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石谦飞  高兴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6):11305-11312
随着传统民居建筑研究的深入,当前对于传统民居建筑缺乏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尤其对于建筑装饰构件的研究多集中于人文社科的分析,缺乏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而在研究营造技术时只谈及技术层面,没有深入联系地域艺术表现。因此,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融合,并基于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研究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营造特征,可促进提升传统民居营造技术研究的方法及科学性。通过对南峪村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分类调研分析以及科学计算,利用Pearso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传统民居装饰构件的营造特征,找出了建筑营造技术与装饰艺术之间的关系,并建构了数学模型。结果表明:中国民居简朴而注重实际,建筑的本质着眼于实际功能。因此装饰构件的产生同样着眼于"实用"或"适用"。它们在最初产生时都有着各自的功能,有的还沿用至今;装饰构件几乎都是房屋的维护构件,而主要的垂直受力构件如木柱和房梁几乎不施加装饰;建筑装饰有着一般发展规律:随着营造技术和材料技术的发展,从实用性的构件到构件装饰性增强,功能性减弱,但构件仍然保留着维护之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建筑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其中中国汉族传统民居在建筑文化遗产中又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构成;该文从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门窗、庭院、家具艺术元素方面阐述了汉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实用性、艺术性与文化性。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和传统地域建筑的发展研究,需要对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重新转译,而目前国内对传统装饰构件的研究还停留在艺术人文或部分节点的方向上,缺乏跨学科研究和从房屋的整体营造结构出发进行定量分析.因此研究了晋北传统民居木质装饰构件的营造特性,通过前期调研基于有限元分析对晋北代表性木结构五架檩木结构、广亮大门木...  相似文献   

4.
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古民居建筑其魅力除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外,还在于通过建筑装饰形成了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功能实用性与艺术装饰性相统一;朴实简洁的装饰特色;浓郁的楚巫神秘风韵;天然的湖湘乡土气息;浪漫的写意情趣.传统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湖湘传统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部分,它永恒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湖湘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民居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加于建筑构件上的装饰艺术更有特殊意义。云南建水团山的"张家花园"是融中原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为一体的滇南民居古建筑群代表,其建筑装饰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体现着人们对理想与现实、实用与审美、娱乐与教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马丽霞  王晶 《科技信息》2008,(36):237-237
喀什民居建筑有着鲜明的地方性和民族特色,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喀什传统民居体现了民居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实用功能与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民族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审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唐琼 《科技信息》2009,(13):143-143,132
湘西土家民居门窗的装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其主要功能为室内外通道、采光、通风、防卫、视觉通透、观景与对景等,其门窗艺术不仅保存了图腾文化和神秘的民俗色彩.形成独特的艺术体系与装饰内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洪祖根  欧阳越峰 《工程与建设》2012,26(3):292-294,303
古代徽派建筑中的装饰雕刻起到点缀美化建筑构件、烘托建筑文化气氛的作用,是徽派建筑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在现代建筑中,随着装饰艺术的发展,传统的装饰雕刻成为表达建筑文化的主体,并在现代建筑环境中与多种表现手法相融合,成为艺术的作品。该文通过现代徽派建筑装饰雕刻的成功案例,对徽雕的工艺内涵,文化意义以及其传承发展分别进行了分析、挖掘以及诠释。  相似文献   

9.
徽州民居是古建筑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至今仍保持着那些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江南民居和徽州民居同属于中原文化,有着相同的信仰对象和艺术审美情趣,他们本身在平面布局、建筑外形、结构用材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徽州文化更为内向、尚祖,徽州民居得以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江南民居则因为被破坏或分化而不成气候。在整个中原文化的大基调下,徽州民居"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是现存古代民居中并不多见的。本文着重通过江南民居和徽州民居艺术手法的对比,研究它们文化传统和特殊艺术风貌,为更有效地保护我国现存的古建筑遗产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与参照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宋琼 《科技咨询导报》2009,(30):240-240
文章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室内空间装饰元素的调查分析,论述隐含在民居建筑中传统符号的文化价值,为装饰从业人员更好的把握传统设计风格精髓提出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11.
滇南古民居建筑柱础形式多样,艺术形态各异,从民居建筑柱础的荚术形态、装饰特点以及吉祥寓意来分析研究张家花园柱础艺术的文化形态特点,梳理其文化艺术形态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分析调查中原文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渗透、影响、交流及其融合。从滇南地区现存清武民居建筑群中柱础样武的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张家花园建筑流派、渊源传承、民风民俗等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黟县古代民居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徽派”民居建筑艺术中杰出的代表,它充分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中国古代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理想的追求。本文试从布局选址、建筑空间和建筑装饰等几个方面,对其建筑艺术特色做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保持传统文化与地域特色的重要性;尤其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如何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传承,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从传统民居装饰对古建的研究和修复、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对建筑历史文脉的传承等几个方面对川西传统民居装饰的现实意义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闽西客家培田古民居的建筑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言 《科技信息》2010,(8):I0132-I0132
培田古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地域性特征的代表性作品。中国传统文化对培田古民居的布局、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上对培田古民居的保护与研究,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及中国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喜洲是隶属于大理市的一个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承地之一,拥有大批具有地域特点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以喜洲作为田野点,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白族合院式传统民居不同部位的装饰进行收集整理,并从造型、图案及工艺手法等方面作了初步的分析与研究,以期能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福州地区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的实地勘测和调查分析,从传统民居的演进与转型路径及其演进特征,剖析中西建筑文化融合下民国时期福州新本土民居的特性.研究表明:福州传统民居转型期的演进过程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冲突决定的,整个演进过程是这些冲突的调和和再平衡过程.通过分析转型期传统民居演进的特征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福州民居仍沿袭了传统的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材料与施工工艺,并局部融合了西方建筑文化特征,而立面与开窗形式及装饰风格等,可以明显看到西学东渐的变异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三峡沿江地域大量的传统民居,是峡区古代文明信息的物化载体,其聚居群落、建筑形态等包含了十分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通过对三峡地区主要以古场镇为特征的聚居形态、以吊脚楼式、南方天井式为主要建构方式的民居类型以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装饰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三峡传统民居在峡区特定的山江环境中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探究其与自然互为依存的艺术成就,汲取其设计精华,为现代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8.
建筑装饰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向社会昭示着对于过去趣味的重构和诉说。作为社会的一种艺术审美哲学,其约定俗成的感性生活与精神建构在古典文化的历史语境中,将某种具有表象力的自由情境转化为社会对历史的时代美感语义,并呈现出传统建筑装饰某个部件的生活合理化。以传统木架构体系的传统民居孕育了关怀人生、体察社会、经世致用、沿袭道德伦理的传统理论视野。在其每一个阶段转换的时期,传统民居对传统人文理性和道德规范进行某种具有区域性的局部修正,旨在诠释空间对于人类自身在空间上的心理需求和建构主体行为实践的道德制高点。  相似文献   

19.
潮汕独具特色的建筑工艺是地方文化的缩影,是历史留下的鲜活印记.文章分析研究了传统潮汕民居的平面布置构成、建筑装饰、建筑材料等特点,总结出传统民居的改造原则和改造策略,让改造设计既能盘活传统的潮汕民居建筑,又能有效地保护建筑本身的历史肌理和风貌.在楼房林立的新城市规划建设中,找到老建筑存在的位置和价值,让传统建筑重拾生机...  相似文献   

20.
中原传统民居装饰艺术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及原生的景观环境优越性,深刻地影响到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语境下,室内设计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部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