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成了中位-四-邻氨基苯基卟啉配合物,并研究它在0.5mol/LH_2SO_4介质中的氧化还原性能。结果表明利用化学法和电化学法均可将Fe(Ⅲ)TAPP还原为Fe(Ⅱ)TAPP,后者在H_2SO_4介质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可以通过氧的化学氧化或电化学氧化重新转变为Fe(Ⅲ)TAPP.电化学和光谱电化学实验证明该铁卟啉对氧的电还原具有较好的催化作用,催化过程可由EC机理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两种带季铵正离子的吡咯衍生物在乙腈中的电聚合。用Fe(CN)6^3-离子测定了所制得聚合物修饰电极的阴离子交换能力,并研究了羧基取代酞菁钴低聚物-八羧基酞菁钴(CoOCPC)交换到预聚的导电膜中而制得的修饰电级对氧的电还原催化作用。实验表明此类电极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最终产物主要是水。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八丁氧基萘酞菁钴(Ⅱ)配合物(C4H9O)8NPcCo(Ⅱ)在5种有机溶剂(DMSO、Py、DMF、CH2Cl2、C6H12)中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以及在CH2Cl2中的循环伏安图,并研究了该化合物的光谱性质与其结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尝试使用9种多核金属磺化酞菁催化环已烯的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它们对环已烯在氧气作氧源的环氧化反应有催化作用,通过正交试验,发现以多核磺化酞菁镍(Ⅱ)、多核磺化酞菁钴(Ⅱ)和多核磺化酞菁铁(Ⅲ)的催化活性为佳。  相似文献   

5.
本文合成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并将磺化酞菁钴配合物通过静电引力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嵌接组装在LDH上,制得固载配位催化剂(LDHCoPcTs)。以O2为氧泊,Na2S为底物,研究李LDHCoPcTs的氧化催化性能,考察了催化体系吸氧速率的动力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研究结果LDHCoPcTs论下Na2S氧化人有不同的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6.
磺化酞菁钴/LDH组装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合成了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 , 并将磺化酞菁钴配合物(CoPcTs) 通过静电引力及分子间的作用力嵌接组装在LDH 上, 制得固载配位催化剂(LDHCoPcTs) 。以O2 为氧源,Na2S为底物, 研究了LDHCoPcTs 的氧化催化性能, 考察了催化体系吸氧速率的动力学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在LDHCoPcTs 和CoPcTs 催化下Na2S氧化转化体系具有不同的速率控制步骤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CoCl_2·6H_2O、NiCl_2H_2O、ZnCl_2·2H_2O与C_3N_2S_3Na_3在(CH_3)_2SO溶剂中反应,得到产物Ⅰ、Ⅱ、Ⅲ;又用C_5H_5N与Ⅰ、Ⅱ、Ⅲ反应,得到产物Ⅳ、Ⅴ、Ⅵ。经元素分析、IR谱、UV谱表征研究,指认Ⅰ、Ⅱ、Ⅲ为Na_3[M(CH_3)_2SO(C_3N_3S_3)Cl_2(M-Co(Ⅱ)、Ni(Ⅱ)、Zn(Ⅱ);ⅣⅤ、Ⅵ为Na_2[M(CH_3)_2SO(C_3N_3S_3)(C_5H_5N)Cl](M-Co(Ⅱ)、Ni(Ⅱ)、Zn(Ⅱ))。  相似文献   

8.
pH=2.0的H2SO4介质中,钴(Ⅱ)对KIO4和H2O2氧化中性红(NR)的褪色反应有明显的催化作用,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钴(Ⅱ)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可测定2×10-8~4×10-7g/ml的钴(Ⅱ),检出限为5×10-9g/ml。用于维生素B12中钴的测定,获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一种新的非对称酞菁化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统计法合成了一个有大位阻基团参与取代的非对称酞菁化合物H2Pc(OBu)6(OCH2CH2OC)(Ph3)2并用核磁、元素分析、红外和紫外可见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大位阻基团的引入有利于减弱酞菁分子的缔合行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对Cr(Ⅲ)、Mn(Ⅱ)、Fe(Ⅲ)、Co(Ⅱ)、Ni(Ⅱ)对H2O2分解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PH值为11.0时,催化顺序为Co(Ⅱ)>Mn(Ⅱ)>Ni(Ⅱ)>Cr(Ⅲ)>Fe(Ⅲ);拟合了温度影响的回归方程;发现了在本文条件下,这些离子在相当小的浓度区域对H2O2有一定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测试了碲酸合铜(Ⅱ)和高碘酸合铜(Ⅱ)配合物的电子光谱、电子顺磁共振谱、Cu2pXPS,并给出了配合物溶液中“Cu(Ⅲ)/Cu(Ⅱ)”对的循环伏安图.由电子光谱求得其八面体场强参数Dq值分别为1350cm-1和1450cm-1,结合电子顺磁共振谱、Cu2pXPS,探讨了配合物中铜与氧之间的化学键性质,确证了Cu-OI键的共价性强于Cu-OTe键,高碘酸根对铜(Ⅱ)具有更强的配位能力.基于“Cu(Ⅲ)/Cu(Ⅱ)”对的循环伏安图,在碱性溶液中,用电化学法成功地将二价铜氧化成三价铜.  相似文献   

12.
用波长扫描现场椭圆振光谱方法和电化学实验技术研究Ni(OH)2/NiOOH电极上的电化学反应,用离子注入技术将钴引入到镍电级表面层中,可提高Ni(OH)2/NiOOH电极的充电效率。拟合椭圆法实验数据确定了充,放电过程中表面膜的转化模型,所得结果表明:在钴离子注入之后,光学模型保持不变,但Ni(OH)2/NiOOH电极的充电效率可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3.
用吡啶甜菜碱(C5H5N+CH2CO-2,简称pybet)作为配体,合成了四羧基桥联双核铜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分析测试手段,确定配合物的组成为[Cu2(pybet)4Cl2](ClO4)2·4H2O.讨论了此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并通过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配合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4.
了R=Ar-C^||O-CH2CH2-的3-(芳酰基乙基)-斯德酮的合成,其方法是:将芳香酮、甲醛与甘氨酸进行Mannich反应,得I:Ar-CO-CH2CH2NHCH2COOH.HCl;I经亚硝化得Ⅱ:Ar-CO-CH2CH2N(NO)CH2COOH;Ⅱ用乙酸酐脱水环化,得Ⅲ,即3-(芳酰基乙基)-斯德酮。为验证Ⅲ的结论,将其进行溴化,得Ⅳ,即3-(芳酰基乙基)-4-溴-斯德酮,I的部分化合物及  相似文献   

15.
已合成四种新的草酰二胺桥联的双核钴(Ⅱ)、镍(Ⅱ)和铜(Ⅱ)配合物:Co_2(bpy)_2(oxd)(ClO_4)_2(1),CO_2(Me_2-bpy)_2(oxd)(ClO_4)_2·H_2O(2),Ni_2(bpy)_2(oxd)(ClO_4)_2·H_2O(3),Cu_2(Me)_2-bPy)_2(oxd)(NO_3)_2(4),bPy表示2,2'-联吡啶,Me_2-bpy表示4,4'-二甲基联吡啶,oxd表示草酰二胺阴离子。经元素分析、IR、电子光谱、ESR、磁化率及变温磁化率的测定,对上述各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3)的变温磁化率已测定,其数值用最小二乘法和从自旋哈密顿算符导出的磁方程拟合,求得交换积分J为-1.48cm ̄(-1)和-1.82cm ̄(-1),表明配合物中钴(Ⅱ)-钴(Ⅱ)离子及镍(Ⅱ)-镍(Ⅱ)离子之间仅有极弱的反铁磁自旋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报导了的3-(芳酰基乙基)-斯德酮的合成。其方法是:将芳香酮、甲醛与甘氨酸进行Mannich反应,得Ⅰ:Ar─CO─CH2CH2NHCH2COOH·HCl;Ⅰ经亚硝化得Ⅱ:Ar─CO─CH2CH2N(NO)CH2COOH;Ⅱ用乙酸酐脱水环化,得Ⅲ,即3-(芳酰基乙基)-斯德酮.为验证Ⅲ的结构,将其进行溴化,得Ⅳ,即3-(芳酰基乙基)-4-溴-斯德酮。Ⅰ的部分化合物及Ⅱ,Ⅲ,Ⅳ皆为未见文献报导过的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NMR,MS所证实。  相似文献   

17.
电化学聚合四氨基钴酞菁修饰一氧化氮超微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电化学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四氨基钴酞菁「Co(TAPC)」修饰超微传感器,探讨了一氧化氮在超微传感器上的电化学催化氧化,结果表明,电化学聚合PolyCo(TAPC)修饰超微传感器对一氧化氮具有较好的催化氧化作用;示差脉冲伏安法的结果表明,所研制的微型传感器具有较低的检测限和较高的灵敏度,生物体内常见的共存物质如抗坏血酸、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NO的降解产物NO2-等对于NO的测定不干扰,该微型传感器可以用于NO的活体检测。  相似文献   

18.
(N(P(C6H5)3)2(HFe3(CO)11)与异氰酸苯酯反应,酸化后给出了簇合物Fe6(CO)14(μ-CO)3-(μ-η^2-OOCNC6H11)异氰酸苯酯的C=O双键劈开加氧,以(μ-η^2-OOCNC6H11)形式配位于2个铁原子,异氰酸苯酯的苯加氢还原子为环己烷,同时表征了产物的IR,^1HNMR和MS谱。  相似文献   

19.
钴(Ⅲ)的赖氨酸,半胱氨酸配合物的制备与离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oCl_2.6H_2O为原料,H_2O_2为氧化剂制备钴(Ⅲ)的赖氨酸(Lys)、半胱氨酸(Cys)配合物。发现溶液pH值对配合物的生成有很大影响,以Lys为配体时,最佳pH值为7.5~8.5;而以Cys为配体时,最佳pH值为8.0~9.5.产物的IR光谱测定表明,两种生物配体均以α-氨基氮原子和羧基氧原子同钴(Ⅲ)键合,Lys中的另一个氮原子和Cys中的硫原子不参加配位。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上述配合物在酸性介质中的离解动力学,发现离解反应呈一级动力学规律,求出离解速率常数和离解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双核铁(Ⅲ)配合物Na2(Fe2(μ-OAc)2(IDA2).5H2O(I)其中OAc为乙酸根(CH3COO^-)IDA为亚氨基二乙酸根(HN(CH2COO^-)2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紫外可见光谱,红光光谱等方法对该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的电化学性质,并采用微量热法测定了其催化水解ATP的动力学参数(Km=(2.898±0.195)×10^-4mol.L^-1,k2=(4.61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