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鲜玉蛾 《甘肃科技》2007,23(11):247-248
小陇山林区营造的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害虫的危害。在这类危害中,落叶松叶蜂的危害较普遍,而且危害程度也较重。通过对落叶松叶蜂的分布与危害、生物学特性进行介绍,提出对落叶松叶蜂的害情进行预测预报、调查的方法以及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本文浅析了巴林左旗北部落叶松人工纯林内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ii(Hartig)](膜翅目,叶蜂科)发生、发展规律。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落叶松红腹叶蜂在乌兰坝、石棚沟林区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下丝茧内越冬。第二年5月中、下旬到6月中旬化蛹。蛹期14~30d。5月下旬到7月上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6月上旬到7月上旬卵孵化为幼虫,为害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华北落叶松和兴安落叶松嫩梢及针叶乃至于其他人工落叶松林地。7月末和8月上旬,老熟幼虫进入落叶层结茧并在茧内越冬,并着重探讨了落叶松叶蜂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3.
曹志坚  胡宏 《甘肃科技》2010,26(16):165-167
近年来,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随着人工造林的不断深入、加强,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太碌林场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仅日本落叶松人工林面积就已愈万亩,单位产量平均在5m3,在产生了相当的生态效益的同时,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逐渐显现。本研究在对小陇山林区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现状进行了调查,总结出该场日本落叶松的年均公顷产量。  相似文献   

4.
落叶松红腹叶蜂是乌盟地区落叶松人工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乌盟地区现有落叶松人工林38906公顷,多为幼令林和中令林,经济,有效,长入持防治落叶松红腹叶蜂的危害是本地区森防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经多年生产实践,我们总结,摸索出一些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天祝县华隆林区位于天祝县中南部,林区内落叶松林与青海云杉林相连,或错落交叉,为落叶松叶蜂的繁殖危害提供了有利条件,叶蜂对林木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造林成果的巩固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针对这种情况,林区工作人员实行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并对该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针对落叶松叶蜂危害发生、发展的特性,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何利红 《甘肃科技》2013,(21):156-157
在小陇山林区,由于钝鞘中脉叶蜂发生地域山高坡陡,树体高大,甚至部分小班因山高坡陡,防治人员无法到达.喷雾、喷粉等常规防治技术不仅劳动强度大、药物浪费多,而且防治效率低、防治效果差.为解决这一问题,2012年,在小陇山林区百花、党川、李子3林场专项开展了灭虫药包及布撒器施药技术防治钝鞘中脉叶蜂试验.试验表明,应用该项技术可降低防治成本和防治作业劳动强度,扩大有效防治面积,提高了防治效率和药剂覆盖度,达到了有效的控灾减灾,保护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汉中秦巴山区落叶松红腹叶蜂发生为害概况、发生规律,探析了暴发成灾原因及特点,提出了防控措施,主要是清除树基枯枝落叶,保护红腹叶蜂的天敌和益鸟,采取生物农药和化学农药防治。  相似文献   

9.
苏江  马建伟  张宋智  王齐 《甘肃科技》2003,19(11):137-138
通过小陇山林区集约化苗圃土壤养分分析研究,表明土壤有机质、N、P含量与日本落叶松一年生苗木生长显著相关,综合反映了苗圃土壤肥沃程度和肥力供应能力,根据研究结果初步划分了圃地肥力等级和论述了日本落叶松一年生苗木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0.
蒋孟多  包永平 《甘肃科技》2007,23(5):219-220
欧洲云杉是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继日本落叶松后的引种育苗树种。2002年11月,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种苗站从捷克进口100kg欧洲云杉良种,次年在全局进行了育苗试验,并取得初步成效。试验表明:欧洲云杉在小陇山林区的气候和生境条件下生长良好,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同属青海云杉和本林区的乡土树种油松、华山松等,具有显著增产潜力。欧洲云杉育苗成功,对培育后备森林资源,丰富林区树种和西北国土绿化树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红腹叶蜂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继平  马雨亭 《太原科技》2002,(5):39-39,41
落叶松红腹叶蜂属膜翅目,叶蜂科,在山西省1年1代,老熟幼虫下树在枯枝落叶层下结茧越冬,5月底开始化蛹,6月上旬羽化开始并产卵,采用化学,生物等综合性措施可控制其发生蔓延。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叶蜂生物学习性和防治技术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落叶松叶蜂是近年来在我县发生的重要森林害虫之一。为了控制该虫的扩散蔓延,我们开展了该虫的生活史观察和防治研究,现将结果报告予后。  相似文献   

13.
刘卫宏 《甘肃科技》2011,27(9):157-159
对树龄15年的日本落叶松进行了物理造伤促实试验研究,选出作用效果较好的环剥、倒贴皮进一步做造伤时期、剥口宽度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物理造伤能明显促进日本落叶松提早结实,时期和宽度是两个关键因素,在小陇山林区以5月中下旬、环剥宽度1/10D、倒贴皮宽度1/3D为宜。  相似文献   

14.
赵文杰  刘林英 《甘肃科技》2003,19(10):161-162
在小陇山林区通过对华北落叶松一年生苗木进行移植培育后,生产的苗木比留床苗根系发达,项草饱满,苗木粗壮,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快,并且减少了幼林抚育次数,降低了造林成本,提高了林地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室内饲养结合野外定点观察,对西北槌缘叶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西北槌缘叶蜂在宁夏六盘山林区1 a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落叶层或草丛中吐丝结茧、预蛹形式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旬始见成虫,5月下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羽化后需进行补充营养,成虫营孤雌生殖,产卵于针叶组织,产卵盛期为6月上旬.6月中旬幼虫大量孵出,啃食华北落叶松针叶,幼虫5龄.7月上旬大量停止取食,下树吐丝结茧越冬.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记述了中国潜叶蜂族 8种 ,包括 6新种 :黑鳞柄潜叶蜂Afenellanigrotegularissp .nov .新种 ,淡足柄潜叶蜂Afenellaalbipessp .nov .新种 ,短角缅潜叶蜂Birmellabrevicornissp .nov .新种 ,黑肩原潜叶蜂Profenusanigricollissp .nov .新种 ,小黑异潜叶蜂Parabirmellaaterinasp .nov .新种 ,长角异潜叶蜂Parabirmellamonilicornissp .nov .新种。柄潜叶蜂属AfenellaMalaise和日本原潜叶蜂ProfenusajaponicaTogashi以及浅沟缅潜叶蜂BirmellagenalisMalaise是中国新记录属种。本文还首次记述了浅沟缅潜叶蜂的雌性和日本原潜叶蜂的雄性成虫。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记述中国凹颜叶蜂亚科凹颜叶蜂族一新属和三新种:细足叶蜂属Anheterusgen.nov.新屋,细足叶蜂Anheterustenuisp.nov.新种,郑氏细足叶蜂Anheteruszhengisp.nov.新种,长齿细足叶蜂Anheterusjangngshanussp.nov.新种。同时报道了中国叶峰科一新记录属科,黑鳞凹颜叶蜂HeterarthruskamtchaticaMalaise.  相似文献   

18.
简要评述了中国枝角叶蜂族以及丛林叶蜂属 Driocampus Zhang, 厘订了枝角叶蜂属已知种, 描述了 1 个新种:短尾枝角叶蜂 Cla dius similis sp. nov. . 原放在枝角叶蜂属内的 Cladius cornicularius Zhelochovtsev 1952, C. corniger Zhelochovtsev1952 and C. nubilis Konow 1897 等 3 个种被移入拟栉叶蜂属内,建立了 3 个新组合: Priophorus cornicularius( Zhelochovtsev 1952) ,P. corniger ( Zhel. 1952) , P . nubilis ( Zhel. 1952) .三突枝角叶蜂 Cladius difformis ( Panzer) 为中国新纪录种.编制了枝角叶蜂族已知属及枝角叶蜂属已知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9.
张景文 《甘肃科技》2007,23(12):235-236
根据目前小陇山林区林业特点,提出营造经济林的必然要求和有利条件,建议小陇山每年适度增加经济林的营造面积,实现小陇山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李晓玲  独军 《甘肃科技》2008,24(9):169-171
通过对小陇山林区野生百合属植物资源的调查,摸清了小陇山林区野生百合的种质资源种类与分布现状,提出了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