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12种中草药抑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了乌梅、金银花、蒲公英、紫草、牡丹皮等12种可用于食品的中草药,采用水提或醇提法制备中药提取液,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这4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为供试菌,采用牛津杯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艾叶、牡丹皮以及乌梅对4种供试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采用正交试验对上述3种中草药进行复配,分析得出最佳配比为乌梅∶艾叶∶牡丹皮=8∶1∶1,在最佳配比条件下,复配抑菌剂对4种受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7.81 mg/mL、3.91 mg/mL、15.62 mg/mL、7.81 mg/mL。扫描电镜的结果表明:中草药复配抑菌剂能够破坏大肠埃希氏菌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内容物外泄,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
取五倍子、乌梅等45种中草药,分别采用水提取法和醇提取法制备提取液,除菌后滴加至Φ6mm空白药敏滤纸片上,制成试验用药敏纸片。测试了提取物对拟态弧菌SM060818、梅氏弧菌SM060813、霍利斯弧菌SM060913等3种分离自锯缘青蟹体外抑菌的效果。结果表明:所试验的45种中药提取物中,有28种中药提取物对试验弧菌表现有抑菌作用;其中五倍子、乌梅、秦皮、艾叶中药提取物抑菌作用较好,对3种菌株均有较好抑菌效果;天冬、白头翁、赤芍、金银花、黄精、黄柏、青蒿等11种中草药提取物仅对2种菌株有较好抑制作用,千里光、穿心莲等17种中药提取物对弧菌无抑制作用;大部分中药抑菌活性成份均为水溶性提取物,青蒿存在明显的醇溶性抑菌物质。测定了五倍子等9种中药提取物对致病弧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五倍子、乌梅和天冬3种药物对拟态弧菌和梅氏弧菌的MIC分别为0.172mg/mL、0.461mg/mL、1.042mg/mL,对霍利斯弧菌的MIC分别为0.086mg/mL、0.922mg/mL和1.042mg/mL,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应用超微粉碎法将虎杖、石榴皮、马齿苋、苦楝皮、大黄、紫花地丁、黄芩、五倍子、金银花以及黄连10种中药进行加工处理至粒径为5~10μm后,作用于本实验室近年来从福建各地养殖场收集的患病鳗鲡中分离得到的18株常见致病菌,并利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其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上述10种中药单用对除B12以外的17株养殖鳗鲡主要致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平均抑菌浓度(MIC)范围为0.165~128 mg/mL,平均杀菌浓度(MBC)范围为0.210~128 mg/mL.药效较好的5种中药对供试17株菌的MIC值均在2 mg/mL以内,MBC值均在3 mg/mL以内.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受试菌菌悬液浓度对体外药敏实验结果的影响,该文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1)、庆大霉素、多西环素和恩诺沙星等4种药物对鸡大肠杆菌和鸡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不同菌悬液浓度(10^3CFU/mL、10^4CFU/mL、10^5CFU/mL、10^6CFU/mL、10^7CFU/mL)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表明:恩诺沙星对两类细菌的MIC值不受接种的菌悬液浓度影响;多西环素对大肠杆菌的MIC值受菌悬液浓度影响较小,但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随菌悬液浓度升高而升高;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1)和阿米卡星对两类菌株的MIC值均随菌悬液浓度增大而增大,增大的幅度因药物和受试菌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苦楝的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苦楝的有效成分;琼脂稀释法测得苦楝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0mg/mL,7.5mg/mL,7.5m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30mg/mL,15mg/mL,15mg/mL;用抑菌圈和抑菌百分率分别对不同浓度的苦楝对受试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苦楝是一种理想的抑菌剂。  相似文献   

6.
鱼腥草与TMP对仔猪黄痢病原菌的联合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鱼腥草与TMP联合用药进行仔猪黄痢病原菌的体外抑菌试验,探讨中西药结合的抗菌效果。结果表明,鱼腥草和TMP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5g/mL和1.25mg/mL;二者联合用药后,鱼腥草和TMP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下降至0.625g/mL和0.625mg/mL,抗菌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采用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首次对纳米In2O3,的抗菌性能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纳米In2O3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04ms/mL;对大肠杆菌的MBC为0.3mg/mL.时间动力学研究表明,纳米In2O3,与大肠杆菌作用30min后杀菌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8.
多种药用植物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L8(2)^7正交实验设计和含药培养基实验方法,测定了多种药用植物及不同复方对4种植物痛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不同植物提取液对四株植物病原菌的MIC各不相同,复方药物的最佳组方为:雷公藤5g、蛇床子10g、大黄5g、苦参10g、马齿苋10g、黄柏10g、黄芩10g.最佳复方药物对4种植物病原菌的MIC分别为:黄瓜黑斑病菌3.2%,青椒枯萎病菌5.0%,黄瓜枯萎病菌4.4%,禾谷类作物病菌3.0%.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单方及复方中草药对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源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noii)的体外抑菌作用,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乌梅(Prunus mume)、苏木(Caesalpinia sappan)和五倍子(Galla chinensis)等82种单方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的抑制作用,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抑菌作用较好的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并选择更敏感的中药进行复方作用评价. 结果显示:36种中草药对维氏气单胞菌有抑制作用,其中乌梅、苏木、五倍子、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和艾叶(Artemisia argyi)对维氏气单胞菌抑制作用较强,抑菌圈直径介于15~25 mm,MIC < 125 mg/mL,且MBC < 500 mg/mL. 复方中草药中,乌梅+丁香、乌梅+五倍子对维氏气单胞菌抑制作用较好,抑菌圈直径>19 mm,MIC为15.6 mg/mL,MBC介于31.25~62.5 mg/mL,但联合抑菌指数分析显示它们呈现无关作用. 该研究表明:单方中草药乌梅、苏木有利于体外抑制和消除花鲈源维氏气单胞菌,为水产中草药物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用煎煮法制备石榴皮等7种中药原液对分自乳源的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采用平板稀释培养法进行了抑菌效果的测定,结果表明:6种中药对产β-内酰胺酶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石榴皮、大黄抑菌效果最好,最小抑菌浓度为3.90mg/mL;其次是黄芩、黄连,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5.62mg/mL、31.25mg/mL;连翘、菌陈的抑菌作用较弱,最小抑菌浓度均为250.00mg/mL;杜仲对产β-内酶胺酶葡萄球菌没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由天然物质经加工制得的抗菌整理物质的抗菌机理.通过抑菌试验了解该抗菌整理物质的抑菌作用;通过动物急性毒性试验和动物皮肤的刺激试验,了解该抗菌整理物质的使用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织物抗菌整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抗菌剂及抗菌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综述了近年来抗菌剂在国内外的研究开发及抗菌材料的应用发展状况,探讨了抗菌剂在今后几年内的发展方向,指出国内抗菌剂在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银的抗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银的抗菌机理的4种理论:静电吸附杀菌、金属溶出杀菌、光催化杀菌和复合作用杀菌。分析银的抗菌机理与抗菌材料载体种类、细菌结构与成分及银的价态的关系。要得到既长效又广谱、既高效又安全的银系抗菌材料,有必要对银的抗菌机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介绍抗菌不锈钢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并讨论了抗菌不锈钢的抗菌机理。  相似文献   

15.
抗菌建筑陶瓷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陶瓷釉中引入自制新型无机抗菌材料,研究出了制备抗菌建筑陶瓷的配方和一次烧成工艺,并完成了工业性中间试验.其各种性能指标除达到建筑陶瓷的标准要求外还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6.
先用硝酸银溶液整理真丝织物,再用在位还原法在丝织物上生成银颗粒,赋予织物优良的抗菌性能.考察了不同消解介质对织物上银含量测定的影响,测定了整理后织物的白度、耐洗牢度及抗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用HNO3/H2O2/HCL介质消解真丝,可以得到稳定的测定结果;使用质量浓度为2~8 mg/L的整理液整理时,织物白度受到的影响小,抗菌能力优异,织物上银的耐洗牢度强.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抗菌纤维的性质及其加工方法,并对抗菌纤维中所用的抗菌剂进行了介绍,对抗菌纤维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迷迭香酸的抗菌机理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了了解迷迭香酸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理,采用平板生长抑制法,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抗菌活性及其抗菌机理。结果表明,迷迭香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抗菌活性,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大于对大肠杆菌的活性;迷迭香酸可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还原糖和蛋白质的渗漏而影响细胞代谢,通过抑制DNA聚合酶的活性而影响DNA复制,从而发挥了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实验选取石榴皮等9个不同部位为研究对象,以抑菌圈为衡量指标系统研究了各部位水、醇粗提物的抑菌活性,通过方差分析(P〈0.05),初步确立石榴皮、石榴叶、酸石榴籽为有效抑菌部位,且有效部位的醇、水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从生产的角度考虑以水作为溶剂提取石榴抑菌物质具有较高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新型抗菌玻璃材料的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硝酸银为主要抗菌添加剂,以硼硅酸盐系玻璃为载体,采用熔融法制备具有较低软化温度的新型抗菌玻璃材料,研究化学组成对玻璃软化温度和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玻璃形成的氧化物含量和它与修饰氧化物含量的比值是影响抗菌性能的重要因素,当调整化学组成时,玻璃的抗菌性能和化学稳定性之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