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采用三维紊流数值模拟方法对多机组泵站进水池的流态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水力设计.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多机组泵站位于进水设施两翼的进水池大多为偏流进水,在多机组泵站进水设计中采用蜗形进水池,前池采取一定整流措施,可以改善进水池内的流态.  相似文献   

2.
大扩散角泵站前池整流措施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正向泵站前池扩散角过大造成的不良流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泵站前池内加设导流墩与底坎后的整流效果.结果表明,合理设计的Y型导流墩和底坎联合整流措施不仅具有平面分流效果,而且可以阻碍立面漩涡发展、调整泵站行近断面流速.本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改善了大扩散角泵站前池的进水流态,提高了泵站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在偏流进水工况下矩形进水池三维紊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水池设计要求是为水泵提供较好的进水流态,进水池内流态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进水池结构本身及其进水条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针对偏流进水工况下开敞式矩形进水池内的三维流态进行数值模拟,并与无偏流进水工况下的流态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开敞式矩形进水池在无偏流工况下有着较好的进水流态,但是在偏流进水工况下流态恶化.  相似文献   

4.
进水池设计要求是为水泵提供较好的进水流态,进水池内流态的好坏主要取决于进水池结构本身及其进水条件.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无偏流及偏流进水工况下蜗形进水池内的三维流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矩形进水池的流态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表明蜗形进水池无论在无偏流工况还是在偏流工况下都有着较好的进水流态,对偏流影响不敏感,其水力性能优于矩形进水池.  相似文献   

5.
污水泵站进水流态的分析及其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上海市污水治理二期工程SA泵站水力模型试验,分析城市污水泵站前池普遍存在的不良进水流态现象及其对水泵性能的影响,提出前池流态改善措施.试验表明,改进后的前池使流态得到明显改善,水泵机组效率明显提高,并可有数降低泥沙淤积.  相似文献   

6.
为改善某泵站在机组偏离前池中心线运行工况下前池进水的不良流态,提出并优化了3种导流墩设置方案,运用Fluent软件,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3种导流墩整流方式下的前池水流流态进行三维流体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长短导流墩组合设置的方案3中回旋区对进水流态的影响最小,运行机组进水流道内流线基本顺直,进水条件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付建国  李宁 《江西科学》2022,40(1):165-170
基于RNG k-ε紊流模型,雷诺时均N-S方程,运用流体计算CFD软件对某泵站前池和开敞式进水流道进行三维流动数值模拟以及水力性能的优化设计。采用先局部后整体的优化方法,先对进水流道的底部坡度进行优化,再通过不断改变前池进水流道的总宽度,对泵站进水结构进行整体的优化设计。以进水结构出口断面速度均匀度和水力损失为目标函数,针对设计流量工况点做数值模拟。结果得出,优化后进水结构的水力损失由0.003 5 m降低到0.001 5 m,进水结构出口流速均匀度由38.62%提高到74.94%。优化后进水结构无漩涡产生,流态均匀,进水结构经优化后水力损失较小,说明数值模拟参与到前池和进水流道的优化缩短了试验周期,节约了成本,可以准确、可靠地指导工程应用,为同类泵站的设计和安全运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外秦淮河武定门闸上游偏流淤积成因及流态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南京市外秦淮河武定门闸上游偏流易淤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试验,结合实测资料和理论分析,对闸上游河道淤积成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增建导流墙对闸前河道流态改善的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受闸上游弯道影响形成偏流,闸前河道两侧产生左大右小两个明显回流区,导致左侧河床较右侧淤积明显;水闸常年运行,大部分时间闸前河道水流动力较弱,易形成缓流淤积。通过闸前设置导流墙,可以改变闸前河道流态,使左右两侧回流区范围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9.
平原水闸泵站枢纽布置与整流措施 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江苏、上海等地10余座闸站合建工程的物理模型试验成果分析,总结出闸站合建枢纽的三种主要布置型式,即平面对称布置、平面不对称布置和立面分层布置。在各类整流措施中,闸站结合部加设导流墙和泵站前中设潜墩,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主流偏斜所诱发的回流、螺旋流等不良流态。  相似文献   

10.
陈小群 《科技信息》2007,(26):125-125
1.工程概况1.1工程规模与特征姜唐湖进洪闸工程是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中的骨干工程,设计洪水标准百年一遇水位26.9m,设计进洪流量2400m3/s。该工程共计14孔,每孔净宽12m,闸孔总宽196.82m,闸底板高程19.70m,下游抛石槽开挖最深,其挡土墙建基面高程为6.50m。1.2工程地质姜唐湖进洪闸工程位于临淮岗北侧的姜家湖湖地内,自然地面高程为19.10 ̄20.8m,闸址区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8层,闸室持力层为第3层粉质粘土和重粉质壤土,其下第4层为轻粉壤土、夹砂壤土,第5层为细砂,其层底高程为9.00m。  相似文献   

11.
杜玲  王飞  佴永平 《科技资讯》2015,13(4):200-201
当前,泵站的布置已经从以往的"一站四闸"模式变成了现在常用的出水流道型式和双向进型式,不仅使作业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时也节约了投资成本。在设计双向泵站的进水流道时,为了保证排、灌两种工况都有比较好的装置效率,就需要做好双向泵站的优化设计,提高水泵的设计性能。基于此,该文根据双向泵站进水流道的设计要求,对泵站进水流道水力的优化流程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优化结果进行了实验模拟,实验结果证明,文中所提出的优化措施使装置效率得到了显著改善,为类似泵站进水流道的水力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泵站侧向进水前池中易形成不良流态,为了改善不良流态,以Fluent为平台,采用SSTk-ω湍流模型,研究了某侧向进水排涝泵站的进水水力特性,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得出了最佳的导流墩布置方案,有效地改善了该泵站前池的不良流态.分析结果表明,侧向进水前池中,由于水流侧向流入,进水前池各纵向断面的流态不是对称分布的,设置导流墩分配水流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适当调整;针对漩涡产生的位置设置导流墩,能有效地消除漩涡,改善进水流态.  相似文献   

13.
苏晶 《工程与建设》2009,23(4):574-575
姜唐湖进洪闸是临淮岗洪水控制骨干工程,该工程闸址处地下水位比较丰富,且基础在18.5 m高程存在承压水,为防止施工时地基发生承压水头突涌破坏,保证施工过程中地下水位降至建基面50 cm以下的规范要求,止水法进行降水在姜唐湖进洪闸工程施工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4.
河口闸下水动力与泥沙清淤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河口防潮闸下清淤工程方案,提出了以两相流方程描述底沙运动的理论模式,建立了泥质河口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并优化独流减河口闸下清淤工程方案.对独流减河口闸下大、中、小潮潮位、流速、含沙量过程和海床演变进行了验证,计算分析了现状地形条件下闸下泄流能力,对宽浅型和窄深型两类清淤方案的不同清淤规模的泄流能力进行了计算模拟.讨论了不同清淤规模条件下泄流能力、清淤量、回淤量与回淤率的关系,给出了各工程方案的清淤效率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雷诺平均N-S方程和RNGk-ε模型,在压力和速度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上,对城市排水泵站前池流态在设计工况下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吻合一致,同时计算结果表明在设计开机工况下,城市排水泵站进水池内部存在复杂水流流态,研究结果可以用来对城市排水泵站前池的优化设计和调度运行创造了条件,具有一定的工程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给、排水泵站进水流态紊乱的危害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一些大型给、排水沉井泵站的运行中,因前池尺寸偏小,水流自引水管进入前池后,突然扩散,流态紊乱,形成独特的水流现象.本文根据模型试验成果,对进水流态进行了分析,求出前池扩散水流的水力参数,研究流态紊乱对水泵运行的危害,并探讨改善流态的对策和提高泵站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位于三岔河口的铜城闸进水流态,在水工模型试验中采用明渠面层数字粒子图像测速(DPIV)系统以及化学粒子示踪法,分析不同方案中的进水流态和特征断面流速分布.结果表明,斜降鱼嘴边坡或其与抛石底坎结合的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铜城闸进水流态,并减小分流对河岸的冲刷效应.  相似文献   

18.
侧向进水前池水流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侧向进水条件下的前池水流将形成螺旋流和回流.实验丧明,影响螺旋流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侧孔孔高与水深的比值;影响前池内侧回流长度的主要因素是引渠宽与前池宽的比值和侧边进口宽与前池宽的比值.在各种改善水流措施中加设导流墩和潜墩效果显著,可以使前池因测向进水引起的不良流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抽水站的装置效率受到进水流态的影响.试验表明,不良的进水流态能极大地降低水泵的装置效率,恶化运行工况.在各种改善措施中加设过水底坎和分水板最好,可以使沉井式抽水站因前池狭小引起的不良进水流态得到改善,提高装置效率达8%.而增加的投资很少,施工简易,节能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由于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固体悬浮颗粒 ,城市污水泵站前池普遍存在淤积问题 ,给泵站运行、管理带来不便 ,有必要通过水力模型浑水试验探求前池防淤措施 .结合上海市污水治理 2期工程南线 #A泵站水力模型试验研究 ,利用浑水试验 ,对城市污水泵站前池淤积问题进行一定的探讨 ,通过对不同的改进措施下前池淤积状况的分析比较 ,提出了在原设计前池中设置 45°导流板的最佳防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