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文化的衰落通常意味着失望多于希望,但是一部不同寻常的巨著的作者却认为文化的衰落可能会成为西方复兴的源泉。被誉为“西方文化《圣经》”、“文化作品创作史上的里程碑”的《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论述了从公元1500年至今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政治制度、社会思潮、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发展、民俗及社会生活等,并将作者在漫长人生中积累的对历史文化变迁的思考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在关于文学艺术本质问题的探讨中,有不少同志从强调文学艺术的特殊性出发,提出文学是一个独立、自足、完整的世界,要真正科学地研究文学,就不能不专注文学,回复到文学自身。甚至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提出;“不能脱离作为一种‘自为之物”的文学本身正确阐明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由于中英哲学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文化方面的影响,两个民族在情感反应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中国哲学倾向于整体论、主体论和个人内心体验,英国文化哲学倾向于理性分析和宗教思考;中国的道教和佛教追求终极的、至高无上的“道”,英国的基督教则使宗教和世俗实现了理智现实的“和谐相处”;从文学上看,中国文学中的情感体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英国文学的情感体验则清浅透澈、坦率直露,也常常阐发哲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关于文学艺术发展中的“进步说”和“倒退说”,提出文学艺术是一种存在的观点 ,并从文学自身特征、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论证这一观点 ,表明文学发展不宜用进步退步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金元浦先生的《文学解释学》致力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解释学新体系,它博采西方现象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理论精华,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解释学思想的丰富遗产,予以改造、融合、阐发、创新,由此建构的新的文学解释学理论框架,既承继了传统的精神特质,又显示出解鲜明的当代性,为当代文艺美学建设开辟了新生面。《文学解释学》的显著特点,是对本学科作了多维度的审视和思考。全书共分“方法论——对话论”“过程论——阅读论”“本体论——意义论”“范畴论——空白论”四大部分。它从文学解释学方法论基本准则的宏观考察入手,逐步深入到…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学作品从来是敢于亵渎、冒犯、反对神灵的。在西方文学的长河里,从古希腊文学一直到现代派作品,“渎神”意识源源不断,渊远流长。“说实话,我痛恨所有的神灵”就是普罗米修斯的一句笛言。这位古希腊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的主人公被马克思赞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他愤怒地宣称,“宙斯的主权不倒,我的苦难就没有止境”,这些亵渎神灵的豪言壮语,今天仍震撼着世界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文论史上,人们对文学价值的认识,曾经历了“雕虫”到“雕龙”的转变。 春秋时代的《诗》、《乐》,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成就,但先秦的一般认识以为,“《诗》以道志”,“《乐》以道和”,(《庄子·天下篇》)可见当时的文学还未从政治与教化中脱离出来,人们对文学自然还缺乏独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构成了当代中国精英文学创作与阐释的无边视域。从“启蒙现代性”的中心幻像到“审美现代性”的突围与“后现代性”的反抗 ,再到“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性反思 ,当代中国在“现代性”价值述求过程中的分裂与蜕变构成了当代精英文学在总体价值定位上流徙变迁的深层动因。对语言和人的尊重是精英文学的价值“底线  相似文献   

9.
当代西方文论经历了哲学思维方式转向、语当言符号论转向、精神分析转向、“西马”转向、人类学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后现代空间转向等重要过程之后,似乎出现了一种学术的偏颇:骨感的理论与鲜活的文学日益骨肉分离,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渐行渐远,文学文本细读与分析遭到忽略,以致美国比较文学学会《苏源熙报告》(2003)有此无奈的概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基本关系是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2014年4月11日-13日在曲靖师范学院召开的“当代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建设”研讨会上,学者们展开了广泛的讨论,认为西方文论为中国当代文论提供了重要资源,在中西文学理论交流、融汇过程中,中国文学理论不断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应更多关注中国文学现实,植根于中国多民族文学土壤,汲取更多的本土文学元素,努力追求并实现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为什么在所有的人类文化群体中存在?文学是怎样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的,这种功能是什么? 西方现代性的知识体系虽建构出文学的独立学科,形成贵族化的文学经典尺度和以书写本文为前提的文学史观,却割裂了文学发生的文化语境,遮蔽了审视问题的原生态文学视野。因此,当今的文艺学理论虽讲文学的认识作用和审美作用,却忽略了文学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作用:包括治病和救灾在内的文化整合与治疗功能——人通过法术性的语言实践获得精神的自我救援与自我确证。 文学人类学所提供的民族志材料,揭示出巫史同源和巫医不分的远古事实。其理论启示是:出自巫觋之口的祝咒招魂一类诗歌韵语,形态上属于文学,其功能却不是为了审美或欣赏,而是和萨满一巫医治疗的产物。 以人类学在20世纪的萨满教研究为契机,西方知识体系内部发生的东方转向和原始转向,给文史哲专业带来一场后现代文化寻根运动:从艾利亚德、藤野岩友、张光直到格里马迪尔,完成了从屈原、耶稣到苏格拉底的巫师还原过程。并在西方文学的起点——口传歌手荷马的家乡找出希腊关键词επωδοζ“唱咒诗治病”,给现代性的文学观带来巨变。从古印度《吠陀》的治病咒诗文本,到藏族《格萨尔》艺人的治疗术,再到台湾布农族的巫师文学治病案例、殷商甲骨卜辞的医疗观念、佛教六字真言的唱诵实践,文章列举出八种民族志材料,将“文学治疗”命题还原到现实生活的真实语境中,给出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呈现。 回到文学艺术所由滋生的文化田野之中,重新体察文学的精神医学原理,也就重新理解了文学的“人学”实质。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文学中的“渔夫”(或渔父 )形象产生于不同的土壤 ,它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原因、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大致而言 ,中国文学中的渔父具有隐士的特征 ,而西方文学中的渔夫形象堪称智者。他们身上 ,体现出中西方不同的哲学意蕴和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3.
陈静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46-48
“陌生化”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命题,从亚里士多德起一直到当代不断有批评家以此为基点阐述自己对于文学的看法。本文立足于当代文艺批评,论述什克洛夫斯基、布莱希特、布鲁姆等人对“陌生化”的创造性阐释,并从这种差异性阐释中显现他们的文学立场和倾向性。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哲学的特色在于方法论。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所谓“语言转向”,其实只是其“方向论转向”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是方法论转向的一部分。这种方法论转向决定了西方现代学理论的批评论转向。  相似文献   

15.
“兴”与“隐喻”作为中西方诗学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代表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诗学思维。从文学层面看,中国诗学中的“兴”所阐发的是一种“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西方诗学中的“隐喻”则通过“异质远距”的原则给人带来一种新奇陌生的审美效果。从心理层面而言,“兴”是触物起情,强调内心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触发;“隐喻”更重视理性的作用以及客观事物的具体对应。中国诗学中特有的“意境”“意象”等概念,多强调心与物之间的相互感应,追求一种“神与物游”的诗学境界,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哲学体现;而西方“绝对隐喻”的出现,使得“隐喻”不仅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更是用已知呈现未知,以有限指向无限,从内在走向外在的思维方式与哲学命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谈论中国现代人本文学发展趋势这一话题,说实话我个人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因为从“五四”至今,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渴望接受西方人文精神的价值理念,但是他们对于西方人文哲学的主观认识,几乎又一直是处在一种混乱无序的茫然状态。所以“认同”与“误读”的二元对立矛盾,直接导致了20世纪中国文学运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发生学意义。从文学的思维特征而言:古希腊神话的“诗性智慧”孕育了文学的自由象征本质,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本身;从文学发展角度而言:西方现代文学“置换变形”激活了深藏于现代人意识底层的神话意识,使神话经历“人化”的历程后又复归于“神化”,延伸出现代神话。  相似文献   

18.
试论王国维的跨学科性文学批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文学批评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现代性特征之一。他有意识地运用哲学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和史学方法综合考察和探究文学的审美性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阐述了文学与哲学的同源关系,提出了优美、宏壮和悲剧等文学批评概念,从心理学方面印证了文学艺术无功利的审美独立性。而《宋元戏曲史》一书则是王国维运用历史考证法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9.
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西方的文学艺术和语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拟从英语中源于希腊神话的词汇人手,追溯希腊神话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是:文学主体性理论的提出。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代表作是《论文学的主体性》,它明显受到西方20世纪西方哲学中人本观(受人本观影响的文学“本体论”)的影响。文学的主体性理论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吸取了西方人本观的精华。去除了本体论重形式的不合理成分,把文学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审美系统,这是中国“天人合一”重整体传统观念的体现,是对西方本体论的借鉴和发展。中国当代文论将走在世界文论的先进行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