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钟健 《科学通报》1956,1(5):58-58
我们知道古生物学分为三大部门,即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和古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庄中国的研究,虽然有将近30年的历史,但一直到解放前夕为止,关于这一门科学的研究,一直严重地受着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影响。表现得最突出的就是相当分量的这一类研究论文是外国人作的。这些工作当然谈不到计划性,即就在各地的发见,也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盲目性、偶然性和兴趣性。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完全与实际脱离,成了  相似文献   

2.
张日东 《科学通报》1962,7(10):47-47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及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于1962年8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共收到论文130余篇。会上,首先由乐森(?)、周明镇和徐仁分别做了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古植物和孢子花粉的国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  相似文献   

3.
杨锺健 《科学通报》1957,2(23):713-713
一古脊椎动物研究的简史我们的祖先认识到化石的性质,并且了解它的意义,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把脊椎动物化石当作药品使用,为时当更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时代。但是把化石所一门独立的科学——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当作研究地史的可靠见证,以及生物从低等到高等,从简  相似文献   

4.
盧衍豪 《科学通报》1963,8(1):40-40
一我国古生物学的正式研究,已有一百二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发表论著一千余篇,记载了各种古植物、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约一万个种。这些古代生物的研究,对于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和了解地球的历史及生物发展的历史,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全国范围  相似文献   

5.
再论古虫动物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舒德干 《科学通报》2005,50(19):2114-2126
多细胞动物起源、三胚层动物起源、后口动物起源和脊椎动物起源是动物界漫长演化历程中4次最重大的里程碑创新事件, 也是动物演化史学上4个最令人困惑的起源难题. 前2次生命大转折的历史信息深埋于前寒武纪的隐密记录之中, 至今学术界知之甚少. 幸运的是, 近20年来对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的深入探索, 揭示出了大量寒武纪大爆发主幕的关键信息, 使得对后2次重大生命创新事件的认知开始取得实质性进展. 昆明鱼、海口鱼等“天下第一鱼”被证明不仅是最古老而且也属于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代表着由无头类向有头类演进的关键过渡类群; 现代动物谱系演化学家认为:“舒及其合作者的古生物学工作正在不断地修正人们关于脊索动物早期演化的观念”. 而且, 古虫动物门的发现和论证更使人们看到了探寻后口动物谱系起源的希望: 这一初具鳃裂构造的绝灭类群很可能就是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所期待的后口动物谱系的一个根底类群. 文中报道了北大动物等微体古虫类的发现; 由大型个体向微型个体演化, 代表着古虫类动物发展早期的一次特殊的生态适应过程. 古虫类动物的前体(咽腔)构造彼此相近, 而依据其后体解剖构造的明显差异, 提出了古虫动物门新的分类体系, 并建立了一个新纲异形虫纲. 随着早期后口动物谱系的“根底类群”古虫动物门和“顶端类群”脊椎动物以及介于其间的古囊类、云南虫类、头索类、尾索类的不断发现, 其完整的谱系演化图正开始成型.  相似文献   

6.
杨锺健 《科学通报》1964,9(7):565-565
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不但是地质学、古生物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研究,意味着弄明白我们人自己过去的历史。研究的结果,可以为第四纪地层和古脊椎动物提供重要贡献。今就研究情况、今后展望和应当注意的问题,加以讨论,作为《新生代研究的展望》和《关于新生代前脊椎动物化石研究的展望》二文的补充。今昔对比,忆苦思甜解放以来,我国古人类方面的研究工作,同其他工作一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  相似文献   

7.
李淳 《科学之友》2007,(9A):22-22
50年前的那位青年地质学者,就是如今已届90高龄的中国地质博物馆研究员胡承志老先生。他传奇般发现的那些“四脚蛇”化石,后来被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奠基人杨钟健先生命名为“胡氏贵州龙”(以纪念发现者胡承志先生),隶属于一个叫作“肿肋龙”类的爬行动物类群。这一发现对古生物学和古地理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脊椎动物实证起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舒德干 《科学通报》2003,48(6):541-550
早寒武世海口鱼和海口虫的发现涉及到脊椎动物起源这一重大论题, 近年来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大量海口鱼新材料不仅证实了原先认识到的背鳍、腹鳍、“之”字形肌节等重要性状, 而且还揭示出原始脊椎和头部感官两类关键性特征; 这种仍保留无头类原始生殖器官特征的脊椎动物很可能就是有头类始祖. 在无颚纲中建立了1个新目昆明鱼目和新科昆明鱼科, 描述了一个新属种长吻钟健鱼. 新发现的1400余枚海口虫标本提供的多方位解剖学信息显示, 其皮肤、肌肉、呼吸、循环等器官系统与脊索动物明显不同, 相反, 其躯体构型与古虫类相近, 而兼有背、腹神经索的“过渡型”神经系统, 与半索动物相一致. 基于一系列最早期后口动物新发现, 本文提出的脊椎动物起源分“五步走”的假说, 在原口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架起了一座演化桥梁, 其中后四步与现代动物谱系分析的“四步走”假说相一致, 更增添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于是, 华南便应该是世界上脊椎动物已知最早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9.
朱幼安  赵文金  盖志琨  李强  乔妥  卢静  朱敏 《科学通报》2023,(17):2144-2145
<正>只有厘清“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生命演化,才能解答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从何而来.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一个重大飞跃是颌与有颌脊椎动物的出现.包括人类在内,地球上现存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颌骨(包括上颌与下颌),统称为有颌脊椎动物或有颌类.人类的身体构型和很多重要器官的起源都可追溯到有颌类演化之初.颌的出现与有颌的类崛起具体发生在何地、是如何及为何而发生?已经灭绝的一些有颌类位于脊椎动物之树的什么位置?这些问题需要化石证据及古生物学研究来回答.  相似文献   

10.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11,(11):61-61
澳大利亚艺术家彼得.特拉斯勒(Peter Trusler)具有一种绘画天赋,他的那些引人入胜的古生物插图出现在书籍、科学展览会和通俗出版物上,甚至还出现在澳大利亚发行的邮票上。特拉斯勒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古生物学教授帕特丽夏·V·里奇(Patricia V·Rich)合作了三十多年,V.里奇同时也是莫纳什科学中心的创始董事、维多利亚博物馆脊椎动物古生物学资深管理员。在剑桥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