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上海市某区人工湿地中,选取了4个不同尺度的人工湿地工程进行水质监测,研究人工湿地全年对污染物及病原菌的去除效果.在稳定运行状态下,季节变化对于TP、细菌总数和粪大肠杆菌群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但是对于CODCr和NH_3-N的影响作用比较大.4个人工湿地系统对于CODCr、NH_3-N、TP、细菌总数和粪大肠杆菌群均有较为稳定的去除效果,出水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人工湿地能够经济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磷。本文论述了人工湿地除磷的机理,对人工湿地中植物、微生物和基质去除污水中磷的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讨论了温度、溶解氧、水力停留时间和水力负荷等因素对人工湿地净化磷的影响。探讨了无基质人工湿地代替传统人工湿地去除水体中污染物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原理与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人工湿地基质、植物和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机理与研究现状,着重从植物对基质的影响、植物的气体输送及根际氧气释放、植物对污染物的摄取、植物对碳源的释放、植物蒸腾作用等角度,探讨了植物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作用;根据人工湿地数学模型的发展历程,依次介绍了衰减方程、一级k-C^*动力学模型、Monod动力学模型和箱式机理模型的构建方法,分析了各种人工湿地数学模型的特点和约束条件,指出机理模型是未来人工湿地数学模型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人工湿地系统溶解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溶解氧来源、变化规律及溶解氧在去除污染物中的作用这三方面,对人工湿地系统内的溶解氧进行了研究。简述了溶解氧在人工湿地中的传递释放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潜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厂尾水中有机物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凝胶过滤色谱(GFC)和三维荧光光谱(EEM)分析技术,研究了两种基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有机物的去除特征.结果表明:尾水经过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重均分子质量Mw均有明显降低;进水中表征出四类溶解性有机物,即色氨酸类芳香族蛋白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见类富里酸、紫外类富里酸物质,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处理后相对荧光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人工湿地对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难以分解、不易被生物利用的类腐殖质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陶粒基质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有机污染物向低碳小分子转化更为彻底,对污水处理厂尾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典型人工湿地去污模型的统一微分方程能够从形式上很好地概括目前从不同理论中得到的各种模型结构.通过调整统一微分方程的结构参数,可进一步获得现行去污模型之间的一系列过渡模型,从而能够系统比较不同类型湿地去除各种污染物的去污特点,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不同类型湿地系统中污染物去除模型的适用性、降解过程和复杂反应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浅析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工艺过程和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氮磷、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机理,分析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领域及人工湿地系统维护中存在的基本问题,预示了人工湿地技术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污水生态处理技术,在国内外均取得了较快速的发展.它具有运行费用低、去污效果好、易于维护、可缓冲水力和污染负荷的冲击等优点,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叙述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概念、分类、去除污染物的机理,对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并对人工湿地系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今后深化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农村污水的治理迫在眉睫,人工湿地对农村污水的治理具有投资少、仪器维护运行简单、美化环境等特点。同时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吸收和降解污染物主要是由生物群体完成的。以小型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前期驯化的高效脱氮菌株为菌种,构建了三种不同接种方式下各反应器对氮素的去除效率,对比确定微生物强化人工湿地的最优菌群的接种方式;评价了所构建实验室小型人工湿地系统的去污效果,进行了微生物强化实验室小型人工湿地处理模拟废水的工艺研究。同时驯化培养了高效脱氮菌株,以实际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保证出水中氨氮(NH4+-N)、总氮(TN)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要求。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驯化培养的微生物对强化人工湿地具有重要作用,在去除污水中的氮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较不加菌的氮去除效果,一次加菌与二次加菌实验组有显著性差异。二次加菌实验组中NH4+-N、TN去除率最高,分别增加到99. 6%、86. 6%。培养驯化的微生物对氮的分解去除作用比湿地系统中自然生长的常规微生物更快更高效,证明了微生物强化技术在所构建的实验室小型人工湿地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对农村污水治理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复合滤池-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城市高污染水,考察了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物的降解和硝化主要在滤池中完成,氮、磷则通过人工湿地进一步去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对磷的去除效果有少许影响,碳源不足限制了脱氮效果,组合工艺对污染物的处理效果稳定,出水中COD、TP、NH4+-N、T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6.39、0.38、1.44、16.38 mg/L,出水水质可达到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水环境中广泛存在的特征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人工湿地对DBP和DOP的去除规律及二者存在对湿地系统除污效果的影响,并通过芦苇生长特性分析探索了DBP和DOP影响人工湿地系统除污效果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DBP和DOP存在下,湿地系统对COD去除率可分别提高10%~15%和8%~18%;二者存在对氨氮去除具有抑制作用,去除率分别降低3%~9%和5%~10%;芦苇生长受PAEs的影响,可吸收DBP但几乎不吸收DOP.DBP促进芦苇生物量增加1.95倍,DOP抑制芦苇生物量减少1.48倍;芦苇床人工湿地对DOP去除率维持在88%左右,DBP去除率可高达92%.  相似文献   

12.
以预处理和人工湿地为主体工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进行处理,探讨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预处理以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作为主要的处理手段,对污水进行预治理。将对预处理后的出水进一步进行人工湿地处理,达到污水回用标准,并分别测定了预处理和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同时探讨了温度、子系统类型、填料高度对生态处理工艺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处理的出水生物需氧量及总氮值去除波动较大,而人工湿地对水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物需氧量(BOD5)、氨氮和总氮去除的水平较好。经预处理+人工湿地处理后,服务区污COD、BOD5、氨氮及总氮的去除率均大于95%,出水水质满足《城市污水再利用景观环境用水》(GB/T18921—2002)要求,达污水回用标准。而膜阻力测定结果显示,预处理中膜污染主要来源于泥饼层,膜固有阻力对膜污染几乎无影响。高温季节有利于总氮的去除,低温季节会影响化学需氧量的去除;添加大棚人工湿地子系统,由于强化生物膜的作用,生态处理工艺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得到了提高;填料高度为40cm时大部分氨氮通过微生物作用被去除。填料高度为20cm时大部分COD被去除。该结果为今后高速公路服务区污水处理及回用方法研究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波形潜流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波形潜流人工湿地(wavy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简称W-SFCW)在相同条件下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进行对比试验.W-SFCW床优化了传统潜流人工湿地的水流流态,使污水在W-SFCW床内进行波式流动,充分发挥了湿地系统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W-SFCW在污染物去除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潜流人工湿地.在相同试验条件下,W-SFCW对污水中COD,NH4^ 和TP的去除率分别比SFCW提高12.6%,22.0%和8.4%。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植物在物候期变化下的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人工湿地在冬春季节去污能力下降的问题,对人工湿地的布水方式进行了优化,探究了8种不同物候期水生植物在不同季节去除营养盐和COD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布水方案能促进8种植物的根系生长,有利于改善系统的去污能力。不同植物组成的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的去污能力不同,同时在人工湿地中种植夏秋组和冬春组湿地植物,或许是解决人工湿地在冬春季节污染物去除率偏低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组合式人工湿地系统,进行了去除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氨氮污染的试验,并对去除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级串联人工湿地氨氮的去除率达90%,而一级人工湿地氨氮去除率为82%,说明二级串联人工湿地较一级人工湿地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湿地植物千屈菜、菖蒲和芦苇对氨氮去除效果相似,差异较小。组合式人工湿地试验研究能为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氨氮去除提供参考,并为低浓度氨氮污染地下水作为景观用水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自行建造的人工湿地中试系统上,通过对化工尾水的实际处理试验,获得较好的处理效果,一些特征污染物经处理后,能达到规定排放标准,并分析了水力停留时间对人工湿地中COD,BOD,NH4^+—N,TP,Cu,挥发酚和AOCI等去除效果的影响及其规律,探明了各自的净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处理化工尾水方法可行;工艺参数建议水力停留时间以4d为宜,进水COD负荷小于42.8kg·(10^-4m^-2d^-1)。相关运行参数为人工湿地技术的一步发展及其工程设计与运行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垂直流人工湿地在处理回用城市生活小区污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深圳市万科东海岸垂直流人工温地工程在城市生活小区污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为例,分析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cr、BODs、NH3-N、PO4-P的去除效果,并阐述了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采用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对城市生活小区污水进行处理回用,不仅出水水质好,而且美化了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水力停留时间及水力负荷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构建6种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进行中试研究,分析其在不同水力条件下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水力条件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最高,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最低;湿地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48 h,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垂直上行人工湿地,去除率为93.02%,总磷、化学需氧量去除效果最好的是垂直下行人工湿地,去除率分别为91.71%、 81.67%,氨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去除率为72.73%;除化学需氧量外,各人工湿地处理效果都随水力负荷的增加而劣化;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负荷为5 cm/d,垂直流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最佳水力负荷为15 cm/d;挡板的增设可以延长湿地的水力停留时间,改善处理效果,增设挡板适合的水力负荷范围为15~25 cm/d。  相似文献   

19.
不同条件下人工湿地去除重金属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守波 《科技信息》2010,(26):35-35,37
本文研究了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不同进水pH以及不同进水浓度下,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对重金属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这三种因素对人工湿地去除重金属效率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不同重金属的去除效果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程度有所差异,为人工湿地去除重金属的优化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国内人工湿地处理污染河水的研究应用及发展进行了介绍和总结.湿地类型主要有表面流、水平潜流、垂直流和组合工艺,通过收集其所在地、占地面积、工艺流程、几何尺寸、填料、植物、进水浓度、水力负荷、水力停留时间及重铬酸盐指数(CODCr,简称COD)、高锰酸盐指数(CODMn)、5日生化需氧量(BOD5)、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硝态氮(NO3--N)、悬浮物(SS)等污染物去除率,构建了处理污染河水的各类型人工湿地资料库,并总结了各类型湿地在国内污染河水治理中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湿地类型应用特点.统计分析各种类型湿地对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用t-test和one-way ANOVA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垂直流及组合工艺人工湿地对污染河水中COD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表面流和水平潜流,各类型湿地对TN、NH4+-N、TP等氮磷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差异并不显著,但垂直流及复合垂直流对TN、TP去除的稳定性优于其他3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