗人、翻译家都认为诗歌的可译性是有限的,这是基于诗歌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而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学的瑰宝,丰富的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古典诗词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障碍。对中国古典诗词而言,意象可以说是其灵魂,它是塑造审美意境的关键,是诗人风格的外化表现,同时也是古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英译过程中古典诗词意象处理是否恰当与古典诗词的英译限度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6.
广告的功利目的使广告创作非常注重意象美与意境美的创造并使之形成自身特征。与文学作品相比,广告意象美与意境美相对而言较为单一、直露,其营造手段常常是文字与非文字并用。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是认识原文的美,并在译文中再现美的过程。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美在于意境深远。本文通过对郑延国和胡作玄,赵慧琪几住翻译家对罗素的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for两译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译文所挖掘和再现的美学方面的特征:意境美、忠实美及原作者的性格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8.
朦胧诗论争的焦点,一是自我表现,一是关于意象的运用。现实主义把“自我”看成个体人格的非理性方面,朦胧诗人则坚持”自我”具有理性的一面。看来论争的原因在于对自我的理解。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图对此进行了分析。意象的运用是朦胧诗人抒发内心感受,寻找情感对应物的结果,但朦胧诗人及其理论家却把意象神化了,导致了诗歌的晦涩难懂。正确的意象运用原则可根据完形心理学的“异质同构”说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经典诗歌是中西经典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艺术样式。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叙事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抒情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咏物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经典朦胧诗的欣赏而明确“诗情”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抓住情感的线索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找出情感的燃点而运用诵读、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区分情感的烙印而运用诵读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感知意象的营构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借助想像的展开而进入意境、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再现“景象”的方式而进入意境和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领略跳跃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品味含蓄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经典诗歌的教育要通过琢磨奇颖性的字句而紧扣语言等几个方面的论述,基本上体现了经典诗歌的教育策略,用以指导欣赏者来欣赏经典诗歌,无疑有助于又好又快地培养出“求真”、“向善”、“崇关”的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广告与社会生活、人类进步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我们就有必要去研究探讨它,特别是在美学的高度上进一步挖掘这一社会现象的潜在价值。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了美,自然人们也期盼着将美寓于广告之中。用美来感染受众、陶冶人们的情操、震撼人们的心灵,最后征服广告对象,实现广告的预期目的。现代广告语言运用具有以情感人的温馨美、情与景融的意境美、含而不露的朦胧美、形简意赅的精炼美、意象叠加的内蕴美、开放耗散的粗犷美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