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萍乡傩舞考     
萍乡曾被民间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其中萍乡湘东傩面具、芦溪南坑车湘傩舞、上栗傩舞、安源傩舞相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萍乡傩庙(殿)目前数量多达100余座,傩面具2000多具,以及傩文化中的傩舞、傩戏、傩符、傩卦、傩兵器等种类繁多,其中傩舞、傩戏是萍乡开展傩事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就萍乡傩舞的历史源流、文化特性、傩舞的类型和种类、傩舞的地域分布加以考证,同时介绍了萍乡傩舞的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2.
萍乡傩庙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傩文化的存在,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它包括傩神、傩庙、傩仪、傩祭、傩面具、傩服饰、傩兵器.傩舞、傩戏、傩乐、对联等诸多内容.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本文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不对之处请行家们斧正.一、萍乡傩庙的分布萍乡傩庙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萍乡广泛流传“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傩庙分布之广.萍乡有傩神,就有傩庙,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先有傩庙,再雕傩面具,然后“打醮”安神位.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供奉傩神,开展傩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3.
傩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其由傩祭发展的傩舞、傩戏,融进了佛、道文化和民间游艺成份,并由宫延走向民间,还传入日本,对日本年节、祭祀文化影响深远,特别是对日本古典艺能之代表-能乐的发生、发展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傩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傩舞的起源与流变、傩舞的艺术特色、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傩舞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5.
江西傩仪当中的音乐因其具有重要特性,一直保存在当地的傩仪过程当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傩仪当中发挥着营造氛围、酬神娱人、沟通人神的重要作用。而南丰石邮的傩仪,因其较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傩仪的原生态文化价值,故在赣傩中最具代表性。本文将着重分析以江西南丰石邮傩仪为代表的赣傩音乐中最为突出的两种音乐形态:贯穿始终的锣鼓音乐和间歇唱起的人声唱诵。以进一步发现赣傩音乐的特点与其在仪式音乐当中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台湾天界神傩源自中原驱逐邪崇的理念,是中华远古傩文化在闽台信俗文化圈衍生的表演形态,较为完整地承袭了中华傩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处事逻辑。它在借鉴传统“大神尪”傩舞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基于两岸民众信仰、情感与审美情趣,从神祇定位、身型扮相与行傩阵法等方面丰富“大神尪”傩仪的符号内容,使其融祭祀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塑造出正义凛然、俊美挺拔、不怒自威、武艺超群的将帅神尪形象,并从娱神娱人转化为两岸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蕴含着镌刻历史、传承艺脉进而根植人心的民俗意涵。两岸傩文化同根同源,台湾天界神傩是两岸信俗理念互渗与仪式互鉴的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姜女不到愿不销”,以《孟姜女》为代表的辰州傩戏细腻感人、脍炙人口。具有鲜明的质朴美、柔和美、执着美。“刀山敢上,火海敢闯”,以“上刀梯”、“下火海”为代表的辰州傩技表演惊险绝伦。令人胆战心惊。具有突出的惊险美、阳刚美和无所畏惧的壮美。傩戏、傩技是古辰州、今湘西的奇绝瑰宝。  相似文献   

8.
受神秘的巫文化影响,桂林傩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盛极一时,但近年来逐渐趋于衰退。通过实地考察张家村傩舞,可以发现桂林傩舞艺术面临着缺乏继承人、观赏性不足、舞蹈造型和手势表达失传、道具不精、基层教育不重视、表演人员经济困难等生存困境。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傩舞表演的继承人和道具制作的传承人,强化对傩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提炼傩舞的特色内涵,促进桂林傩舞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广为流传的狐魅故事,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实际上是对参军戏《打夜狐》剧情的叙述,而后者又源于蜡仪庆典中的傩舞(即角抵戏)。本文籍对狐魅故事文化渊源的考察,揭示了贯穿于原始舞蹈、节日庆典、傩仪角抵、民间戏剧和民间传说之间内在的文化脉胳,为戏剧史和小说史的研究勾勒出一条可资玩味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恩施傩戏的历史源流及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恩施傩戏,历史悠久,程式复杂,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巴巫文化与土家文化融合的产物。本文就恩施傩戏的历史渊源、傩祭的程式及其面具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旨在对这一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的研究,推动恩施傩戏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一种古老的祭祝仪典能否长期沿袭和保存,往往还取决于人们对祭礼的信仰程度,从“巫”与“体”之间的比较中间可以证实,巫促使傩的诞生,而傩又促进傩戏与傩文化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石萍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113-113
傩是一种"祭中有戏,戏中有祭"的仪式,仪式的过程具有祭祀、驱鬼和祈福的作用,而傩戏具备了既娱神又娱人的特点。广阐宫为新化县传承五代之久的巫傩老坛,与当地梅山文化密不可分,结合当地人们熟悉的故事内容和新化方言来演唱的傩戏曲目,通俗易懂,风格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傩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 ,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 ,起始于秦汉时期 ,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 ,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 ,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 ,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具有辉煌历史的四川双峰傩戏的绝迹有内部、外部多种原因.在现代化背景下,傩戏传承与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文化自觉、传承人、文化内涵、现代化形式是傩戏发展的基础、核心、保障和手段.  相似文献   

15.
萍乡傩舞被称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已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为傩舞的研究者有必要对傩舞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当前傩舞在传承中的各种困境,从多个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与对策,促进傩舞的创新研究并为今后走上良性的发展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傩舞源流久远,是上古社会的一种祭祀性舞蹈。福建省泰宁县大源村至今仍保留着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大源傩舞具有仪式完整、舞姿粗犷、形式古朴、道具独特等特点,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我们了解福建地区民间舞蹈与地域民俗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亟待我们进行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省区。自汉代以来,傩祭不绝,傩舞不断。赣傩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分布广泛,是研究人类发展的"活化石"。本文基于丰富的赣傩文化资源,在保护与传承这一文化瑰宝过程中阐述如何设计与实现资源库的建设,为赣傩文化资源库建设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
古老而原始的傩戏艺术,是整体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从古至今的延续过程中,由于与宗教、巫术混沌交融,形成了固有的封闭性和连续性特点。因而,千百年来虽历尽沧桑而不灭,以致今天我们尚能通过傩戏表演,从中窥视到人类祖先在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程中留下的足印。它无论在戏剧、宗教、民俗、音乐、舞蹈等源起方面的研究中,都将起到活化石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傩坛巫教祭祀中的种种声音现象(以下简称傩坛巫音),探索它在音乐起源研究中,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nuó)傩之古文,从單从风。單从口口■,会意为戴盔(假头、面具)披甲,全副武装的战士(猎人)齐声呐喊,发动声势浩大的攻势。甲、金文中,單通嘼,嘼又作■。單不仅是远古狩猎及部落战争信息的储存,还表达着源自狩猎舞,一直流传至今的傩文化的特点。單与風合成"■",更显傩仪声势浩大,所向披靡驱疫鬼的威势。《说文》解單,失之偏颇;《康熙字典》否定为傩之古文,却未正面注音、释义,留下学术的尴尬和难免的误导。  相似文献   

20.
日本初期的傩祭是照搬中国“大傩”的,但不久就和本民族文化尤其是日本独特佛教文化相结合,经过消化和改造,注入新的血液,逐渐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轨迹.自平安时代以后,日本的“追傩”便在诸多方面显示出与中国“大傩”的不同,主要是历史走向、演出时空、现实职能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