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太湖下游水系出现倒流,将大运流的污水大量灌入太湖,污染了太湖水质,严重影响无锡、苏州自来水水源,因此研究太湖水系倒流规律,合理运用环太湖水利工程,控制污水倒流入湖,对保护太湖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最高境界     
2007年夏天,太湖北部爆发蓝藻,导致无锡全市断水多日。以后太湖蓝藻还会不会卷土重来?据悉,江苏已采取各种综合治理措施治理太湖,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在太湖里投放鱼蟹,这叫“以鱼养水”。  相似文献   

3.
在环太湖划出一定范围,设立“太湖国家公园”,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严格管理,以保护太湖地区动植物的丰富性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失为保护太湖的最佳选择。[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太湖东山自古就是休闲游览的上佳去处,为使中外游客更好地了解东山、欣赏东山、游览东山,古镇东山借“桔子红了”的季节,举办了“第五届民俗风情旅游节”暨“游东山采红桔”活动。被誉为“江南一绝”的“东山抬阁”表演、50多年来首次亮相的“猛将赛会”表演、东山唐代太湖丝竹“茶山斗乐”的盛况表演、太湖木兰扇舞表演等都在民俗风情活动中一一亮相。众多的太湖著名景点,如被誉为太湖第一古村落的陆巷古村、江南第一楼的雕花楼、千年古寺的紫金庵、太湖第一园的启园、太湖森林氧吧的雨花胜境及太湖蓬莱的三山岛等也在旅游节上向世人展示东山古镇的风采。  相似文献   

5.
风光旖旎的太湖,自古就是江浙一带成功人士趋之若隽的风水宝地。2004年,苏州总体规划重新编修,将太湖划为中心城区并大力整治周边环境,环太湖地区将崛起30平方公里的湖滨新城。环太湖流域将成为苏州未来真山真水湖滨城市的人居胜地,尽枕太湖的人间新天堂,上海的后花园;满足了人们对自然、健康、绿色、宁静的渴望,住在太湖边成为了一种时尚。  相似文献   

6.
关注长三角必须首先关注环太湖,研究长三角同样必须首先研究环太湖。因为,环太湖问题本身就是破解长三角问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7.
太湖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富营养化程度迅速提升,进入90年代后,太湖水体的污染已经相当严重.治理太湖污染除切断外源性污染物的入湖途径或减少污染物入湖外,更重要的是尽快修复被破坏了的湖泊生态环境,使之发挥强大的自净功能.本文对太湖污染的现状及成因进行分析,对污染前后环境变化进行比较,指出太湖渔业生态系统的修复途径:调整放流鱼和养殖鱼类的品种结构;加大对水生植被的调控力度;推广成功的生物修复技术;综合治理太湖污染.  相似文献   

8.
创新品牌化道路--吴中区构筑太湖蟹产业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坚,胜于他产,冬日益肥美。谓之十日雄。”这是《太湖备考》中对太湖蟹的记载。  相似文献   

9.
《苏南科技开发》2004,(5):28-29
胥口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西郊15公里的太湖之滨,因春秋时期吴国宰相伍子胥而得名。胥口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环境优雅。她南依万顷太湖,北靠穹隆香山,东接天平灵岩,全年四季分明,山青水秀,素有“太湖明珠”之称。  相似文献   

10.
胥口,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西部15公里的太湖之滨,面积36平方公里,近2万人口,胥口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环境优雅,南依万倾太湖,背靠穹隆香册,东接天平灵岩,全年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是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被誉为“太湖明珠”。  相似文献   

11.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这首歌将江南水乡的母亲湖太湖描绘得诗情画意,而如今,无锡市民再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却是另一番滋味。今年5月底太湖蓝藻提前暴发,.在一夜之间让数百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再次敲响了中国水污染问题的警钟,触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那根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2.
华东最大的太湖蟹交易市场,在庙港镇政府的统筹下目前已实现更加合理的布局,预计今年将迎来近3亿余元的交易额;3条装祯精美的船上饭店在浩淼的太湖边一字排开,使庙港太湖船菜港第一期就成为客商们关注的焦点;而四星级酒店以及濒临太湖的别墅房产开发,则是庙港挖掘休闲潜力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环太湖旅游的景点已经有机整合了太湖自然山水、人文景观以及度假休闲设施。而周末去太湖边兜兜风休闲个一两日,与青山绿水来个亲密拥抱,已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首选。日前,开业已5周年的山水度假村被江苏省旅游局评定为四星级酒店,为正在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东山提升了接待能力。  相似文献   

14.
运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深部地质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方法。为了研究太湖穹窿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太湖穹窿形成机制,作者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计算获得太湖地区浅变质岩系顶界面、磁性层顶界面、居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分析了各界面的特征,以及深部构造与太湖穹窿在成因上的联系。提出浅变质岩系底部为区内深部的主要滑脱面,在区域挤压力作用下,滑脱面上的塑性层增厚,使其上部岩层弯曲,形成穹窿  相似文献   

15.
运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深部地质结构是目前应用最广、最有效的方法。为了研究太湖穹窿的深部构造背景及太湖穹窿形成机制,作利用重、磁资料反演计算获得太湖地区浅变质岩系顶界面、磁性层顶界面、居里面和莫霍面的深度,分析了各界面的特征,以及深部构造与太湖穹窿在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东太湖盲目发展围网养殖带来湖泊的水质污染、沼泽化等环境问题.对围网养殖的定位研究表明,湖泊不同的围网养殖类型和格局,其单位面积和产量产生的污染负荷量差异显著;指出东太湖污染总体源自于湖区沿岸的池塘污水和湖泊内部的养殖;提出保护东太湖生态环境,必须明确东太湖的功能定位、减少污染源、科学调控、合理放养.同时应加强对水生植被的保护,完善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促进湖泊生物多样性,恢复良性生态.  相似文献   

17.
太湖现代沉积物的物质组成和形成条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对太湖现代沉积物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粒度分析和常量元素分析,由此推断它们的矿物成分、化学风化程度差异,并分析了不同的水动力条件和物源。太湖沉积物的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云母、正长石和钠长石,粘土矿物为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和蒙脱石。化学组成显示,太湖沉积物的烧失量较高,与上部陆壳平均化学成分相比,Na、Na、K、Mg亏损,Mn、Ti富集,上部陆壳成分标准化图表明其风化程度明显强于下蜀土。化学风化程度指标CIA、Na/K值和Fe/Mg值的变化也表明太湖沉积物的化学风化作用比下蜀土强,,并存在地域的差别。太湖沉积物的CaCO3含量明显较低,反映了太湖流域本身的特点。所有这些特征表明,太湖沉积物的形成不仅与物源、地域位置有关,而且明显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变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变动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湖的化学水质逐渐下降,湖底淤积层厚度逐步增加,浮游藻类的密度不断增大,种类数逐渐减少,且明显趋于小型化。高等水生植物在50年代以马来眼子菜为主,但进90年代以后,随着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的逐步扩展,沉水植物的覆盖率和生物量日益降低,湖底的淤积和部分湖区沼泽化的进程加快。从1959年起到80年代后期,太湖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进入90年代后,由于网围养殖的迅速发展和过度捕捞,软体动物的资源量急剧减少。太湖的渔业总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自1983年网围养殖出现后,网围养殖经历了从粗放粗养型到精养模式的过渡,由常规养鱼向特种养殖的转化,从污染量大到污染量小的方向发展。目前必须加强太湖的综合治理,进行生态修复与重建,使太湖生态系统的演变向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太湖清水大闸蟹具有青壳白肚、金爪黄毛、口味鲜美等特点,富含大量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是金秋时节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佳肴。俗话说,好水才能养好蟹,用于水产养殖的东太湖位于太湖的东南部,平均水深只有15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15.2-157℃,无霜期达228天,0℃以上活动积温超过5557℃,水草茂盛,水质清澈,是最为适合大水面养殖的浅水型草型湖泊。  相似文献   

20.
太湖万顷水,七都蟹入时。又一年金桂飘香,在烟波浩淼的太湖之滨——七都。稻熟蟹肥,海内外蟹商聚首,普天下食客云集。藉此盛况,2004中国七都第三届太湖螃蟹节暨吴江市第六届水产品交易会又一次隆重拉开了帷幕,这也是原七都镇与原庙港镇行政区域调整后全新的一届螃蟹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