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自从1975年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米尔斯坦(Milstein)和科勒(K?hler)首创能够大量生产具有高度特异性的纯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技术以来,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单克隆抗体已在医学的各个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并在微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肿瘤学以及其他临床  相似文献   

2.
单克隆抗体问世20年,还有希望吗?李大卫,何方淑编译自从米尔斯坦(CesarMilstein)和科勒(GeorgesKohler)在英格兰剑桥的分子生物实验室宣布发现单克隆抗体而震惊生物学界,至今已有20年了。把抗体灵敏的特异性和不灭的鼠骨髓瘤细胞不...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倘说同科学有点联系的话,那就是社会科学吧.至于自然科学,坦率点说,实际是一无所知的,但是读了《自然杂志》上关于预测麦克林托克、科勒、米尔斯坦几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几篇文章之后,觉得不能不写些文章,来讲一讲我的感想,兼向《自然杂志》的同事们致敬。麦克林托克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英国遗传学家,年轻时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得到博士学位后,一直在冷泉港的卡内基实验室工作,四十年代,她就提出了“转  相似文献   

4.
1983年10月14日,谈家桢教授致电本刊,他说:“去年你们发表了《麦克林托克应获诺贝尔奖》一文,现在《人民日报》报道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已授予了麦克林托克。这是一件喜事。你们杂志敢于刊登这样的文章,说明你们是有眼光的,有魄力的。  相似文献   

5.
米尔斯坦(C.Milstein)制出的单克隆抗体(单系抗体),给治疗癌症带来了希望。但这种抗体注入人体后,会因为是一种异物而被排斥的问题却未解决。最近剑桥大学的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和医学研究会临床肿瘤室的西科拉(K.Sikora)和他的同事们  相似文献   

6.
医学生理学尼尔斯·耶恩博士(72岁)出生于英国伦敦。瑞士巴塞尔免疫研究所顾同。其免疫理论为单克隆抗体打下了基础,成为目前的最高权威。乔治·克勒博士(38岁)出生于联邦德国。塞沙·米尔斯坦博士(57岁)出生于阿根廷。瑞士巴塞尔研究所成员。以上两氏于1975年使癌细胞与抗体产生细胞融合,进一步开发了制造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使之成为诊断与治疗的武器。  相似文献   

7.
1975年,科勒(Khler)和米尔斯坦(Milstein)证明,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用羊红细胞事先免疫过的小鼠脾细胞经过融合,可以从中获得分泌抗羊红细胞同源抗体的杂交体。这种杂交细胞可以在体外连续培养并产生大量的同源抗体。因为这个技术的基本环节在于淋巴细胞之间的融合,故称为“淋巴细胞杂交瘤技  相似文献   

8.
1984年12月10日,瑞典诺贝尔基金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发仪式,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亲自把生理学·医学奖奖金、奖章和证书授予拥有英国和阿根廷双重国籍的塞萨尔·米尔斯坦(César Milstein)博士、联邦德国乔治·科勒(Georges K(o|¨)hler)博士和拥有英国和丹麦双重国籍的尼尔斯·  相似文献   

9.
华罗庚教授是我国天才数学家;谈家帧教授是“中国的摩尔根”,著名的遗传学家。可称得上是两位科学泰斗,科学巨匠。由于他俩在科学上的杰出成就,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华罗庚比谈家桢年小一岁。华罗庚生于1910年,江苏金坛人.谈家桢生于1909年,浙江宁波人。去年,谈家桢应金坛市人民政府的邀请作客金坛,我有幸陪同谈老师回到故乡。谈教授谈起他与华罗庚教授的一段交往记忆犹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那是在腥风血雨的文革时代,华与谈都成了“反动学术权威”,失去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权利。尽管“四人…  相似文献   

10.
单克隆抗体——一项被广泛视为是近年来最重大的研究进展工作,成了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奖项目。这一发现的实际应用价值势必对医学界的几乎所以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获奖者之一的塞沙·米尔斯坦博士(Cesar Milstein)说:“这是基础研究中的意外收获。”这项发现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它大大提高了包括产科、儿科、老年性疾病在内的不少疾病诊断的精确性,该项技术对于不育症、神经系统紊乱以及糖尿病等的治疗都将大有助益。另一方面,这项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国际全息生物学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9~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最豪华的五星级饭店皇家克里斯坦尼亚饭店举行。全息生物学创立者、国际全息生物学会终身主席、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教授为大会主席。本届大会的主题是全息生物学在医学、生理学和针灸学的应用。22个国家的149名专家、教授、医生和研究人员出席了大会。欧洲一些最著名的医学专家到  相似文献   

12.
因成功研究单克隆抗体而分享 1 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阿根廷免疫学家西萨·米尔斯坦 (C啨sarMilstein) 3月 2 4日与世长辞。为缅怀这位科学家 ,《Nature》杂志特刊出专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3.
喝咖啡喝出诺贝尔奖?在剑桥有一种说法,说剑桥大学的下午茶喝出了6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剑桥大学,不同专业的教授和学生常常利用下午茶时间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任何人有什么计划或者问题,都可以和别人商量。文理学者聚集一处,各种思想在温热的咖啡味中摩擦出创意的火花。教授学者们常把学术课题带  相似文献   

14.
生物电子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新兴的交叉学科电子学自问世以来就逐步渗透、深入到各个学科,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支柱。50年代起,电子学广泛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使生物医学电子学这样一个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它使医学、生物学获得了定量研究的手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生物医学电子学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利用电子学理论和技术研制适合生物学和医学应用的电子仪器、仪表。随着信息科学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人们对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子学和生物学、医学之间的交叉和渗透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展开了对生物体本身信息系统和电磁现象的研究,开拓了两个崭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核化学家——迈克尔J·威尔奇(Michael J.Welch)迈克尔J.威尔奇是华盛顿大学爱德华·麦林克得(Edward Mallinckrodt)放射学研究所的放射化学教授,他在核化学和核化学技术的前沿研究领域中成果丰硕,他的多项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医学领域.在威尔奇的科学生涯中,他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应用核化学的技术去探讨生物学和医学中的问题.例如,利用粒子加速器产生的放射性原子去标记生物体和药物中的某些化合物分子,以便观察这些示踪分子的作用方式.他的这些研究的早期成果使得化学家们利用核分裂或红外辐射手段在粒子回旋加速器  相似文献   

16.
正虞福春(1914—2003)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创始人之一。他曾教过笔者三门课,即光学,原子核物理实验方法和β、γ射线能谱学。虞福春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实验核物理学家,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成就卓著,还为化学和生物及医学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可以说,他的研究成果曾影响到五次诺贝尔奖。他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育家,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1]  相似文献   

17.
斯坦利·科恩在50年代初曾经是丽塔·蒙塔尔奇尼在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方面的助手,但是他在研究NFF的过程中发现了NGF所解释不了的生长因子:他紧追不放,终于发现了表皮生长因子(EGF)。作为生化学家,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他在生化和细胞水平上系统地研究了EGF及其受体,并因之与蒙塔尔奇尼分享了1986年生理学或医学诺贝尔奖。尽管NGF与EGF还没有在应用方面显露其重要作用,但确实开辟了生物学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8.
焦瑞身 《科学通报》1985,30(5):399-399
七十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用杂交瘤制备单克隆抗体(McAb)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和农业各个领域。我国在农业研究领域内尚无建成杂交瘤细胞株的报道。农牧渔业部植物检疫实验所与中国预防医学中心病毒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新疆兽医研究所协作,用烟草花叶病毒(TMV)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 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10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  相似文献   

19.
肖明  杨建邺 《自然杂志》2006,28(4):243-247
德国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努斯莱因芙尔哈德因为“发现极为重要的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遗传机制”,与美国的两位生物学家维绍斯和刘易斯共享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本文叙述了1995年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努斯莱因芙尔哈德和埃里克·维绍斯,如何在不受人们重视的情况下,坚持用果蝇为主要观测物,发展发育生物学。在这过程中,作为女性的努斯莱因芙尔哈德,在德国相当严重歧视妇女科学家的情况下,如何克服几乎无法想象的困难,走向成功。本文还简略介绍了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奖与免疫学的百年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伯宁 《自然杂志》2012,34(3):167-171
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发现树突状细胞的斯坦曼和发现Toll样受体的博伊特勒、霍夫曼。自1901年贝林因发现抗毒素获得首届诺贝尔奖开始,一百多年来,免疫学研究领域所荣膺的诺贝尔奖已经累计17次。从免疫学发展史的角度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见证了学科发展的整个历程:免疫学起源于微生物学,经历了由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的转变,最终成为一门前沿科学。本文回顾了历届荣膺诺贝尔奖的免疫学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分析了其理论价值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