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搪瓷釉的烧成过程是一种"液相烧结"过程,其传质有赖于熔体的粘性流动.根据玻璃态物质化学组成-结构-粘度-温度的一般关系,推导出计算瓷釉烧成温度(T烧)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
人工神经元网络在辊道窑炉温度过程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应用BP网络在辊道窑炉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所研制的辊道窑炉的烧成段有八个区,靠燃料阀门开度调节温度,选取三层网络,辊道窑炉烧成段各区的燃料阀门开度作为网络的输入,各区的温度作为网络的输出,隐层节点数取10,建立温度过程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3.
卢盛良  江民涛 《江西科学》1992,10(4):220-224
针对高压电瓷生产过程中存在烧成温度高、能耗大的问题,在高压电瓷坯、釉料中引入了硅灰石矿物原料,并解决了因引入硅灰石而造成烧成温度范围变窄的技术难题。烧成温度可降低40—60℃,瓷质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GB8411.1—87所规定的同类电瓷的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4.
在等效粘度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温度对润滑剂粘度的影响,建立了粘-温修正的等效粘度分析计算模型,并运用该模型进行薄膜润滑条件下的轴承性能分析计算,得到了不同参数下轴承性能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水泥熟料低温烧制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炉矿渣替代粘土和矸石进行配料,在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中,高炉矿渣不仅作为硅质及铝质原料,还可以起到晶种的作用。用此方法,不仅可以改善生料的易烧性,并可降低液相出现温度和烧成温度。  相似文献   

6.
扩散机制对于釉面砖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扩散机制入手,讨论了扩散对于制品烧成状况的影响,同时根据制品宏观性能与其微观结构的对应性,采有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探测手段,分析和研究了在不同煅烧温度下,制品的微观结构特点,对釉面砖在烧成过程中结构的形成和转化,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有机化合物的粘度及粘度的温度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粘度及其温度系数,在沸点相同时,能生成分子间氢键的化合物,如醇,酚,伯胺等具有较高的粘度及粘度温度系数。  相似文献   

8.
该项目主要从坯料、釉料及烧成温度三方面开展研究,大幅度地降低日用细瓷的烧成温度,缩短烧成周期,达到节能降耗、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具体为:在坯料研究上,该项目在长石瓷的基础上引入20%~30%的纳长石,通过控制石英矿物含量,提高坯料细度等措施,提高坯料在烧成过程的反应速度,减少残余石英晶型转变带来的破坏作用,保证在低温快烧时,各组分充分反应熔融,形成致密细腻的瓷质,  相似文献   

9.
温度对聚丙烯酰胺溶胶与凝胶粘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表明,聚丙烯酰胺溶胶与凝胶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均符合McAllister方程。溶胶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凝胶的粘度则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此外,溶胶与凝胶的热稳定性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新型干法水泥回转窑烧成带温度计算的数学模型,计算出两种不同水泥窑型的烧成带温度,分析了两种不同窑型的温度分布,进而提出熟料分段烧成的理想化模型。研究发现:短窑在过渡带具有普通窑型约8倍的温度梯度,但是在烧成带两者几乎没有温度变化,而分段烧成依然有15℃的升温,因此分段烧成具有良好的熟料反应温度环境,有利于熟料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重点介绍了搪玻璃设备的性能、安装、使用注意事项,并详尽阐述了瓷釉损坏面的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陶瓷工业的铜呈色发展史经历了唐以前的低温氧化气氛下的铜绿釉到宋以后高温还原气氛下的铜红釉两大阶段。宋代河南禹州钧窑铜红釉的烧成是瓷釉铜呈色工艺达到成熟的表现,并且改变了以往只有青釉、白釉、黑釉等单色釉的单调局面,将中国的制瓷业带入到色彩斑斓的新时代,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并对后世瓷器生产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陶瓷微晶玻璃釉的制备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CaO-MgO-Al2O3-SiO2系统作为微晶玻璃釉的基本组成,研究微晶玻璃釉的制备工艺,并考察施釉方法、坯釉结合、添加少量粘土对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法施釉应考虑制品对釉面平滑度和光泽度的要求,当湿法施釉工艺可以达到釉面细腻光滑时,可以得到具有亚光效果的微晶釉;以烧结坯作为微晶釉的基体时,坯釉结合良好,机械敲击无法使坯釉分离.外加少量高岭土可影响玻璃体起始析晶温度和晶化温度、微晶釉的显微结构和性能,对机械性能如硬度等会造成不利影响,并可能不利于其热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钧窑瓷器是我国宋元时期北方地区的重要瓷器品种,其瓷器生产的工艺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宋代钧窑铜红釉与铜红彩的创制、分相釉的大量烧制、厚釉的施用等几项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创新,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都具有开创意义,且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影响巨大而又深远。  相似文献   

15.
采用铅硼硅熔块釉研制出同时符合普通粘土瓦坯的烧成温度低、热膨胀系数低这两个主要性能特点的釉料。一次烧成的技术关键是提高釉对坯的附着力。可以通过控制釉浆的细度和浓度、充分干燥并预热瓦坯、添加结合粘土和有机结合剂等途径达到要求。另外,与二次烧成相比,一次烧成施釉应略厚、升温速度应较慢、保温时间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釉浆陈化过程中出现的性能不稳定问题,通过分别添加盐酸、氨水改变釉浆pH值以及改变其陈化期间温度的方法,探究了pH值及温度对釉浆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入氨水至釉浆pH值为11.45时,釉浆的初始粘度由未添加氨水时的90mm2/s降至75mm2/s;陈化4d后,釉浆的粘度为68mm2/s,变化值为7mm2/s;与未添加氨水的釉浆变化值20mm2/s相比,流变稳定性提高.升高温度至40℃,釉浆流动度由室温下的12.5cm变为15.0cm,釉浆流动性得到改善;陈化4d后,釉浆流动度变为15.3cm,变化值仅为0.3cm,稳定性能也得到提高.这两种情况均有利于釉浆在陈化过程中的稳定,涂搪打板实验证明釉面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琉璃构件作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故宫南薰殿多处琉璃构件发生病变,已起不到应有的装饰效果和有效的防水功能,其主要病害为釉面剥落,故对釉面剥落的原因进行探究。采用体视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分析方法,对南薰殿琉璃瓦表观形貌、胎釉的元素组成及热膨胀系数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琉璃瓦烧制工艺、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匹配关系、胎体烧结程度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对琉璃瓦釉面剥落的影响,揭示出南薰殿琉璃瓦的脱釉原因。研究发现釉层出现釉裂的根本原因在于釉层热膨胀系数大于胎体,使釉层处于张应力状态。同时釉层与胎体的吸水率不同也有一定影响。为生产古代琉璃建筑所需的琉璃构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古名瓷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84个汝官瓷和钧官瓷样品进行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简称PIXE),测得每个样品胎和釉的7种主量化学组成含量.用支持向量机建立汝官瓷和钧官瓷分类模型,结果表明:只要正确选择核函数和SVM算法,胎釉样品的分类结果就会比较理想.支持向量机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处理古陶瓷数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瓷砖生产过程中坯料、釉料、煤及煤气中氟化物进行分析,研究氟化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研究结果表明,坯料、釉料和煤是氟化物来源,且三者氟化物所占分别为46%、48%和6%.氟化物的输出30.2%固定于成品瓷砖,69.6%经尾气烟囱排放。  相似文献   

20.
钧釉最好的传承方式是创新,但钧釉的创新有三个前提:必须以铜、铁为主要着色剂;必须是高温还原烧成;必须是自然窑变。新钧釉的特点是:釉中除加有铁、铜等着色剂外,还加有其他的着色元素;窑变色彩、纹理、斑点、意境等变化更加丰富;适当地突出了缺陷美;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艺术美感。钧釉创新的方法,一是调整烧成方法,二是不断调整釉的配方。只要不断地试验、摸索、研究、总结,钧釉品种定能不断推陈出新。钧瓷的窑变永无止境,钧釉的创新亦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