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北及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意义,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来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赵莉莉  翟勇 《科技信息》2011,(11):362-362,382
2007年12月,武汉“1+8”(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城市圈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而"两型社会"建设是其根本指导思想,"两型"的具体内容就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本文将从法制角度论述如何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4.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使湖北和武汉城市圈进入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在充分认识城市形象的内涵和特征下,从两型社会的背景出发探索武汉城市形象塑造,根据两型社会的核心理念,分别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人居环境方面阐述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的设想,以期对武汉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以及对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的建设起到先行和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引入三角图分析方法,从经济(E)、社会(S)和资源环境(R)3个方面构建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ESR)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脆弱性评价模型,研究武汉城市圈ESR系统脆弱性的空间特征及分类.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ESR复合系统脆弱性水平较高,属于中高级别,且空间分异明显.2从武汉城市圈各子系统看,经济子系统武汉市一城最优,形成由低脆弱性、中等脆弱性、较高脆弱性和高脆弱性组成的4个板块;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整体较差,黄冈市高脆弱性尤其突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性在空间上呈核心-边缘结构,敏感性和系统脆弱性相关性较高.3武汉城市圈脆弱性类型可分为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子系统脆弱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子系统均衡脆弱型、经济资源环境子系统脆弱型5种.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竞争不断激烈,教育竞争也在进一步的加强,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也更为迫切,如何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服务地方经济已经成为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面对我市中职学校的现实状况,围绕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与国家教育综合配套改革实验背景下,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突破体制障碍谋发展;以"武汉城市圈"发展"两型社会"为契机,抢抓机遇谋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8.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阶段生态园建设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发挥生态园功能,保护和发展生态物多样性。促进环境、社会、人 类曲和谐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9.
"两型社会"建设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12月,湖北省武汉城市圈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标志着建设"两型社会"将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这也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建设将要为此探索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  相似文献   

10.
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与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省提出的振兴湖北经济 ,推动湖北经济率先在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武汉城市圈是在中国出现“中部凹陷”经济现象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对振兴中国中部经济具有“领头羊”的作用 ,为中部崛起注入了强有力的经济活力 ,是带动中部崛起的增长极和龙头。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条件 ,提出了建设武汉城市圈 ,发展其经济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具有极强的市场集聚功能和辐射能力.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优势突出,加快武汉城市圈的经济一体化建设,有利于形成湖北经济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中部地区特别是长江中游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定量化手段,分析得出目前武汉市与周边城市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局面.最后提出武汉城市圈经济协调一体化发展的决策.  相似文献   

12.
在实现区域联合发展之前,必须对其内部差异进行充分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通过计算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的威廉森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对武汉城市圈近10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时序分析,研究其内部的差异程度和变化过程;用经济区位商分析其内部经济格局的动态变化.发现近10年来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经历了差异拉大——缩小——再拉大的过程,现处于总体差异继续扩大,两极化分异更趋明显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目标定位与历史使命之一就是构建"两型社会"。而构建"两型社会"就必然使各项工作法治化,这不仅是理论之使然,也是历史的选择,同时也是构建"两型社会"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4.
武汉城市圈城市经济关联及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模型和城市流强度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对武汉城市圈城市相互作用强度,各城市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以及中心性进行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经济关联强度较弱,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武汉市中心地位突出,经济发展呈现"一城独大"格局;武汉城市圈外向型服务功能落后,城市间服务功能不协调;武汉城市圈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总体较弱,区域一体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建议:分类引导,提升武汉城市圈城市总体实力;完善交通,强化武汉城市圈网络化结构;明确分工,实现武汉城市圈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增强武汉城市圈城市流强度.  相似文献   

15.
杨革  于立凯 《山东科学》2013,26(3):104-110
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了2000-2011年间湖北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其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局部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和荆宜城市群扩散作用明显,显著性相似区域扩大,周边区域有同步发展的势态。县域总体经济差异的缩小和典型区域的扩散效应并不能说明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循环积累作用下区域间差异可能会扩大。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剖析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入手,判析衡量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以城市发展综合指数法,定量地评定出我国部分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得分;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各城市分值的比较,确定武汉市的综合发展状况,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1—2011年湖北统计年鉴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人口密度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圈内人口密度呈逐年增长趋势,各地区增长不平衡,且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人口主要聚集于城市中心;远离核心城市武汉市的地区,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且随时间变化;圈内人口密度总体呈现中部密集两侧稀疏,西部密集东部稀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遵义市体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水体资源、喀斯特地貌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红色旅游、民族旅游及乡村旅游等人文旅游资源,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构成了遵义市的旅游文化带,提出以观光体验、拓展运动、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目的是为遵义市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研究湖北省各城市与武汉市间的地缘经济关系,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加快湖北省经济发展、提升湖北省在“中三角”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甚至是促进中部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湖北省各市的劳动力效率、资源向外地流动能力、资本转换率三个指标计算各市与武汉市的欧氏距离。结果显示:黄石市、鄂州市、宜昌市和武汉市是强竞争型关系;潜江市、十堰市、襄阳市、荆门市与武汉市是一般竞争关系;仙桃市、随州市、咸宁市、孝感市和武汉市在地缘关系上存在不确定型关系;天门市和神农架林区与武汉市在地缘经济关系上具有一般互补型关系;荆州市、恩施州、黄冈市与武汉市存在强互补性型关系。为此,各市开展经济交往时,应根据不同的地缘经济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近来,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政府对两大城市群作为中部改革的探路者寄予了厚望。这项研究就是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探讨该试验区如何在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地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进行有效的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改革试验的着眼点在于中部思想解放、大胆创新。通过另辟溪径,来示范、引导和促进中部崛起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