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产力级数包括现实生产力级数和期望生产力级数,综合反映某县(局)的林地生产能力。本文以青海省二类数据为基础。参考青海省林木材积生长率,对青海省各县(局)的现实森林生产力级数做了详细的分析计算,该结果是青海省林业发展三级区划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全球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调节全球碳平衡和减缓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的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已经对全球各类森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将对森林产生毁灭性的影响。森林管理是一项缓解气候变化影响的关键因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森林经营管理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和减轻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本文系统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及树木分布、生理生态和物候、森林生产力、碳循环、生物多样性、森林水文、森林灾害等产生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并针对气候变化下的可能影响,从基因、物种、森林生态系统、流域和生物圈多个尺度阐述了适应性管理的对策,以提高各生命系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物圈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几种森林经营措施对林地长期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冬雪 《科技信息》2008,(11):195-195
林地生产力是影响林木生长、发育以及更新的重要方面。在森林管理中,如何维持林地的长期生产力是森林经营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各种营林措施会影响生态系统内的养分循环,使林地生产力发生变化;如果经营不当会使地力衰退、甚至出现生态的破坏。造林整地、森林施肥、抚育管理和森林收获等主要措施是森林养分循环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及其与传统森林经营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回顾了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过程;提出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是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产力,以持续地获得理想的状态和期望的产品及服务;阐明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的内涵和实质,指出森林生态系统管理是传统森林经营的继承和发展,由传统森林经营向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与传统森林经营在管理目标、核心理论、管理对象和管理尺度等方面的区别;讨论了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森林冠层密度与林分年龄、植被生长状况有关,在区域森林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测中,结合森林冠层密度以期提高估测精度。【方法】 以广东省韶关市为研究对象,选用2017年Landsat-8 OLI影像、2017年357块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分别采用随机森林、多元线性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K最近邻分类法等4种模型,结合森林冠层密度制图器(FCD)进行区域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特征变量的选取、参数建模、模型精度评价和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制图。【结果】 特征变量中,红光波段(B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叶面积指数(LAI)、缨帽变换土壤植被因子、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在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反演中有重要作用。将森林冠层密度因子加入反演模型后,4种遥感估测模型精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对4种遥感估测模型进行性能比较,随机森林模型精度最高,其次是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K-最近邻分类模型精度最低。研究区内森林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值为10.689 t/(hm2·a),高森林净初级生产力 [≥18 t/(hm2·a)]林分面积仅占研究区的19.61%,主要分布在海拔较高的西北部。【结论】 结合冠层密度进行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建模,可有效提高模型估测精度。  相似文献   

6.
浅谈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川  呼海涛 《科技信息》2012,(18):99-99
森林抚育间伐是森林培育的一项重要手段,也是森林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抚育间伐措施对于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作用以及实现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森林环境、林分生物量与生产力、生物多样性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四个方面的分析,阐述森林抚育间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RS、GIS技术和TM影像,采用中国天然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模型,估算楚雄州森林植被NPP数值及其时空分布变化,结果表明=1990年楚雄州森林植被NPP的值为9.12×/t DW/a,分布比较均匀;2000年楚雄州森林植被NPP的值为2.68×107tDW/a,分布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趋势;2000年整个楚雄州森林植被NPP值都小于1990年,单位面积的平均NPP最高值相差约25tDW/(hm2·a),总量相差为6.44×107tDW/a,表明楚雄州森林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在这10年里下降了。  相似文献   

8.
恢复森林中的多样性和生产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西北黄土高原六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从次生草地到不同恢复时间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结果显示:随着恢复,群落内灌木和乔木的多样性、生产力均逐步增加(P〈0.001),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正相关关系.随时问的推移,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对生产力的相关关系效应增强,而灌木植物的则下降.优势种的特征亦影响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的关系(P〈0.01).在以针叶树钟为优势种的群落内,多样性和生产力表现为正幂指数函数关系;而在以阔叶树种为优势种的群落内,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林业碳汇提升的主要原理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低大气CO2含量、缓解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和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林业碳汇作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独特的作用。林业碳汇不仅是森林碳汇,林产品碳汇也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林业碳汇潜力提升是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平衡和全产业链林产品碳汇的调控过程,主要包括无机碳的植物固定(光合过程、净生产力等)、土壤有机碳的周转与固定(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分解与黏土固定)、林产品碳的固持(林产品产量、木材转换效率、种类和使用寿命等)等3方面的调控原理。笔者从森林碳汇和林产品碳汇两个维度阐述了提升林业碳汇的主要原理、方法或途径。提升林业碳汇潜力的主要途径包括:①通过适地适树、适钙适树人工造林,以增加森林面积;②以完善森林经营措施来增加森林净生产力;③利用矿质黏土对有机碳的保护来增加森林土壤碳汇;④提升林产品产量和改进林产品用途以增加其寿命。在全球尺度上,增加森林面积或提高森林净生产力3.4%,或用可再生能源替换薪炭木材,再将薪炭木材用于制造锯材和人造板,都可以连续30 a每年增加1 Pg的碳汇量。减少全球森林火灾面积1/4或增加森林土壤有机碳含量0.23%,也可以增加碳汇1 Pg。此外,林业固碳还有巨大潜力可以挖掘。  相似文献   

10.
许光鹏 《科技信息》2010,(30):98-99
本文首先介绍了社会生产力的新形态信息生产力的特征和它在生产力系统中的功能,进一步分析了信息生产力对社会经济领域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发展信息生产力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量及化学能的测量,揭示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能量的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中以针阔混交林生物量最高,人工落叶松林的生产量最高,并得出红松(Pinus korai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的化学能模型,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马尾松林分生长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广东省1995年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马尾松生产力等级区划,进行马尾松林分生长过程研究,建立生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选择Richards equstion拟合最优,这种建模方法简单易行,精度可靠。  相似文献   

13.
江西部分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群落物种丰富度R,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D(Simpson指数)及群落均匀度J三个定量指标测定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的森林类型其物种多样性;同一森林类型,由于生境的不同,其物种多样性也不同;群落物种多样性与优势种重要值成负相关,优势种重要值越大,物种多样性越小,群落的组成、层次结构越简单,林分材积生产力越大。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新探索——基于逻辑斯蒂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新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方法应用生态学中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曲线以及生态平衡原理,并以秦岭山区的油松为例进行研究。结果秦岭山区的油松作为木材每年可创造的经济价值达6400元/hm^2,比国家提供的补偿标准75元/(hm^2·a)高出几十倍,森林作为生产资料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将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一部分。结论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可以同时发挥作用,森林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够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15.
通过动态监测油井分油层的产能可以掌握油井的生产状况,监测产能在油田生产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基于色谱指纹的产能预测越来越受到油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目前色谱指纹的选取还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进行选取,这导致特征选取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者对色谱指纹特征的选择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为了对色谱指纹特征选取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PCA)、线性相关以及随机森林中的重要性分析理论进行特征选取,最后提出了一种新的联合特征选取方法.对来自南海某油田的配比数据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试验效果,在原油产能预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岩溶槽谷区小流域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引入石漠化因子,以重庆市南川区木渡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岩溶槽谷区小流域土壤侵蚀量的估算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现实土壤侵蚀量40011.51 t/a,土壤保持量835963.94 t/a.计算研究区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现实土壤侵蚀模数时,石漠化程度越高,总面积现实土壤侵蚀模数和可流失面积现实土壤侵蚀模数的差异越大;在岩溶区,使用可流失面积现实土壤侵蚀模数更能真实的反映岩溶区土壤侵蚀的状况.研究区水田和林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大,旱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小,控制土壤侵蚀的有效措施是在裸岩山地和陡坡地植树造林,大于25°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地面积,减小陡坡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气候变化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的影响,应用生态系统过程模型PnET-Ⅱ,分别模拟现行气候和未来气候下阔叶红松林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变化.结果显示,近43年来阔叶红松林NPP无明显变化趋势.在两种未来气候模拟方案下,阔叶红松林NPP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加后减少,但不同的气候模拟方案下,变化幅度略有差异.该成果可为气候变化下阔叶红松林的合理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抽油机采油井的产量取决于油井产能和抽油泵排量两个方面。根据抽油机井采油供排协调原理,分析油层子系统向井底的供油能力和抽油机采油子系统排出能力之间的协调关系,建立了以保持恒定泵沉没压力为限定条件的供排协调冲次自动调节模型。采用油井工作状况实时监测数据,计算得到沉没压力。根据与设定沉没压力比较的差值大小调节电机供电频率,自动控制冲次,实现油井恒定泵沉没压力条件下的供排协调,从而使采油系统自动适应产能变化,使油井处于稳定生产状态。采用研究的技术能够实现稠油热采井、二氧化碳吞吐井等产能变化油井智能自动调参生产。该技术在油田现场进行了试验,对油井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