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案件现场出现的橡胶、塑料类等高弹性客体的力学性质及其痕迹特征,寻找检验此类客体上砍切痕迹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不同种类的工具制作弹性材料砍切痕迹样本,并对痕迹特征进行观测及统计分析。结果痕迹擦拭沿宽度与工具劈侧厚度和刃口厚度有线性关系,这是工具特征的客观反映;砍切断面上的线条、痕止缘部位的小眼、组织连接等痕迹能稳定反映刃口特征。结论弹性客体与塑性客体的砍切痕迹明显不同,其痕迹特征反映自有规律,同样具有较高的检验鉴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结构函数法计算出实验样本剪切痕迹表面形貌轮廓曲线的分形维数,并研究了应用分形特征进行工具种类和个别认定,为剪切痕迹的测量与处理探索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工具痕迹检验中的理论基础自然也是同一认定,以往的解释大多来自于哲学的理论。将拓朴学引入工具痕迹检验理论中,用同胚理论对检验的基础加以科学的说明,对于拓展工具痕迹检验的理论基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基于局部小波能量工具痕迹识别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具痕迹的检验鉴定技术还依赖于传统的比对手段.使用小波技术,对工具痕迹纹理信号进行离散小波变换,构造不同方向上的局部小波能量特征矢量,以特征矢量为比对依据,计算痕迹纹理信号的相似度达到识别工具痕迹的目的,该方法为工具痕迹比对提供了定量检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立休痕迹的形成过程入手,根据造型客体与承受客体的“接触状态”,把立体痕迹分为切划痕迹和印压痕迹两大类。这一分类,撇开了承受客体和造型客体的形象和属性,概括出了立体痕迹形成的最本质的特征。这一理论观点,不仅在教学中能够使学生从根本上把握立体痕迹形成的规律和特征,而且,在实践中也能够使各类立体痕迹的检验在理论上有所遵循。  相似文献   

6.
李波  李磊 《科技资讯》2010,(30):65-65
工具痕迹是刑事犯罪现场上常见的一种痕迹。具有多发性、立体性、稳固性、复杂多变性和附普物、分离物多的特点。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痕迹检验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工具痕迹检验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工具痕迹的数字化提取和检验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对10支国产9毫米警用转轮手枪射击弹壳上各类痕迹的形态、数量、分布范围等特征进行观察、测量,综合评断痕迹的稳定性和利用价值,为该型号枪支的检验鉴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研究钳具刃侧加工特征及其痕迹的三维立体参数数据,为此类痕迹的客观、量化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随机选取4种斜口钳和1种断线钳各6把,总计30把钳具为观测样本,每种钳具均为同厂家同批次产品。利用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镜对每把工具刃侧加工特征及其痕迹的面间距、宽度、高度、横截面形态、表面积和体积等参数进行三维立体测量(3D测量),统计分析钳具3D参数测量数据的差异性与相似度、钳具特征与其痕迹3D参数测量数据的相关程度。结果同种工具刃侧加工特征及其痕迹的各项3D参数数据均在一定区间内保持稳定并呈高度线性相关,工具特征与痕迹特征的各项3D参数相互对应,痕迹特征能准确、稳定地反映出工具特征3D参数。结论利用钳具刃侧特征及其痕迹的3D参数进行比较检验,不仅可行,而且可以提高检验准确性,实现定量化检验。  相似文献   

9.
分析木质客体撬压凹陷的细小特征和规律,检验和鉴定木质客体撬压凹陷痕,对于初学者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即使是刑事技术痕迹检验鉴定人员,有时也难免出错。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能分析清楚撬压凹陷痕的形成过程和细小特征。在鉴定过程中,最好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做样本,否则木质  相似文献   

10.
对“静态痕迹”辨析及修正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将凹陷状痕迹的形成描述为接触点处于静止状态而称之“静态痕迹”是不科学、不周密的。引用力学理论可对痕迹形成的机理作出科学的解释,并对工具痕迹的形成进行准确的描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各种工具痕迹分类方法是将工具痕迹按两个层次分类,第一层分为两大类痕迹,第二层分为六种。工具痕迹的分类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使得在工具痕迹分类的理解和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别,这就导致了在工具痕迹分类这个问题上的观点出现了差异,影响了学术交流和在实际中的应用。根据工具痕迹的外表结构形象将工具痕迹划分为凹陷状痕迹、线条状痕迹、孔洞状痕迹和混合状痕迹。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弹壳击针头痕迹的三维立体数据,为其客观量化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实验中,从3支枪射击的200枚弹壳中随机抽取60枚弹壳样本,利用超景深三维立体显微镜对每一枚弹壳击针头痕迹的深度、体积和表面积进行三维立体测量,统计分析同一枪支弹壳击针头痕迹数据的相似度。结果同一枪支弹壳击针头痕迹的体积和表面积具有规律性,在一定数据区间内保持稳定,具备同一认定检验价值。结论以击针头痕迹的深度、体积、表面积以及凹陷底部的形态特征为参数,对其进行三维立体比对测量,可以提供客观、量化和可靠的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文彬  李晓慧 《科技资讯》2013,(22):221-222
指纹、足迹、枪弹痕迹数据库的建设和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的相继开发和推广使用,触发了痕迹检验技术人员重新审视工具痕迹和利用工具痕迹的研究热情。笔者对当前工具痕迹利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作了简要分析,对数字化提取工具痕迹并就数字图像比对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提高工具痕迹利用率应当走数字化提取与检验之路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棍棒类钝器工具在颅骨上留痕特征。方法从我国实际出发,以常见案例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编写,重点分析棍棒类工具在颅骨上形成痕迹特征。通过收集大量资料,从颅骨线状、凹陷、粉碎及孔状等骨折的形态来归纳分析,对能反映致伤物的棍棒类钝器打击面的形态特征进行研究,推断致伤物。对木质棍棒和金属棍棒在颅骨上形成的痕迹进行比较,确定了各种工具形成的稳定痕迹。结果棍棒类致颅骨损伤出现以下特点:条形损伤为主、中空性皮下出血、镶边状挫裂创、线状骨折多见。结论通过观察皮下出血、挫裂创、骨质损伤、遗留物可确定颅骨致伤棍棒工具类型。  相似文献   

15.
人体为足迹的造痕体,在刻板式的动力定型的作用力作用下形成的足迹,既储存着形象痕迹特征,又储存着步法特征,这是足迹与手印、工具痕迹等其他种痕迹的根本区别.足迹的这一特殊性,为拓宽足迹检验鉴定的新途径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刑事案件痕迹物证检验中,对手印、足迹、工具痕迹和枪弹痕迹的检验研究较为深入、系统,在世界上也都形成了各自较完整的体系。而钥匙齿痕的检验作为工具痕迹检验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还有待于刑侦工作者去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主要从钥匙的种类、材质、加工痕迹的形成和检验,以及在办案中的作用,做一些分析、推断,使从事此项工作的专业人员,从中得到启发,更好地为办案服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痕迹检验的相关工作经验,以线条状痕迹检验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线条状痕迹的形成,特征及应注意的问题,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利用微量物质检验区分和鉴别技术开启卡巴插芯门锁的方法。方法在确定锁具零部件以及开锁工具表面的物质成分后,通过钩状工具、锡纸工具开启锁具,利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开锁痕迹区域进行微量物质的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实验和鉴定,发现技术性开启卡巴类插芯门锁后,在痕迹表面发现有"外来元素"分布,这些"外来元素"主要分布在擦划痕迹的起点和终点,在痕迹面上也偶见粘附,该特征也在鉴定工作中得到了印证。结论开锁痕迹区域的元素差异性可用于确定和区分钩状和锡纸两种开锁工具。  相似文献   

19.
工具痕迹检验技术在形式犯罪案件的侦查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刑事犯罪案件正朝着逐年攀升的趋势发展,而且犯罪的手段也趋向于多样化,最烦的反侦察能力也越来越强,所以侦查人员必须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的研究,提升案件侦查效率。基于此,该文探讨分析了工具痕迹检验技术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实际工作中碰到的一例“五四”手枪发射的枪弹弹壳底面上的特殊痕迹入手,通过分析该痕迹的形成,提出检验的思路和方法,探讨痕迹的稳定性、特定性,揭示该痕迹的利用价值和作用,以扩大痕迹检验鉴定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