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栋 《科技信息》2010,(34):I0145-I0145
小说叙事方式体现着作家对作品所要展现的生命世界、人生意义的认识理解,是小说意蕴指向的符号信码。本文即想从这一角度探讨沈从文小说《边城》叙事方式与其自我定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上风格较为独特的作家,他一生的小说创作,大致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对人性美的赞颂和讴歌,这主要表现在他已获得世界声誉的“湘西世界”小说的创作上;二是对摧残、破坏人性美的种种社会阴暗面或罪恶势力的揭露和鞭挞,这主要体现在沈从文的都市小...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中总是浸润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一方面,湘西的风物美、自然健康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构成了沈从文乡土小说特有的牧歌情趣。因此,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被称为“田园式的牧歌”。另一方面,在乡土小说美丽的外表下却潜沉着作家淡淡的哀愁.湘西下层人民悲惨而盲目的生存方式和对命运的无从把握以及在社会的急剧变动中.朴素民风的消失,乡下人道德价值的跌落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恶化无不让沈从文感到哀愁。美丽与哀愁,这两个不同层面共存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中,不仅使他的乡土小说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且也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再现了我国二、三十年代形形色色的人生面影和生活方式,在创作方法、艺术风格及文体形式等诸方面,也都有着多样的特点,开拓了我国现代小说的创作领域。本文从心理透视、小说的意境、小说的语言、小说的文体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征。在沈从文看来,美在生命,艺术创作是求得生命的永生。他的作品影响了当代文坛的一些作家,诸如张承志、水运宪、古华等。研究沈从文的作品和他的湘西世界,无疑是件有意义的事情。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乡村世界和城市世界是沈从文小说的两大题材,乡村世界是作家理想中的“希腊小庙”,而与之相对的城市世界,在作家笔下呈现的是一片“灰色”沙漠,是毫无生机和活力的丑恶的生命形式。但执著于生命意义探寻的作家,在感性表层的背后,有着更为理性的清醒的认知。因此,这就使得沈从文的小说呈现出极为深广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无我之境”的典型范例——读沈从文的小说《丈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作家沈从文小说 《丈夫》看不到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 也看不到跌宕起伏的性格场面, 看到的只是作者描写一些日常生活场景, 刻画一些常见的人物, 冷静、客观地叙述一些平凡而揪心的事件, 把自己对家乡的爱而怨, 对故乡人民的同情与希望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中。作家这种不靠抽象说教而是通过 “生活现象”的形象描绘显示了他爱憎的合理主张, 他的作品表面看似无爱憎, 处处 “无我”, 实则爱憎流注其间, 处处 “有我”。更能表现作家沈从文的小说散文从容平淡, 隽永有味, “无我之境”的特色风格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 ,恬静淡远 ,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 ,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 ,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 ,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 ,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8.
在台湾青年作家中,宋泽莱尤为人瞩目。台湾知名作家陈映真在《试评〈打牛湳村〉》中写道:“宋泽莱是近年来出现的、年轻的、创作力丰沛、写作态度异常认真的作家之一,他似乎一直在尝试着不同的创作路线和形式。”这个评价确切地概括出宋泽莱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创作,既没有拘泥于一般乡土作家所推崇的艺术法则,也不一味仿效外国文学的表现手法,而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力求内容的开拓和形式的创新,以  相似文献   

9.
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文本意义。沈从文都市小说既非是为创造一个与其湘西世界相媲美的都市世界,也非为泄一己之愤的工具,而是以梦的伪装形式,歪曲地表达他的欲望满足,即找寻理想的生存方式。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不合理性、极端偏执的思维方式,正与梦中的思维形式相吻合,这正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进行极端丑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鲁迅、沈从文、赵树理是深切关注着底层乡土中国而风格迥异的三位乡土小说作家 ,不同的家庭背景、人生阅历及思想艺术资源对他们理解与表现乡村社会及乡村人物产生了不同的制约与影响。通过分析他们关注乡村的不同起因 ,可以尝试建立起对这三位作家的乡土小说创作及其意义进行新的理解与阐释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个美丽的“桃源”世界,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揭示沈从文的“桃源”情结,并发现其“桃源”情结虽然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桃源”情结有着血脉联系,但是其间也有一些微妙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的《边城》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悟到作家所追求的“希腊小庙,’式的人生理想。这一人生理想具体表现为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以及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现实生存危机的感叹。  相似文献   

13.
四十年代沈从文的创作是一个极富独特意味的文学存在.以善讲"故事"著称的沈从文,在这一时期并未留下多少小说文本,取而代之的是哲思散文.他昆明时期的哲思散文关注的是个人化的情感和生命体验,从时代中发现"我"的存在.个人与时代、生命与生活、抽象与实际的内在冲突反复在文字中流露出来.本文试图透过其哲思散文折射出的内在紧张,追寻沈从文存在的个体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深受道家文化特别是庄子哲学的影响.本文主要以<菜园>为视角,探讨沈从文对庄子哲学的继承与发展及其作品所呈现出的悲剧的平淡与深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柳永的《乐章集》不仅在艺术成就上远胜《花间集》,在表现男女情欲、人的意识的初步觉醒上,更写出了《花间集》所未能表达出的思想。这不仅和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更和时代、社会密切相关。《乐章集》的创作丰富了词这种文学体式所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沈从文的生命意识不仅丰赡深刻,而且鲜明地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表征。它或者外现于散文化的言谈论说之中,或者深隐在诸多的文学形象内。只有运用艺术理论予以审美观照,深入剖析其生命意识的具体形态表征,努力探寻其表现形态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才能全面深入地把握其生命意识,最终揭示其生命意识的超越性意义和终极性旨归。  相似文献   

18.
杨慎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大议礼”事件使他大半生流放云南。与家乡、亲人的远离,使他永远摆脱不了孤苦、忧闷的客者心态。他以戍人的身份、真切的情怀、代言的方式、情境融合的风格在其作品中表现出凄清惨厉的离思之情。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有鲜明的民间立场,但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历了一个嬗变过程.早期乡村与都市叙事中的民间立场仅是一种"前意识"式的存在,中期"湘西世界"的营造与都市生命病相的揭示,使民间立场成为一种明确的文化价值标准与写作姿态,而后期<长河>创作中则出现了国家民族观念、民间立场以及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的纠缠,出现了写作立场的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在受到更多读者欣赏之时,沈从文却清醒地意识到与商业结缘、迁就读者的审美期待对创作的制约.文学观的重新定位与逐渐成熟为沈从文创作<边城>打下了良好基础.从<边城>创作、发表到后来的出版、修订,读者以及作者的期待视野都一度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通过期待视野这一视角对<边城>的创作影响、原初接受以及版本变化等方面进行考察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边城>在民国时期的接受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