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述了3世纪时中国重要学者杜预(222—284)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工作。全文分为生平事迹和军事谋略、对农业经济的见解、对历法的研究、对地理学的研究、在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等5个小题进行论述。杜预具有非凡的思维能力,是当时科学家和思想家群体(如裴秀、刘徽、王叔和、杨泉、张华等)中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节气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士维 《科技潮》2003,(1):43-44
很早以来,我国古人就创造了计算时令变化的、十分独特的历法,如“九九”、“重阳”、“三伏”等等,既简便易记,又饶有趣味,并且具有很科学的天文、气候、气象、农业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至今仍代代相传。中国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人的一个十分伟大的发明。二十四节气在我国是一个很普及的历法知识,提起来应该是家喻户晓。但是真正能够说全这二十四节气,并且能够了解它的含义的人,却并不一定太多。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春夏秋冬,寒暑易季的气候,把每年365天进行等分,每个节气15天左右。告诉人们以岁时顺序,教民耕作,不误农时。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和含义如下: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相似文献   

3.
过年随想     
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开始了。长久以来,人们的生活自然形成了以年为周期的周而复始的劳作。在农耕时代,春天播种,夏天管理,秋天收获,冬天则是农闲,正好盘点一年来的收成,祭祖拜神,休整疲惫的身心,期盼新的开始,所以,一般历法都把一年的起始放在了冬天。如今,我们许多人一年忙到头,已经对四季更替失去敏感,但习惯上还是把年作为周期来调整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所以年还  相似文献   

4.
中历及二十四节气时刻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大阳位置决定,使中历具有很强的阳历性质。近年国内出版的各种民用历书给出的节气时刻不同,引起读者不解。我们对此作了分析,同时介绍了计算二十四节气的方法并给出了近似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5.
明末清初之际,太阳视差传入中国,并被积极引入官方历法。从《崇祯历书》到《历象考成后编》均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整理与修正,理论层面上已经与西方相差不远,但由于中国天文学以实用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仅将其作为历法计算的重要参数,未能产生类似于西方的影响。通过对比几部官方历法中太阳视差的相关记述,研究清代历算家对该项知识的3次主要修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清代历算家对太阳视差的认识程度以及科学诉求。  相似文献   

6.
推广了中国唐代的历算家边冈在其崇玄历中发明的一种逐次分段抛物内插法。通过计算新的插值点上的被插函数与插值函数之差,判断分段效果的好坏,以此确定分段是否仍需进行下去,若是,则此差值便可给出下一轮分段抛物插值函数。并对其收敛性与插值余项的精度估计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8.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五十年来该所取得了一大批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科学史界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开辟了一系列的研究领域、培养了许多学生,为科学史学在中国建制化与再建制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为庆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本刊特请研究所研究人员就近期主持的研究方向或项目逐一介绍,以期学术界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近期的学术动态有所了解,便于广泛地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二十八宿用于纪时,中国可能始于南宋中期,而日本在行用中国<宣明历>时期已用宿曜直日.日本现存的改行保井<贞享历>以前的历书,采用印度二十七宿配时以定历日吉凶善恶,<篮簋内传>对注记方法有详细说明;贞享改历以后,日本历书采用中国的二十八宿纪时系统.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天文历法如何起源和发展,从云南的基诺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传统历法看,首先是从建立"纪日"制度开始,这是由于它具有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早在以地缘为纽带的部落形成后,人们还处于依赖物候指导生产的"物候历"阶段,社会生活中的集体性行为就迫切需要有统一的时日,包括祭祀、战争,以及继后形成的节庆活动、集市等。  相似文献   

11.
为全面了解春秋战国时期丝绸纹样风格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以考古资料为依据,从纹样的总体文化内涵上,分析其人文背景、造型特征、组织形式及寓意.归纳出这一时期丝绸纹样的构成特点,为继承和创新现代丝绸纹样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乱世,出现了三种颇具代表性的人,即逆时之士、隐逸之士与顺时之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逆时之士不满于现实,不愿与世沉浮,他们固守着自己的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隐逸之士虽然对现实不满,但不同的是,他们能够超然物外,或游于精神世界,或躬耕于田园;顺时之士与此二者恰恰相反,他们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从而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期,王室宗族的女性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当时的晋国也不例外。在晋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人物主要有季隗、怀嬴、骊姬、姜氏等人,从文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使我们欣赏到一群历史贵族女性鲜明而典型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14.
"春秋决狱"是汉代一种特殊的断案形式,从汉武帝开始,以后盛行于两汉。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汉武帝时期经学意识形态的确立。此外,政治利益的驱动和古代法律对官贵的不适用性也是其出现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宝林 《长春大学学报》2005,15(3):40-42,47
春秋时期是伦理道德思想大力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时期。而此时的伦理道德思想增加了新的内容,在西周孝悌、惠爱、恭谨、节性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反映在《诗经》中,表现为“信、义、忠、孝、仁”等多方面的道德行为规范,通过《诗经》各类诗歌,从社会生活各个不同领域反映出来,显示出了它的社会作用。到孔子时进一步发展完善,进而形成理论,成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虽然《春秋》全文并无“羲”字,但“三传”通过阐释《春秋》之“羲”,正好衔接了“羲”在此前后的文化内涵,将本来仅是针对“天-王”关系的“羲”扩展到“天-王-诸侯-大臣”、“中国-蛮夷”的维度。孟子和其他战国思想家又进一步将其扩展到君子修养和普通个体的心性使用层面,“羲”成为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性范畴。这种衔接并非巧合,“羲”之所以成为阐释《春秋》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秋》的文本性质与功能具有“羲”的原始发生内涵与指代功能:“羲”将“羊”置于“我”之上,它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仲裁性,以及神灵监督王权的合法性。《春秋》包含了天与时政纲领的依赖关系,以及天与君王及大臣的责任关系。它既能表征出王权的神圣性,又能监督王权的合法性。“神”与“王”的神圣关系、史官记事对“王”的监督功能是“羲”和《春秋》内在相通的契舍点。历来阐释《春秋》者无不从“螽.”牢着眼,这不是偶然,而是间接地.旁证了《畚教》的巫虫性和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春秋卿大夫人数众多,社会地位重要,他们的睿智的哲学理念、良好的化素养和颇有时代特色的精神风貌,对春秋及中国古代的历史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国语》的预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言是《国语》“语”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其形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诬梦谣谶和贤达贵族的预见。诬梦谣谶有歌谣预言、祥瑞灾异预言、梦占预言、相术预言和卜筮预言;贤达贵族预见是《国语》预言的主体部分,它有时实际上是一种参政和议政形式,有时发挥着政治评价功能,有时它为宗族和家室的生存与重大抉择提供依据。《国语》的预言鲜明地体现了天道和人事相统一的宇宙观和对道德伦理的强调。  相似文献   

19.
据目前所见出土古文字材料,春秋时期新造汉字593个,汉字系统进一步趋向完善和稳定,表意构件系统已比较成熟。汉字构形方式系统进一步调整与优化,表意类构形方式的功能趋向更加衰弱,形声构形方式的优势地位继续加强。汉字字形演变存在省简、增繁、替换和讹变等多种形式,有少数字形经变异后成为定型而进入文字系统传承,不过大多数汉字形体结构相对稳定。汉字的发展演变既表现为时代性的演进,同时又开始形成地域性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以《左传》为语料分析了名词谓语结构的标记类型和发生类型,走出了当前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同时系统分析了名词谓语结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