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致密砂岩储集层裂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快速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性砂岩油气藏是一种极为重要的隐蔽型油气藏,由于其非均质性严重及裂缝分布的复杂性,这类油气藏的测井评价难度较大。双侧向测井被认为是目前常规测井中进行储集层裂缝识别和评价的最有效的测井方法之一。依据平板裂缝模型,按照裂缝的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将裂缝分为低角度裂缝、倾斜角度裂缝和高角度裂缝等3种状态。在进行大量的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裂缝性砂岩地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与裂缝孔隙度、裂缝倾角、泥浆电阻率、基岩电阻率之间的函数关系,形成一套适合裂缝性砂岩地层特点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快速计算方法,为利用双侧向测井资料快速反演裂缝参数提供有效的支持。实际资料处理表明,根据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快速计算方法反演处理得到的砂岩裂缝的参数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双侧向测井方法判别裂缝的有效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裂缝性油气藏研究中,裂缝是否有效一直是测井解释的一个难点。双侧向测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高、低角度裂缝在双侧向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进而利用其曲线的重叠特征,找出表征裂缝有效性的两个重要参数-张开度和延伸长度(侵入深度)与双侧向测井曲线正、负差异的关系,从而达到判别裂缝有效性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双侧向测井曲线的重叠来判别裂缝有效性的方法切实可行,并且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双侧向测井方法判别裂缝的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裂缝性油气藏研究中 ,裂缝是否有效一直是测井解释的一个难点。双侧向测井是在实验的基础上 ,归纳出高、低角度裂缝在双侧向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 ,进而利用其曲线的重叠特征 ,找出表征裂缝有效性的两个重要参数张开度和延伸长度 (侵入深度 )与双侧向测井曲线正、负差异的关系 ,从而达到判别裂缝有效性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双侧向测井曲线的重叠来判别裂缝有效性的方法切实可行 ,并且具有快速、可靠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电法测井的快速迭代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电法测井中遇到的全非均匀的二维地层模型,半深浅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作为约束条件,提出了计算地层真电阻率及侵入半径的一种快速迭代反演方法,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表明,所有以演计算结果均与实测结果吻合,且地层电阻率的吻合程度最高,高分辨率三侧向资料的反演比普通三侧向资料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5.
储层评价中的电法测井是目前能够直接利用电阻率,并配合其他测井资料确定地层含油饱和度的方法,因此,优化设计探测深度深、纵向分辨率高的电法测井仪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一定学术价值。本文通过采用米字型网格、分开设置纵向围岩截断边界和纵向侵入带截断边界,发展了一套能准确快速模拟双侧向测井响应的有限元专用软件。利用该软件,研究了井径大小、井内泥浆电阻率、侵入带厚度、侵入带电阻率、原状地层厚度对双侧向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探讨了三种近似处理后的侵入模型下的测井响应特征,并分析了不同侵入带电阻率的选取对测井响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深侧向测井以终点电阻率为侵入带电阻率,计算得到的视电阻率值更接近原状地层的真实电阻率;浅侧向测井以起点电阻率为侵入带电阻率,计算得到的视电阻率值更能反映侵入带的真实电阻率。  相似文献   

6.
在裂缝性油气藏研究中,裂缝是否有效一直是测井解释的一个难点。测井资料蕴藏着丰富的与裂缝有效性相关的信息,研究认为可从电成像测井、偶极横波成像测井以及双侧向测井资料中挖掘裂缝有效性的响应信息,对火成岩的裂缝有效性进行测井评价。在准噶尔盆地六九区火成岩裂缝性储层中的实际应用,证实了利用偶极横波成像测井中的斯通利波、横波的各向异性并结合电成像测井,可以定性地分析火成岩裂缝的有效性。给出了在缺乏这些新测井资料时,利用双侧向测井资料来评价裂缝有效性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快速、便捷地确定裂缝的有效性,为油田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电法测井的快速迭代反演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法测井中遇到的全非均匀的二维地层模型,将深浅侧向视电阻率曲线作为约束条件,提出了计算地层真电阻率及侵入半径的一种快速迭代反演方法。数值模拟和实际资料处理的结果表明,所有反演计算结果均与实测结果吻合,且地层电阻率的吻合程度最高,高分辨率三侧向资料的反演比普通三侧向资料更为精细。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值仿真构建缩小比例的双侧向测井实验平台,实现典型洞穴地层的深浅侧向电阻率测量及响应特征分析。研究洞穴尺寸、充填性质、发育位置和形状等参数对双侧向测井响应的影响,总结洞穴地层的双侧向测井响应规律,为洞穴地层的识别与评价奠定基础。研究表明:双侧向测井视电阻率随洞穴尺寸增大而减小;洞穴的电阻率与基岩对比度越大,双侧向视电阻率越低,响应特征越明显;洞穴离井眼越远,对双侧向测井响应贡献越小,视电阻率增大;球型洞穴和方型洞穴的双侧向测井响应差异大,球型洞穴对双侧向测井的径向贡献大于方形洞穴,但纵向贡献小于方形洞穴,基于测井曲线形态能大致反映洞穴形状。  相似文献   

9.
 双侧向测井是确定地层含油性的关键测井资料之一,但由于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其测井信息对油气层分辨能力受到限制,给油气层解释带来困难。本文依据电测井理论和快速正演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不同储层条件下双侧向测井响应并分析其特征,从而揭示双侧向测井的影响因素;以此为基础,采用反演算法,对双侧向测井资料进行预处理,计算目的层位的原状地层电阻率、冲洗带电阻率及侵入半径,实现双侧向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消除双侧向测井的环境因素影响,识别油、气、水层符合率更高,可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10.
塔巴庙上古储层高角度裂缝测井识别及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侧向电阻率和声波测井分析储层中高角度裂缝的测井响应特征,评价裂缝特征参数(裂缝宽度、裂缝孔隙度)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实际岩心观察和具体的测试资料,建立适合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储层的高角度裂缝测井响应参数场,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高角度裂缝进行精确识别和定量预测,分析和评价了塔巴庙地区裂缝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认识到塔巴庙地区高角度裂缝在层位上的分布由下至上有变差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山西组第二段和下石盒子组第一段.当计算裂缝宽度大于0.03 mm且裂缝孔隙度大于0.3%时,配合好的储层地质条件,一般都能获得工业产能.  相似文献   

11.
青西油田窿六区块下沟组裂缝型储层非均质性强、边底水突进严重,常规流体性质判别方法效果差.研究区储层基质物性差,电阻率较高;裂缝倾角以高角度为主,造成双侧向主要呈正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储层分类标准,计算裂缝孔隙度,最终提出2种新的裂缝型储层流体性质判别方法:储层级别-深侧向电阻率交会法和裂缝孔隙度-深侧向电阻率交会法.这2种方法同时考虑了裂缝和流体性质对双侧向电阻率的影响,用来判别基质电阻率相对固定且裂缝倾角单一的裂缝型储层流体性质具有较好效果,研究区实际判别符合率均大于90%.  相似文献   

12.
压裂水平井裂缝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裂缝是影响压裂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为了成功的压裂水平井,在压前的施工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裂缝参数的优化.利用电模拟实验研究了裂缝参数与压裂水平井产能的关系,所考虑的裂缝参数包括水平井筒与裂缝夹角、裂缝长度、水平井筒长度、裂缝数目、裂缝位置及裂缝间距等.研究表明产能随水平井筒与裂缝夹角的增大而增大,超过45°后产能增加的趋势变缓;产能随裂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具体的油藏地质条件下存在最优的裂缝长度和水平井筒长度的匹配;实验中压裂水平井的最优裂缝数为3~5条,其中外裂缝对产能的贡献最大;产能随裂缝间距的增大相应增加.裂缝参数的优化研究可为压裂水平井的施工设计提供理论性指导.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裂缝性潜山稠油油藏具有稠油、裂缝、花岗岩基质及位于海上等特点,目前国内外尚无开发先例。为明确该类油藏开发中地质静态参数对开发的影响,通过控制变量法,改变单一参数变量,对影响该类油藏开发效果特有的裂缝倾角、裂缝方位角、裂缝密度、裂缝开度、裂储比及基质渗透率等关键地质参数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表明,裂缝开度、裂缝密度和裂储比对裂缝产量影响较大;基质渗透率和裂缝密度对基质渗吸作用影响较大。建议该类油藏水平井与裂缝成45°部署;采油井尽可能部署在裂储比高、裂缝密度大的裂缝发育区,实现高的裂缝产出和基质渗吸贡献,实现最佳单井贡献。  相似文献   

14.
南岭多金属矿集区科学钻探孔(NLSD-1、NLSD-2)在钻进过程中实施了连续取心,并且进行了多种地球物理测井方法的测量。本文将超声波成像测井应用于科学钻探孔中,对钻孔中采集到的超声波成像测井资料进行了裂缝、破碎带特征分析,总结了裂缝随钻孔深度变化的规律,探讨了测井结果对多金属矿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钻孔地层裂缝以高角度斜交缝最为发育;裂缝发育优势走向为NW-SE向,反映钻孔地层裂缝形成时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W-SE向;对于赋存于破碎带中的多金属矿化层,超声波成像测井显示为暗色图像,常规测井表现为高极化率、高密度、高声波速度、低电阻率,间接指示了矿体赋存的可能。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成像测井在深部找矿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单一应用某种测井资料对裂缝进行识别和评价往往满足不了精细描述的需要。经岩心观察与常规测井、成像测井资料对比,建立裂缝在测井资料上的识别特征和识别方法。利用深浅侧向电阻率(RLLD、RLLS)、补偿声波(AC)、补偿中子(CNL)、补偿密度(DEN)、自然伽马(GR)、无铀伽马(KTh)等测井响应特征与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FMI)图像特征进行裂缝识别,计算裂缝几何参数,评价裂缝有效性和发育程度,经实际对比应用,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针对裂缝性储层地质建模的难点和重点,在对渤海海域特殊变质岩潜山裂缝性油藏地质、物探、测井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国内外裂缝性储层地质建模的技术方法,提出了双重介质油藏储层的4步建模方法:① 建立基质和裂缝共用的三维构造模型;② 建立基质系统的属性参数模型;③ 建立裂缝网络几何模型,并将裂缝几何模型等效成裂缝参数定量模型;④ 动态校验模型。首次利用叠前地震反演资料做约束对裂缝发育的密度进行定量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成像测井解释的裂缝参数的统计规律对裂缝的三维分布进行预测,建立三维可视化的裂缝网络模型,将离散的裂缝网络转化为定量化的三维参数模型。以锦州25-1S油田裂缝性潜山基岩油藏为例,对裂缝性油藏(尤其是潜山油藏)的储层地质建模技术进行探讨和尝试。在对太古界潜山油藏构造、岩性、裂缝等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利用Fred和Petrel等先进地质建模软件建立了油藏的三维构造模型、裂缝空间展布及储层属性模型,对该裂缝性油藏进行了三维储层定量化表征,为该油藏开发方案的优化及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