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秀萍 《镇江高专学报》2000,13(3):26-28,88
魏晋六朝是志怪小说繁荣的时代。除了社会的影响和文体的演变外,志怪小说作家的创作心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作家的潜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志怪小说作家潜意识的存在假象-神道实有,二是志怪小说作家潜意识的主要内容-关于生死、情爱、安全等三大主题。  相似文献   

2.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常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研究六朝志怪小说中屡次出现的精怪作祟截取人发的情节,从时代风气、宗教观念、历史背景以及文化心态等几方面探析这种志怪情节出现的原因。通过初步探析发现,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魏晋神仙道教的“修炼”观念影响;二是文化观念与生活习俗的差异所导致的汉人对胡人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4.
六朝志怪作为中国古小说的发轫,其中的幻想因素对后世小说创作有着深远影响。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新的文学体式,幻想更是成为了其中的主体部分。以幻想为基础,可以看到当代奇幻小说对六朝志怪小说在幻想方式上的继承与突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小说在其发生、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与史传传统保持着一种既依附又超越的格局,即一方面在小说文体与创作观念上深受史传文学及其传统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史甚至被认为是与史传逐渐脱离的关系史.从小说的萌发阶段——志怪、志人小说到中国小说的成熟之作——《红楼梦》,中国古典小说一直是在不断的觉醒与反叛中实现观念上的超越、文体上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历来被看作是散文.但它早已收入志怪小说集《搜神后记》,并具备同时代小说“粗陈梗概”的基本特征,其实是一篇小说.作者“拳拳手鬼神”的志趣,是其创作此小说的性格基础。自古来视诗文为正统、小说为末流的传统观念,是误将其归属散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东晋后期至南北朝,随着道教的发展进入高潮,道教志怪小说创作亦发展到新的阶段.继葛洪《神仙传》之后,众多真人传记风行一时;受其影响,一批有成就的道教志怪小说如《汉武帝内传》、《十洲记》、《周子良冥通记》等纷纷问世,由此带来了此时期道教志怪小说创作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8.
六朝时代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大量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虽然还只是一种“粗陈梗概”的小说雏形,但毕竟为成熟形态的唐传奇的产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那种刻意搜奇志异的写作旨趣,也对中国小说民族特色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但是,此时的小说写作,却还不是一种自觉的文学创作活动——“非有意作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则更处在一个非常幼稚的阶段。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六朝志怪、志人小说是史书和文学两种品格兼而有之,甚或文学价值要大大超过史学价值的。但在六朝人那里,却主要是以史的传统观念去衡量、评价小说  相似文献   

9.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0.
论及小说的最初起源,说法颇多,但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繁荣,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创作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了萌芽状态,观点还是比较具有合理性.其特点为:一方面创作主体渐具规模,小说创作的母题已基本完备,以及艺术特色渐趋成熟;另一方面表现在其对待志怪事件的史传态度,还表现在小说内容中表达的人神关系具有高度客观性,与人类思维的童年阶段相去不远,具有一定幼稚性.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 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家群考论欧阳健一志怪,是中国古代小说最受关注的题材。《庄子·逍遥游》云:“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陆德明音义云:“齐谐,户皆反,司马及崔并云人姓名,简文云书。志...  相似文献   

13.
六朝志怪小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发轫,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其中的奇幻理论与审美意识,至今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综合研究.中国当代奇幻小说作为新时期的新兴文学体式,正处于繁荣创作的鼎盛阶段.以审美作为中介,可以看到当代奇幻小说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文化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对社会人生的敏锐洞察与深邃见解,并在生活中吸收乡土文明的精髓;积极进取却又能心静如水的心态,以及在此心态下经历的一种波折的人生,构成了孙犁人格的全部。而他的作品中谐和浪漫与现实的创作风格、积极乐观的女性形象,以及实现了乡土小说由冷峻伤愁到乐观豁达的转交,是孙犁小说独树一帜的奥秘所在。孙犁小说的这些特色给北国带来了一股“婉约”之风。  相似文献   

15.
人与鬼怪的关系是志怪小说表现的一个重要主题.纵观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和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主的清代笔记小说,即见一种由对立走向友善的人怪关系.这与佛教的影响分不开.同时,在由对立走向友善的过程中,也可窥见封建社会由"尚力"到"崇德"的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续夷坚志》虽为志怪小说,但弃其质而存其形,其语言渐趋通俗,叙事角度发生了变化,字里行间寄寓了美感,将白话小说与言小说交融,显示了宋代到明清小说的转型,开启了言小说创作的新风,在中国小说史乃至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鸟瞰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中国小说史这个大屏幕上所看到的茅盾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特点:一、茅盾批判继承了古典小说传统对于“真实”的理解,在六十余年的文学道路上始终信守“真实是艺术的生命”。二、志怪、传奇、讲史话本中宽阔的题材、《红楼梦》以婚姻家庭纠葛折射社会风貌的方法,茅盾都深知其中三味,从而坚定了以细腻的笔触来描写大时代重大事件的创作思路。茅盾这一风格的形成与他所接受的中外文学有关,与他集革命家、思想家、小说家于一身也有关。三、中国小说史上的小说都具有功利性,茅盾批判了封建文学的功利性,明确表示“我们是功利主义者”。  相似文献   

18.
<正> 《聊斋志异》向来归于志怪笔记一流,这是有道理的。首先,让我们从题材看。一部《聊斋》分成大篇和短制两类,短制多承袭六朝志怪的遗风;大篇则用唐人传奇的手法,赋以志怪的内容,即所谓“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故无论大篇和短制,都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把它们列入志怪.其次,从篇章形式看。作者在写作时喜爱采用的笔记的形式,短制固不待说了,就是小说大篇,明明是想象的故事,偶尔也要点出时间、地点和人名(冯镇峦戳穿这内幕,说作者爱作此等摇曳之笔),虚晃一枪,将虚构化作真情,迷惑读者。所以就体裁形式论,更是道地的志怪笔记。志怪若不讲它的涵意,那么志怪本身也就变成了内容,这样,无论怎样铺陈人情,描绘世态,也还是脱离不了志怪。总之,从摄起题材,记叙内容到写作形式,大都无一而非志怪,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二十年代鲁迅的革命现实主义小说与八十年代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在“为人生”的座标上作了文学比较。着重论述了它们在创作心态、人生体验、人生探索、文化心态、“呈现”人生等方面遥遥相接的心灵感应。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时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寄希望于鬼怪妖神,因此南朝志怪小说得以发展,并受到人们的喜爱。当时南朝小说数量众多,其成就超过了东晋,甚至超过了同期的北朝。所谓的志怪小说一般是以记载诡异事件和妖鬼故事为主的文体,所以在南北朝志怪小说中许多作者都构建了大量的妖怪形象,这些妖怪和人相似,有善有恶,有七情六欲。不同的是,作者给予他们一定的法术,这在当时鬼神信仰盛行的社会风气下大受欢迎,使人们找到了精神寄托。本文讲述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兴起的原因和妖怪的特征及其反映出来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