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丁基锡暴露对褐菖鲉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腹腔注射不同浓度(1.9、9.6、19.3、193 μg/kg)的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褐菖鲉肝脏、肾脏和脾脏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AKP)]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7 d的曝污实验中,低剂量的TBT对碱性磷酸酶活性主要产生诱导作用,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TBT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钟形曲线.这提示TBT暴露会影响褐菖鲉正常的代谢及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
利用碱解旋法研究了三丁基锡(TBT)暴露对鱼肝脏DNA造成的单链断裂损伤.结果表明:0.5、1、5和10mg/kg(Bm)TBT腹腔注射7d后,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脏DNA的损伤程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随着注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环境相关浓度(1、10、100ng/L含Sn量)的TBT通过水体对褐菖鲉进行暴露,肝脏DNA的损伤程度,总体上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和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增加.本研究为鱼类肝脏DNA损伤作为生物标志物来指示水体TBT污染的有效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三丁基锡(TBT)对褐菖鲉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环境浓度水平[1、10、100 ng(Sn)/L]的三丁基锡(tributyltin,TBT)对褐菖鲉进行水体暴露,观察TBT对褐菖鲉肝脏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暴露50 d后,10、100 ng/L组丙二醛含量的上升指示了环境浓度水平的TBT能够导致肝脏氧化胁迫.10、100 ng/L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10 ng/L组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在TBT暴露50 d后被显著诱导.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在10、100 ng/L TBT暴露7 d后被显著诱导,而在暴露50 d后被浓度依赖性地抑制.TBT暴露7 d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在10、100 ng/L组被显著诱导,而100 ng/L组在暴露25 d后被抑制.在恢复期7和20 d后,各浓度组的这些生物指标都回到与对照组相当的水平.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环境浓度水平的TBT能够引起鱼体肝脏氧化胁迫,这些生物标志物能够指示海洋环境中TBT的污染.  相似文献   

4.
吴玉琼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6):93-95,98
观察TBT(1、10、100 ng.L-1)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肾脏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于暴露后7、25、50 d和恢复实验的7、20 d采样进行理化分析.结果显示褐菖鲉暴露于TBT之后,肾脏MDA含量显著升高,之后MDA水平恢复到与对照组相同的水平;GST活性基本上无明显变化;TBT的暴露导致GPx活性产生诱导升高;对GSH含量影响的除7d时1 ng.L-1组显著减少,在暴露期间基本上没有变化.结果说明,褐菖鲉肾脏抗氧化防御系统对环境水平的TBT暴露是敏感的,而肾脏存在着有效的机制抵御氧化胁迫.  相似文献   

5.
以褐菖鲉为材料,每周1次腹腔注射浓度为0.5、1、5、10 mg/kg的苯并(a)芘、三丁基锡及两者的等比例混合物,观察鱼体肾脏、脾脏组织中溶菌酶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实验浓度的苯并(a)芘、三丁基锡对褐菖鲉肾脏、脾脏中的溶菌酶活力均有一定程度的诱导激活作用,而两者混合暴露56 d后显著抑制溶菌酶活性,表明这两种有机污染物在长时间联合作用下,对褐菖鲉非特异免疫能力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方法】将100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以曝气自来水为水体,在水温为(27.5±0.5)℃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斑点叉尾鮰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六价铬(0,9.196,19.196,29.196,39.196mg·L~(-1))的水体中暴露28d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血液成分的致毒效应。【结果】斑点叉尾鮰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在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六价铬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质量浓度为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和其他质量浓度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质量浓度为1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与对照组和质量浓度为9.196mg·L~(-1)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斑点叉尾鮰对一定质量浓度范围的铬污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补偿能力,它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铬污染的敏感性不同,其中碱性磷酸酶对铬污染相对更敏感。  相似文献   

7.
对沙角衣藻-杂交水稻体系在含可溶性有效磷、磷矿石粉和无磷的三种培养基中有效磷浓度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全磷培养基中,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减少,体系中碱性磷酸酶活性随之升高;其中含磷矿石粉的无磷培养基中,加藻比无藻的培养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更突出;在无任何磷源的体系中,有藻的培养基碱性磷酸酶仍呈上升趋势,表明在缺磷胁迫下,藻和水稻都能产生碱性磷酸酶分解矿石磷。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 )幼鱼血液生理生化的影响。【方法】将 100 尾实验鱼随机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以曝气自来水为水体,在水温为(27.5±0.5 ) ℃ 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斑点叉尾鮰在含有不同质量浓度六价铬(0 , 9.196 , 19.196 , 29.196 , 39.196mg · L-1 )的水体中暴露 28d 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浆总蛋白含量以及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研究铬对斑点叉尾鮰血液成分的致毒效应。【结果】斑点叉尾鮰血液中红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血浆总蛋白含量在各实验处理组之间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六价铬质量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质量浓度为 9.196mg · L -1 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与对照组和其他质量浓度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而质量浓度为 19.196mg · L-1 的六价铬处理组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最低,与对照组和质量浓度为 9.196mg · L -1 的六价铬处理组的酶活性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斑点叉尾鮰对一定质量浓度范围的铬污染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补偿能力,它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对铬污染的敏感性不同,其中碱性磷酸酶对铬污染相对更敏感。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氮、硫及氮硫交互条件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春油菜种植土壤为供试土样,采用二因素、四水平完全随机设计方案,分析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施硫量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N3、S5处理,其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以N5S3处理脲酶活性最高;N1,S3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但交互条件下N5S5处理蔗糖酶活性最高;当施氮量为N1,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施硫量为S3时,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P0.05),交互作用以N3S3处理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因此,单因素处理下,当施硫量为13.3~26.6 mg/kg时对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明显促进作用,但抑制土壤蔗糖酶活性;氮硫交互条件下,高氮(N5)和中硫(S3)交互有利于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浅层湖泊沉积物碱性磷酸酶活性垂向特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福州市西湖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性(PAP)的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了其活性的来源及影响因素.初步的研究表明:西湖沉积物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底泥中溶解性磷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高浓度的溶解性磷对APA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活性的来源与水体中沉积下来生物的残体以及微生物代谢物有关.  相似文献   

11.
观察0号柴油水溶性成分(DWSF)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肝脏、脾脏和肾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实验条件下,褐菖鲉通过水体分别暴露于0.02,0.1,0.5mg/L的0号柴油水溶性成分,于暴露后0,7,28,84d和恢复实验的7,28d采样进行理化分析.MDA含量在肝脏组织中高质量浓度组暴露期间表现出显著性降低,脾脏中暴露初期(7,28d)有显著或极其显著抑制现象,肾脏在胁迫过程中表现为低质量浓度组降低,高质量浓度组先降低再升高后恢复;GPx活性表现肝脏为先诱导再抑制后诱导,脾脏为先诱导后抑制,肾脏则表现被抑制;比较3器官的抗氧化指数变化,抗氧化防御系统对DWSF的抗氧化能力依次表现为肝脏>肾脏>脾脏,其中对污染物敏感性最高的是脾脏.  相似文献   

12.
磷酸酶是水解性酶的一种,可以将含磷化合物去磷酸化,水解有机磷的磷酸酯或磷酸酐,在土壤的有机磷矿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土壤pH值、土壤磷及重金属含量均会影响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大小。目前关于重金属镉对酸性磷酸酶活性影响的研究罕见报道。该研究选取贵州草海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镉处理水平(0 mg/kg、10 mg/kg、20 mg/kg、40 mg/kg DW)以开展浓度梯度实验,培养不同时间(12 h, 24 h, 36 h, 48 h)来开展时间梯度实验,采用对硝基苯磷酸盐法,研究沉积物中酸性土壤磷酸酶在不同浓度镉水平以及不同培养时间下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酸性土壤磷酸酶的活性与重金属镉处理浓度间存在显著相关性,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培养时间对镉处理沉积物的酸性磷酸酶活性也有显著影响,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酸性磷酸酶活性逐渐降低。该研究丰富了目前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的认识,为进一步理解土壤环境及其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土壤磷素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中国、日本4个褐菖鲉群体耳石的8个形状指标和77个椭圆傅里叶参数进行分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这4个褐菖鲉群体综合判别正确率为89.1%,各群体判别正确率在79.2%~100%之间;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惠州和海口的褐菖鲉群体聚为一支,日本横须贺和伯方岛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17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6.25%.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日本褐菖鲉群体在耳石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乙醇对鲍鱼碱性磷酸酶活力与构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醇为效应物研究对鲍鱼碱性磷酸酶(ALP)活力影响的结果表明.酶的剩余活力随着乙醇浓度增大而迅速下降,乙醇浓度40%可使酶活力完全丧失.说明乙醇对鲍鱼ALP有明显的失活作用,JG50为13%.含较低浓度乙醇(30%)的失活过程是可逆的反应.测定乙醇对酶的失活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乙醇对鲍鱼ALP的失活作用是非竞争性机制,说明底物存在不影响乙醇对酶的失活作用.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研究鲍鱼ALP经乙醇微扰后的分子构象变化,发现乙醇对酶分子构象有显的影响,酶的内源荧光强度随乙醇浓度增大而增强.荧光发射峰逐渐发生红移.紫外吸收光谱在276nm吸收峰随乙醇浓度增大而增强.这些结果表明.酶蛋白分子中的生色基团残基的微环境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长期饥饿和再投喂对泥鳅肝、消化道和肌肉3种组织细胞糖原、酸性和碱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变化.对泥鳅进行饥饿处理,0~28 d不喂养食物,29~35 d恢复正常喂食.分别于0,7,14,21,28和35 d取材,利用显微石蜡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其肝、消化道和肌肉细胞糖原、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细胞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饥饿程度的加深,糖原的量减少,碱性磷酸酶活性下降,酸性磷酸酶活性则增强,投喂后,糖原量、酸性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整个过程中,它们的变化存在组织差异.泥鳅中酸性和碱性磷酸酶均与长期饥饿条件下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选黑穗病抗性不同的3个谷子品种,研究致病菌黑粉菌对谷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分析土壤酶活与植株抗病性的关系。研究发现,谷种拌病菌孢子播种后,3个谷子品种表现不同,冀谷20发病率0.3%,晋谷21发病率10.2%,长农35病穗发生率65.0%;在植株发育的拔节期和抽穗期检测根周土壤酶活性,拌菌组土样中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高,纤维素酶活性降低,说明病菌能诱导谷田CAT、PPO、蔗糖酶、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高,且CAT、PPO、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水平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但脲酶活性差异出现在不同发育期之间,并无品种间差异。结果表明,黑粉菌进入土壤中可影响谷田酶活性,改变土壤微生态,土壤酶参与谷子植株对黑穗病的抗病防御生理过程,不同品种对土壤酶活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有机磷农药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碱性磷酸酶(ALP)催化3-吲哚酚磷酸酯(3-IP)生成靛蓝为研究体系,利用催化动力学光度法研究了氧化乐果对AIJP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在pH8.0Tris-HCl溶液中,靛蓝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83nm,AIJP的最佳浓度为0.15U-mL,3-IP的最佳浓度为3×10^-3mol/L,氧化乐果对ALP的抑制时间为20min.该研究为建立快速检痢农药残留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奠定了基础,对构建有机磷农药抑制型生物传感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扁玉螺(Neverita Didyma Roding)消化系统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多种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扁玉螺的消化系统.除直肠外,其余消化道的纤毛柱状细胞呈现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其游离端质膜呈现碱性磷酸酶活性.杯状细胞分泌弱硫酸化酸性粘多糖.食道腺腺细胞以及肝脏消化细胞显示蛋白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脂酶活性,后者还显示酸性磷酸酶活性.隐窝细胞含有铁.贮藏细胞含有糖原  相似文献   

19.
多菌灵对新疆灰漠土壤中六种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5种浓度多菌灵(0、2.5、5.0、10.0和20.0mg·kg^-1干土)对土壤中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纤维素酶活性随多菌灵浓度的增加(2.5~20.0mg·kg^-1)而升高;多菌灵对脲酶也有显著的激活作用,其中10mg·kg^-1多菌灵处理对脲酶的激活率最高。多菌灵对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影响随多菌灵处理浓度和时间变化而变化。多菌灵处理5d内,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降低,且抑制率与多菌灵浓度呈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多菌灵抑制作用显著,尤其是在多菌灵处理26d以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多菌灵浓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因此,可以用蔗糖酶活性来评价多菌灵施用后1~5d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以过氧化氢酶活性来评价多菌灵施用后26~47d在土壤中的残留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施用不同浓度百草枯和氰戊·乐果对油桐幼苗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为在三峡库区实施油桐科学种植、减少库区面源污染提供参考。【方法】以盆栽油桐幼苗为材料,对其土壤喷施不同浓度百草枯(原药与水体积比为1/50、1/100、1/200、1/400和1/800)和氰戊·乐果(原药与水体积比为1/125、1/250、1/500、1/1 000和1/2 000),以喷施清水(放置6 h的自来水)作为对照,分别在处理后的第30天和第60天测定油桐幼苗土壤酶活性、有效养分含量和幼苗生长状况。【结果】百草枯和氰戊·乐果处理下,土壤pH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高浓度百草枯(≥1/200)和氰戊·乐果(≥1/500)处理下,土壤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处理后30和60 d均低于对照,且在处理30 d后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商品规定施用浓度百草枯(1/400)和氰戊·乐果(1/1 000)处理30和60 d后,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对照(除氰戊·乐果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对照),而土壤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却低于对照,但它们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在高浓度百草枯(≥1/200)和氰戊·乐果(≥1/500)处理30和60 d后均显著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含量(P0.05);在商品规定施用浓度百草枯(1/400)和氰戊·乐果(1/1 000)处理30和60 d后,土壤碱解氮含量略微上升,但差异不显著(P0.05)。同样,高浓度百草枯(≥1/200)和氰戊·乐果(≥1/500)处理下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30和60 d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而商品规定施用浓度处理下(百草枯(1/400),氰戊·乐果(1/1 000))的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低于对照,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磷和速效钾均与脲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呈极显著负相关。高浓度百草枯(≥1/200)和氰戊·乐果(≥1/500)处理对油桐幼苗株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的生长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而商品规定施用浓度百草枯(1/400)和氰戊·乐果(1/1 000)处理下,油桐幼苗株高、地径和单株生物量的生长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浓度百草枯和氰戊·乐果显著降低了土壤脲酶、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酶系统功能受到影响,导致了土壤有效养分含量降低(碱解氮)或不能被活化(有效磷和速效钾),进而对油桐的生长产生影响。然而,百草枯和氰戊·乐果在商品规定施用浓度下(合理施用浓度),油桐苗土壤酶活性、有效养分和幼苗生长受影响均较小,且可以达到病害防治和除草效果。因此,农业生产上应按商品规定的合理浓度施用农药,可以达到除草和杀虫的效果,而且不会对土壤环境和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