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书·循吏传》有六处言及年终进京入朝上计的郡国官吏,一处在《王成传》,五处在《黄霸传》。中华书局点校本关于这六处的文字和标点分别如下。《王成传》云:王成,……为胶东相,治甚有声。宣布最先褒之,地节三年下诏回……后诏使丞相御史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以政令得失,……《黄霸传》云:黄霸,……五凤三年,代两吉为丞相,……时京兆尹张敞舍雀飞集丞相府,霸以为神雀,议欲以闻。敞奏霸曰:“窃见丞相请与中二千石博士杂问郡国上计长吏守丞,为民兴利除害成大化条其对,有耕者让畔.男女异路,道不拾遗,及学孝子弟弟贞妇者为一…  相似文献   

2.
宋代翰林图画院的职衔包括待诏、艺学、祗候、学生、工匠五种,但没有“画学正”,也没有“供奉”;宋代翰林图画院的录用方式主要有“接收”、“荐入”、“诏入”、“考入”和“学补”,但也有“保引”、“承袭”和“荫补”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丞相是封建国家政权机构中居于中枢地位的官职,其职责是辅助皇帝、总理全国政务。西汉统治者继承了秦的丞相制度。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力比较大;汉武帝时期,丞相职权开始衰弱;成帝时,统治者置三公官,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哀帝时,丞相被大司徒所代替。西汉丞相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要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进行理性行政。  相似文献   

4.
高洋述论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公元528—559年),是中国历史上北朝后期一位出身于鲜卑族的君主。其父高欢利用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力量,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中获胜,控制了东魏政权,高欢及其长子高澄相继为大丞相、大将军,总揽朝廷军政实权,孝静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八月,高澄未及夺得帝位,遇害而死。第二年澄弟高洋继立为大丞相、大将军,不久又封为齐王。是时“天下之大,将非魏有”,高洋代魏  相似文献   

5.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的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南诏之“诏”字出处、记载及涵义等做了详尽的考释,进而指出南诏之“诏”应为唐代洱海民族语的汉泽。  相似文献   

7.
"尚方宝剑"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力的象征,出自《汉书·朱云传》。汉成帝时,丞相张禹因是皇帝刘骜的老师,受到汉成帝的宠幸,不仅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物,而且私生活极其淫奢。诤臣朱云上书:"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成帝大怒:"小臣居下讪上,  相似文献   

8.
《青年科学》2013,(2):91-91
从前,印度有位国王,他很会治理国家,经常微服出巡了解民情。在他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繁荣进步。他有个很能干的丞相,每当有什么重要大事,都会先请教这位丞相,听听这位部下的真知灼见。这位国王与丞相都有个共同的嗜好——打猎。国王每次打猎时,只有丞相相伴。有一次,国王在检查猎器时,不小心被猎器斩断了一截拇指。他赶忙询问丞相:“我的拇指被斩了一段,好不好?”  相似文献   

9.
舍人,清郑珍撰道光《遵义府志》,列为人物传之首,推为遵义地区文学鼻祖。《遵义府志》成书于道光二十年,二十一年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在府学宫创立汉三贤祠,郑珍作记,奉祀舍人、盛览、尹珍。在此以前,贵州无人称道舍人。现今探讨贵州文化源泉,依旧没有再早过于舍人的。郑氏的推重很有眼光,对地方史是一大的功绩。关于舍人情况,郑氏传文按语已甚博辨,只有少数地方尚未透彻,本文重加疏征。原始材料一见《隋书·经籍志》:“梁有汉键为文学《尔雅》三卷,亡”;一见《经典释文·叙录》注:“犍为郡文学卒史臣舍人,汉武帝时待诏”。  相似文献   

10.
对《齐己诗集校注》中的四首诗中涉及到的人物"丞相"、"关令"、"马辨"、"栖公"、"徐员外"注释进行辩证。指出"丞相家"非马殷家,而是唐相张九龄家;"关令",非谓苻坚,而"马辨"非为人物,用的是《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典故;"栖公"非谓栖隐,而是齐己的另一诗人僧友栖蟾;"徐员外"非不详其人,而是马楚国天策府学士徐仲雅。  相似文献   

11.
“相公”指称“男妓”,是该称谓词逐步降格的产物,通过反向引申,该词又用于指称“妓女”。“皇姑”最初指皇帝的姑母,后来以皇帝的直系女性为词义中心发生偏离,上指皇帝的“姑母”,中指皇帝的“姐妹”,下指皇帝的“女儿”。“王”、“皇”音近相通,在“皇姑”的影响下,“王姑”也有了类似含义。  相似文献   

12.
大理地区,从公元二世纪汉武帝在云南设置郡县之日起,一直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历史的发展,唐朝初年,西洱河地区除了原来的河蛮以外,还先后成立了六个大的部落,叫做:“六诏”六诏即越析诏、浪穹诏、施浪诏、邓赕诏、蒙隽诏、蒙舍沼。蒙舍诏在最南面,所以又称南诏。由于我国西部民族吐蕃的崛起,其势力侵入洱海地区、北方五诏与河蛮部落,受到吐蕃威协,常弃唐归附吐番,南诏则始终附  相似文献   

13.
为及时获得天象信息,历代内廷中多设有相关的天文人员,以备皇帝咨询.唐宋时期此类人员多隶属于翰林院,在唐代主要为天文类的翰林待诏,宋代则称翰林天文.由唐入宋,翰林院中的天文官在名称、选任等方面皆发生了较大变化.唐代的天文类翰林待诏多从僧、道等民间人士中选拔,且可出任外朝各级职官,宋代的翰林天文则多由外朝司天监(太史局)中的艺业优秀者出任,其选任和管理体现出专业化和外朝化等趋势.诸般变化与唐宋之际天文管理政策的调整、天文官群体整体地位的降低以及天文观念的改变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丞相选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承秦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官。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无不统,为“三公”之首,其选任十分重要。由于西汉各时期政治需要的不同,在丞相选任上,对于资格、条件、要求等方面就发生了差异。本文就此问题试作讨论:并就教于方家。西汉自高祖至哀帝,共相46任43人1,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一)高祖至景帝为前期,选任丞相首先看事功,其次看术学,再次看能力才干。这个时期共相间人,他们是萧河、曾参、王陵、陈平、审食其、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陶青、周亚夫、刘舍、卫组。他们都是朝廷功臣或功臣后人,在灭…  相似文献   

15.
明朝中央派遣出使朝鲜的使臣,可分为宦官、朝官两种。从出使情况看,这两种类型的使臣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朝廷大事,派文臣前往颁诏,应对李朝方面的告哀、请封,及出于皇帝个人喜好的征求,都派宦官前往。  相似文献   

16.
康健 《科技智囊》2006,(12):54-65
皇帝,是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是政教合一的领袖。皇帝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皇帝”这个名称,在中国,是秦始皇最先确定,也是他最先使用的。皇帝,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  相似文献   

17.
试论罪已诏     
罪己诏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历史现象,与家天下相始终.它是宗法关系为纽带的中国古代社会的产物.发韧于氏族公社后期父权家长制的责任感.植根于宗法关系的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又特别强调帝王风范.当危及王朝统治时,常见帝王下诏罪已,诚恳地承担责任,这不能简单地视之为“骗局”.但随着时代的推移,罪己诏逐渐渗入玩弄权术的因素,有的甚至完全是一个骗局.本文论述了罪已诏产生的社会历史渊源、罪已诏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罪己诏的分类.  相似文献   

18.
宋代监察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御史台秘密警察嬗变。台谏成为了皇帝直接掌握的政治侦查工具。"风闻"则是御史台构建社会情报网、控制朝野意识形态的最有效的工具。宋代台谏秘密警察嬗变的最显著的标志和证据,是高宗"诏皇城司并隶台察"。  相似文献   

19.
3D技术“害死”可怜裁缝 重新梳理一下那个古老故事的脉络。 皇帝要一件全世界最好看的衣服→全世界最好的裁缝亲自剪裁→众人都说好看,只有一个孩子惊呼“皇帝没有穿衣服”→皇帝恼怒→裁缝被杀。  相似文献   

20.
戴叔伦有《送谢夷甫宰余姚县》诗,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戴叔伦事迹系年及作品的真伪考辨》谓叔伦送往余姚作宰的谢夷甫“其人不详。” 据我考证,与戴叔伦交往的这个谢夷甫,就应是那个闻名已久的“天兴尉”其人。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凤翔府七马坊押官盗掠平人,州县不能制,时作天兴县尉的谢夷甫便因众怒而将押官擒获决杀。押官之妻不服,于是上诉,诏监察御史孙蓥推之,孙直夷甫;其妻又诉,诏令御史中丞崔伯阳、刑部侍郎李晔、大理卿权献三人同鞠,三司与孙蓥同;其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