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96年4月1日清晨,在美国东海岸的一个火箭发射基地上、一枚“雷神—艾布尔”运载火箭,腾空而起,把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成功地送上了轨道,从而揭开了观测全球大气的序幕,把先进的空间技术,引入了气象科学领域。三十六年过去了,世界各国已先后发射了170颗气象卫星,并相应建立了22O多个地面卫星资料接收站,每天从世界气象组织卫星观测网接收卫星云图和各类卫星观测资料。 1988年9月7日和199O年9月3日,我国分别成功地发射了两颗“风云1号”极轨气象卫星,1994年又发射了“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除利用卫星云图和卫垦资料监视和预报灾害性天气外,还逐步扩展到旱涝、病虫害、林火、海水滥测和  相似文献   

2.
气象卫星是重要的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空间系统.美国极轨气象卫星体系通过融合美国国防部、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及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各自的极轨气象卫星系统,实现了全球全天时的持续覆盖能力.为获取高时效性全球范围气象卫星资料,近年来美国一直在探索气象卫星的转型发展.在梳理美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多种转型探索,包括对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开展的新一代卫星架构研究项目,试点采购商业气象卫星数据,开展气象小卫星关键技术及载荷研究等.  相似文献   

3.
气象卫星是重要的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空间系统.美国极轨气象卫星体系通过融合美国国防部、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及欧洲气象卫星组织各自的极轨气象卫星系统,实现了全球全天时的持续覆盖能力.为获取高时效性全球范围气象卫星资料,近年来美国一直在探索气象卫星的转型发展.在梳理美国极轨气象卫星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多种转型探索,包括对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开展的新一代卫星架构研究项目,试点采购商业气象卫星数据,开展气象小卫星关键技术及载荷研究等.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建设》2013,(5):F0003-F0003
利用天气雷达发射无线电波的回波和气象卫星拍摄到的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对天气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报。无线电技术在气象领域的应用,使我国成为气象预报准确率较高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宇航日刊》2000年4月6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在战时将控制气象卫星数据发送。1999年底,由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军和航空航天局联合授予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一项“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计划合同,以设计、制造和发射下一代NPOESS卫星。该卫星系统将把国防部和商业部过去分别经管的“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卫星及“极轨业务环境卫星计划”(POES)卫星合二为一,同时为军、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气象与环境数据。在该合并协议中规定:在战争期间,国防部将拒绝向敌方地区发送NPOESS卫星获取的气象数据。  相似文献   

6.
据美国《宇航日刊》2000年4月6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在战时将控制气象卫星数据发送。1999年底,由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空军和航空航天局联合授予洛克希德·马丁等公司一项“国家极轨业务环境卫星系统”(NPOESS)计划合同,以设计、制造和发射下一代NPOESS卫星。该卫星系统将把国防部和商业部过去分别经管的“国防气象卫星计划”(DMSP)卫星及“极轨业务环境卫星计划”(POES)卫星合二为一,同时为军、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气象与环境数据。在该合并协议中规定:在战争期间,国防部将拒绝向敌方地区发送NPO…  相似文献   

7.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人类探索外层空问活动的序幕。3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发射的卫星数量及其种类越来越多,如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讯卫星、资源卫星、侦察卫星等等。其间卫星发射开始进入商业市场。但是卫星发射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科学技术性极强的过程,稍有不慎便会导致整个发射计划的失败,造成人力、物力方面的极大损失。如今年5月,美国发射的一颗价值5750万美元的气象卫星,由火箭升空不久熄火,不得不忍痛摧毁,昂贵的卫星连同价值4200万  相似文献   

8.
 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是我国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气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自1988年成功发射第1颗风云气象卫星以来,我国已成功发射了两代四型1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目前8颗卫星在轨业务运行,已形成极轨和静止2个系列气象卫星的组网观测体系,实现了气象卫星系列化、业务化自主发展。风云气象卫星整体实力跻身国际先进行列,有力支撑了气象防灾减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介绍了我国风云气象卫星的发展历程,综述了卫星数据在数值天气预报、天气监测、气候和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灾害监测、农业遥感监测和“一带一路”服务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展望了风云气象卫星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宏金 《科技潮》1998,(4):40-41
气象卫星按运行和工作状态可分为极轨气象卫星、静止气象卫星和气象卫星观测网。它们又与地面接受没备,即数据接收站和数据处理系统,共同构成了卫星气象系统。极轨气象卫星因其近圆形运行轨道每绕地球一周都要穿过南北两极地区而得名,也称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观测高度在1000公里以下。每圈观测地面东西宽度为2800公里,14圈可覆盖地球表面一次。它对某一地区每天只能进行两次气象观测,观察间隔为12小时左右,其优点是可获得全球的气象资料,缺点是因地球自转云图资料不连续,赤道地段衔  相似文献   

10.
遥感技术及其图像处理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地学等科学的最新成就,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的出现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国家卫星中心和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共同搭建的DVBS极轨气象卫星接收系统和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系统省级利用站,已成功建立了包括NOAA、MODIS、风云3号卫星数据接收、预处理、存储、业务应用等系统在内的完整体系,在江西省植被长势监测、鄱阳湖水情监测、大雾监测、台风监测、高温干旱监测、森林火情监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完善了江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遥感监测业务和决策服务工作,对增强江西省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该成果是一种气象卫星遥感地面接收设备,可接收处理日本GMS静止气象卫星,美国NOAA极轨气象卫星、中国FY系列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播发的多种制式的遥感信息,经处理后形成各种气象产品用于气象、农业、林业及海洋渔业等各方面。本设备采用了小型化、模块化的设计,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实现了接收处理的全自动化无人值守,性能可靠,  相似文献   

12.
2002年5月15日9时50分,在山西太原附近的卫星发射中心,随着指挥员的一声号令,“长征四号乙”火箭的底部烈焰喷射,响声雷动,火箭托着风云一号D卫星呼啸而起,直冲云天。这是我国成功发射的第六颗气象卫星。气象卫星是专门用来探测地球大气状况的卫星。它们分为极轨卫星和静止卫星两种。极轨卫星又叫太阳同步卫星。它绕着地球转,卫星轨道通过极地,所以叫做极轨卫星。这种气象卫做极轨卫星。星在每天的固定时间经过地球上某一地点的上空。它上面装有照相机,可以从地球的外面拍地球上的云图。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常常看电视里的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科技》2012,(11):86-86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10月24日召开的《我国气象卫星及其应用发展规划(2011-2020年)》通报会上获悉,我国计划到2020年发射11颗气象业务卫星,卫星全球观测资料获取时间缩短至两小时以内。  相似文献   

14.
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卫星资料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卫星资料已成为天气预报必不可少的资料源。从业务应用和科研的角度出发,以GMS-5气象卫星的资料处理为例,给出了资料分离、定标定位、资料订正、投影处理等一系列静止气象卫星资料处理方法,对卫星资料应用系统的开发、对卫星资料的业务应用和对卫星资料的应用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天气、气候服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气象卫星全球观测能力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利器,当前中国和美国、欧洲国家都是拥有全球先进气象卫星技术的强国。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的气象卫星高科技产品服务于世界各国的百姓民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最好的切入点之一。张兴赢长期活跃于卫星地球观测国际舞台并致力于大气成分遥感探测及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前沿领域的研究,积极参与推动中国气象卫星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气象卫星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导报》采访了张兴赢研究员。  相似文献   

16.
《科技成果纵横》2002,(5):27-27
该系统是一种气象卫星遥感地面接收设备,可接收日本GMS静止气象卫星、美国NOAA极轨气象卫星、中国FV系列静止和极轨气象卫星播发的多种制式的遥感信息,经处理后形成各种气象产品用于气象、农业、林业及海洋渔业等各方面。该系统软件功能强,可完成自动选星、跟踪、接收存贮、处理和监测,实现了无人值守。在一台微机上实现了同时接收两路高分辨信息,菜单式操作,界面清晰,简捷方便。系统集成度高,工艺先进;体积小,重量轻;共用天线采用无配重不平衡驱动方式,结构轻巧新颖s跟踪噪声小。备有自检软件和检测信号源,使用维护方便。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我国风云气象卫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迄今为止已成功发射19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现有8颗在轨运行,形成极轨、静止2个系列化、业务化的综合观测网。伴随着卫星所搭载仪器载荷的升级和观测能力的提升,风云气象卫星在天气监测方法和技术也实现了稳步发展。回顾了风云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学的发展,综述了气象卫星在天气应用方面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更新换代的变化在天气应用中的进展。围绕未来需求和风云卫星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展望了卫星天气应用的前景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极轨气象卫星资料的定标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是对遥感信息作进一步处理、利用和研究的前提。对NOAA-KLM系列卫星资料的定标问题,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并结合NOAA-16中4个主要仪器的1A数据集,进行了定标的程序处理,为资料反演等处理提供有效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科技》2012,(4):63-63
人类探索太空的先锋、苏联第一颗气象卫星“流星1号”3月27日结束了整43年的太空旅程,重回地球怀抱 。俄罗斯空天防御兵新闻发言人阿列克谢·佐洛图欣说,“流星1号”卫星的残片莫斯科时间3月27日2时17分(北京时间6时17分)进入稠密大气层,最后坠落在南纬80.9度、西经5.63度的南极毛德皇后地。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科技》2011,(34):30-30
[人民日报]12月5日至7日,中国气象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在京联合召开我国风云卫星发展研讨会,通过征集用户需求,了解卫星及载荷预期发展目标,初步形成了我国第三代气象卫星的发展框架与思路。我国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历经40年发展,共成功发射11颗气象卫星,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