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解决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 CNG)汽车加气难的问题,提出了CNG"集中灌装、分散换瓶"的天然气汽车加气理念.采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PLC)作为智能控制单元、步进电机作为装卸驱动单元,设计了可移动的三维工作台作为装卸平台.研究了步进电机的控制算法,构建了CNG汽车气瓶自动装卸系统模型,研制了专用的车用CNG气瓶自动装卸系统.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1~2 min内完成CNG汽车气瓶自动装卸任务,提高了CNG汽车的加气效率.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汽车作为新能源利用的代表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此同时,其车用CNG气瓶的安全检验与质量管理问题也被提出。该文基于该研究者多年的学习和工作经验,首先分析了我国车用CNG气瓶的使用现状,接着论述了安全检验中的技术要求以及设备选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了车用CNG气瓶的安全检验注意事项以及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该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在车用CNG气瓶的安全检验和质量管理方面的探索具有贡献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超压泄放装置的疲劳实验平台,研究了压缩天然气(CNG)气瓶采用的爆破片与易熔塞组合泄放装置的爆破及疲劳性能。结果表明:易熔塞的结构决定了装置能否正常泄放;爆破片操作比和压环圆角的大小是影响装置疲劳性能的重要因素。国内外标准规定的超压泄放装置结构均存在很大安全隐患,因此装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蒋南军 《广东科技》2011,20(16):104-104
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简称CNG)作为汽车燃料,在我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在一些城市公交、出租车、大货车车辆上已广泛使用。由于其有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突出、环境污染小、使用方便等特点,已成为一种替代汽油的新兴能源。十堰市已有四家企业生产安装CNG天然气瓶车,为此对其出厂监检是质检部门的一项任务。现结合实际,就CNG天然气瓶车安装监检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分析研究了高压气瓶内表面除锈的两种主要技术:超声波清洗技术与机械除锈技术。在阐述超声波清洗除锈技术机理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超声清洗各种工艺参数对除锈效果的影响,讨论了参数选取的基本原则,根据高压气瓶特点提出超声清洗除锈的两种可行方案。同时阐述了机械除锈的基本原理,针对高压气瓶结构设计了一套机械除锈装置,详细分析了该装置的组成,对各关键部件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6.
中国港口机械配置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管理体制落后、机械数量庞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合理配置港口装卸机械是提高港口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该文对计算港口装卸机械的合理拥有量的已有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应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对港口装卸机械的合理拥有量进行经济性分析,指出港口企业应该淘汰小型机械并购进符合港口生产的性能较高的大中型机械.  相似文献   

7.
由于天然气等能源的大力开发,油价的上涨和燃油导致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致使一段时间“油改气”数量不断攀升,改装后的燃气汽车使用的气瓶主要有三种:(汽车用压缩天然气钢瓶[车用CNG钢瓶]、车用液化石油气钢瓶[车用LPG钢瓶]、车用压缩天然气钢质内胆环向缠绕气瓶[车用CNG缠绕瓶]),这其中以车用CNG缠绕瓶居多。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油改气”已没有昔日的辉煌。  相似文献   

8.
该文集中介绍了通过气压传感器进行气瓶之间自动切换的系统装置。论文从目前供电公司存在的气瓶切换工作缺陷研究入手,研究并分析现状,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设定研究对策的实现形式(即系统实现)。着重论述了该装置的工作原理、软硬件结构等。阐述了该系统装置供电企业基层人员工作中所起到的现实效益。以及其在提升供电企业工作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的科学化程度、促进气瓶切换工作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优势。以期为各大供电公司提高总体工作效益,提升工作安全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航空发动机主泵装配主要靠人力搬运这一问题,设计了一种结构为二级升降多自由度机械臂安装设备,该系统采用两级升降多自由度升降机械臂虚拟建模,通过机器人自动化水平的搬移和装配,不仅简化了重体力人工装配,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搬移和装配质量和生产效率.通过Pro/E虚拟建模技术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该系统建立的二级升降多自由度机械臂的动力学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直接用汽车将集装箱运往港口堆场是集装箱货物运输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货物由内陆地区货运站到港口码头堆场的运输工作中,运输车辆与装卸机械是构成港口运输装卸服务系统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为减少运输车辆和装卸机械在运输生产过程中由于等待而产生的非生产停歇时间,控制车辆的等待费用和机械的装卸费用,获得最好的系统效率和生产效益,必须合理组织装卸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协调配合工作.在集装箱运输组织和管理中,运输车辆与装卸机械协调配合下装卸机械数量的确定,通常采用在一个连续和足够大的时问内以运输车辆和装卸机械两方面工作节奏相一致为条件进行建模的方法求解.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车辆的周转时间和装卸停歇时间均采用平均值来计算,没有充分考虑车辆到达和装卸时间随机性的影响.本文运用排队论的理论方法,在建立港口运输装卸服务排队系统基础上,根据装卸机械数与等待费用和服务费用的变动关系,以系统在单位时间内承担的总费用最小作为决策目标来确定装卸机械的数量.以此实现运输车辆与装卸机械的协调配合,最终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强港口竞争力的目的.由于充分考虑了运输车辆运行时间和装卸机械装卸时间的随机性,因此该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过渡工况下汽车发动机汽缸盖温度的测试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发动机经常在非稳态的过渡工况下工作 ,即启动、暖机、突加和突减工况。本文对车用风冷发动机汽缸盖的非稳态温度进行了实测 ,分析了启动、突加和突减三种过渡工况下汽缸盖温度的变化规律。实测结果表明 :汽缸盖内、外表面的温度变化规律有很大差别 ,启动工况对热负荷可靠性影响最大。同时 ,实测结果也为汽缸盖温度场、热应力计算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12.
卸荷岩体力学特性研究的试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根据加载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的方法,结合已有的卸荷试验研究,制定出卸荷试验研究的一些试验条件,并综合考虑了各种试验条件对卸荷岩体力学特性的影响,为卸荷力学特性试验的进一步研究做准备.  相似文献   

13.
通过煤岩热流固耦合试验系统(THM-2)对砂岩进行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加、卸载速率对其变形和渗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循环时,岩石的轴向变形量△ε1较大,随着循环试验的进行,△ε1趋于稳定,受卸载速率v2的影响较小.加载变形模量和卸载变形模量均逐渐上升,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上升速度逐渐变缓;同一循环内,卸载变形模量大于加载变形模量,且随着加、卸载的进行,差值逐渐减小.加载阶段和卸载阶段渗透率变化量的差值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小;从第5次循环开始,渗透率曲线呈“∞”形,渗透率演化规律可以用轴向应变的变化特点表征,轴向应变的变化量△εi1受到卸载速率vi2和应力加载上限σimax的综合作用,二者对应变在卸载初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幂函数表达.  相似文献   

14.
循环加卸载下岩样变形与强度特征试验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在伺服试验机上对不同晶粒大理岩样进行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了岩石的变形与强度特征.结果表明,岩石材料具有明显的记忆性,岩样循环加卸载过程的外包络线与单调加载的全程应力-应变曲线相吻合,加卸载路径不能完全重复,应力与应变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岩样的线性变形并不意味着弹性变形;循环加卸载对岩石力学参数的影响不是很大,其偏差在正常离散范围以内;整个循环加卸载过程中,岩样的杨氏模量及能耗并非常数;弹性阶段加卸载的平均杨氏模量基本一致,能够表征岩石材料的变形特性,且在弹性阶段能耗较少,而在裂隙压密、屈服和破坏阶段耗能较多;软弱岩样在加卸载过程中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双线型弹塑性加载、可变形卸载的土壤模型,分析了浅埋土中梁式弹塑性结构受地面冲击波荷载作用的动力响应,计算了土中由压缩波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弹塑性弱间断边界,给出了可供设计用的土中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系数曲线。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集装箱码头的装卸作业效率,合理使用集装箱码头作业机械资源,研究了基于同船同步装卸协调作业情况下集卡行驶路径问题,并综合考虑了岸桥的作业时间,使得在这种装卸调度模式下,集卡的行驶时间和岸桥装卸集装箱的总作业时间最小.并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集卡行驶的最优路径,岸桥进行装卸同步作业的次数.与传统的调度模式相比较,大大缩短了集卡的行驶时间以及降低了集卡的空载率,同时也提高了岸桥的作业效率,总体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气田随着逐年开发低压低产井越来越多,部分存在严重积液,排水采气工艺已在多区块广泛应用。明确各种排水采气工艺的适用性和工艺参数优化,都要以深入了解产水气井的携液和积液机理为基础。针对产水气井积液机理研究相关的气井临界携液和积液判别准则、临界携液流量沿井深分布、气井井筒内积液与积液预测模型和气井积液机理研究实验装置与方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需要关注和待解决的问题是,产水气井内井筒气液两相管流和储层气液两相渗流的耦合。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主研发的煤岩热流固耦合试验系统,在考虑实际开采方式的条件下,进行轴压升高和围压降低的加卸载试验,分析研究不同加卸载速率下原煤的力学特性和渗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加卸载过程中,轴向应力的加载速率越大,峰值应力附近的曲线平台越长,峰值应力、轴向应变和环向应变也越大,体应变则越小.不同加卸载速率比下含瓦斯煤变形模量均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减小,到破坏时再迅速降低,而后逐渐保持稳定趋势;在相同轴向应变时,加卸载速率比越小,煤样的变形模量越大.加卸载过程中,煤样的偏应力、渗透率与应变的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初始压密与弹性阶段、屈服破坏阶段和破坏后阶段.加卸载速率比越小,煤样达到峰值应力时,含瓦斯煤的渗透率和体积变形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