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刘晓莉 《甘肃科技》2013,29(4):47-48
合水地区属陇东黄土高原,地貌主要由黄土塬、河谷阶地和低山丘陵组成。全区地形复杂,相对高差最大320m。黄土层巨厚、潜水位深,干燥、松散的黄土对地震波的吸收衰减作用强烈,导致激发、接收条件差。通过大量的试验工作,确定了在黄土塬区采用大排列和多检波器接收,多井组合和大药量激发等技术的地震数据采集方法和采集参数,取得了较好的地震资料,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的赋存情况及构造复杂程度。  相似文献   

2.
安莲萍 《甘肃科技》2013,29(4):41-43
煤田二维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陇东巨厚黄土层区,黄土层厚度变化剧烈,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属于地形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区,是目前煤田地震勘探的难区。要在这个地区用地震勘探方法寻找新的煤炭资源地,必须解决地震资料野外采集、数据处理和地质解释等难度较大的问题。首先,通过试验选取适合本区的激发与接收因素,并确定合理的观测系统。其次,对获得的信噪比较高的原始资料,做好资料处理与解释。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查明了勘探区含煤地层的起伏形态和断层构造特征,提出了有效反射波分叉合并点的产生原因,控制了主要煤层的分布范围。取得的这些地质成果,将成为矿井建设和生产的可靠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狄利娟 《科技资讯》2013,(5):112-112
本文通过新疆黄草湖勘查区对煤层分布范围大,其厚度、稳定性、可采性以及煤层间距、夹矸岩性等沿走向及倾向均有较大变化的煤层采用地球物理测井、二维地震勘测技术,并结合煤层自身特征和垂直剖面对比情况进行逐层对比。  相似文献   

4.
在煤田勘探预查和普查阶段主要采用二维地震勘探方法。地震勘探原理是使用仪器接收人工激发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产生的衍生波。人工激发地震波方式目前比较成熟得有炸药震源、可控震源、气枪震源等,在陆地上比较常用的激发方式是炸药震源和可控震源。笔者就两种激发方式的应用,对比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克深地区地表起伏大、地下构造复杂,造成资料采集困难。针对工区资料信噪比低、成像不精确的问题,采用已有的采集资料进行叠前深度偏移退化性处理,得到排列长度、接收线数、炮密度等基本观测参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该区的地球物理模型,计算目标层的照明度,根据共反射点能量均匀及接收效率最大原则,对炮检距、接收线数和炮密度3个采集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研究结果对提高复杂山地地震资料采集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赵刚 《科技信息》2011,(12):I0325-I0326
本文通过我队在煤矿采区所做二维地震勘探,利用声波反演对煤层及围岩岩性方法的研究,通过声波反演精细研究煤层及围岩在数据体上的几种特征,分析岩性特征的变化规律,来指导矿井今后的生产,从中看出了二维地震勘探在本矿区是探查煤矿煤层及岩性变化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充分了解勘探区二2煤层的特点,结合地质钻孔柱状和测井数据信息,利用HAMPSON软件制作合成记录,对煤层反射波进行对比追踪,完成了二维地震资料的解释,确定了勘探区内的煤层深度。  相似文献   

8.
八道壕煤矿开采已近90年,矿区内资源基本枯竭,急需寻找接替资源。本区二维地震详查工作克服了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中的技术难点,取得较好的地震效果。查明了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范围、断层的发育情况、采空区的范围。通过地震勘探,为钻探起到了引路作用,降低了勘探风险,经钻探验证,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地震勘探设计与评价(SED)是近些年野外采集领域兴起的新技术,该技术基于地震采集模拟软件,充分利用探区已有的地质成果和地球物理参数,建立地震地质模型进行模拟采集,并结合相关的理论技术辅助野外地震施工设计,形成了从基本参数的设计论证,观测系统的属性分析,到地震模型的模拟采集等一套完整的地震数据采集论证体系。在福山凹陷博厚-皇桐地区三维地震采集施工设计中充分运用SED技术进行基本参数的设计与论证,优选了12线3炮细分面元观测系统,属性分析表明,该观测系统在保持主测线方向覆盖优势的同时,实现了较宽方位角激发接收,有利于压制侧面和散射干扰及提高静校正耦合效果,近、中、远炮检距分布均匀,有利于速度分析。以合理的覆盖次数和相对较少的设计炮数,节约了勘探成本,实现了地震采集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在新疆伊犁盆地南部侏罗纪煤田煤炭资源勘查中,采用二维地震对阿尔玛勒煤炭勘查区进行勘探,通过数据处理及地质解释,大致查明了区内主要煤层底板起伏形态及煤层厚度变化趋势;搞清了勘查区构造形态,并对区内断层和断点进行了解释。取得了丰富和详实的煤田地质成果,从而进一步指导该区的煤炭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1.
微震过程的复杂性和不均衡性导致线性模型不足以预测微震灾害,提出随机森林方法(random forest)在高能量(E≥104J)下关于煤矿开采微震灾害的预测问题.数据来自位于波兰的采用长壁开采法的煤矿,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数据集进行标准均方误差(NMSE)分析,并与决策树、Bagging算法、支持向量机、最近邻法比较,发现随机森林方法对多样本、高维度的煤矿矿山微震预测问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大牛地气田的天然气藏是大型岩性圈闭气藏,储层具有岩性致密、非均质性强的特点,由于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砂泥岩波阻抗差微弱、煤层反射振幅过强,造成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不明显,储层预测难度极大。通过对叠后地震数据的多子波分解与重构,也就是将地震道分解成不同主频的子波集合,将反映储层频率成分段的子波进行叠加,用于储层含气性预测,在含气砂岩储层预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淮南矿区三维地震勘探中,主要煤层(13-1煤层)地震反射波很强,对下部煤层(薄且不稳定)构成强屏蔽,几乎得不到反射波。通过分析研究,采取新的技术方法, 解决了困惑多年薄煤层地震探测的难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得到很好的验证。  相似文献   

14.
地震资料频率域预测煤层厚度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在地震勘探中属于薄层,其薄层厚度预测一直是公认的难题,传统的预测方法是利用钻孔资料的内插对比获得,精度很低。对频率域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对比,并嫡制相应的频域定量预测方法的程序进行煤层厚度定量计算。该类方法将频率属性定量化,其计算有简单易行、精度高、煤厚分辨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探测大震前的微震,保护大型煤矿、油田和矿山等重要设施,急需地震信号的实时处理、自动识别和提取地震初至点等地震数据处理技术。采用了小波变换和信息熵理论相结合的一种具有多分辨率的复杂度参数——小波熵,该参数能够从被淹没环境中清晰地显示出勘探数据中地震波到达所带来的变化。结合实测数据进行了仿真,并对比了单一的小波变换、数字带通滤波器的监测效果,结果表明小波熵参数能够更好地自动识别微震初至点。  相似文献   

16.
沁水盆地在海陆相-陆相过渡沉积环境下形成的煤系地层岩性及速度横向变化快,高精度的速度体对时深转换的精度至关重要;但山西许多矿区地震资料老旧,仅有叠后地震数据,常规时深转换方法误差较大。为构建高精度速度模型,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叠后反演速度及利用标准层控制的煤系地层精细时深转换方法,该方法首先选择某一标准层作为起算层,用钻孔约束速度谱得到起算层底板标高,用叠后地震反演速度构建速度模型,基于起算层结合速度模型获得标准层初始底板标高,通过钻孔校正得到标准层底板标高。将该方法应用到山西某矿区,结果表明:预测的K8、8、15号煤层深度与实钻数据相比,误差仅为0.78%,较常规方法提高了转换精度,证明了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一些特殊矿区因钻孔数量稀少、不能实现三维地震资料有效解释的情况,利用地质模型的正演模拟,提出一种地震反射波地质层位涵义标定:手法及时一深转换方法,预测吉新煤矿煤层底板深度。钻探与巷道资料验证结果表明,6。煤层的底板深度为489m,与文中方法预测结果吻合;正演模拟技术能够正确指导地质层位标定,叠加速度体的充分利用有效提高了底板标高精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墙片抗震试验结果,运用非线性时程分析程序对一栋七层的烧结页岩粉煤灰多孔砖房屋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种砌体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9.
沉积环境通过控制储盖分布特征进而控制煤层气的聚集成藏,是煤储层开发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含煤岩系中砂岩、泥岩、煤薄互层特征突出,且砂岩分布横向变化快,使得砂体预测难度大.运用地震沉积学方法,建立地震地质等时格架,对目标层序进行地层切片并优选融合反映岩性、沉积相变化的敏感地震属性,结合单井岩性与微相特征精细刻画聚煤前后沉积相展布特征,在钻测井数据基础上分析顶底板所处沉积相带对含气富集的控制作用,进而划分沉积控气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地震沉积学可以研究解释研究区含煤岩系四级层序内沉积现象;弧长、瞬时频率属性在该区可有效反映岩性变化;太原组9+10煤聚煤前为障壁-泻湖相,山西组2+3煤聚煤前后为三角洲前缘相;泻湖泥坪相、分流间湾相有利于煤层气保存,障壁砂坪相及分流河道相不利于煤层气成藏.  相似文献   

20.
赵禄顺 《科技资讯》2013,(14):91-92
针对内蒙某煤矿半沙漠覆盖、地表起伏较大、沟壑交错、煤层多、小断层发育等不利于地震勘探的特点,采用绿山初至折射静校正、采用宽方位角观测系统、宽频带接收、叠前三维地表一致性补偿、三维地表一致性反褶积、地震综合属性分析等技术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