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俊 《科学通报》1990,35(14):1086-1086
一、样品与实验 为研究煤层烃类气体的组成,我们筛选了全国一些主要煤田约130多个含气煤样进行气体成分分析和研究。样品取自井下新鲜采掘工作面和钻孔中。由于多数学者认为在新鲜揭露的煤体内约有80—90%的煤层气体以吸附状态存在,因此这部分气体基本上能表征煤层气体的自然组成。将采集的含气煤样迅速装入特制的密封缶中(煤样200—500g)并立即送往实验室脱气。  相似文献   

2.
以IS-100等温吸附解吸仪和MTS815型电液伺服岩石实验系统为主要实验平台,选取了煤层气勘探开发热点地区——沁水盆地南部主力煤储层样品,开展了系统的注水煤样、平衡水煤样、干煤样等温吸附实验对比研究,探索并建立了模拟储层条件下的煤样注水和注水试样等温吸附实验方法,总结了实验规律,探讨了液态水影响煤吸附甲烷的作用机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注水煤样与平衡水煤样、干煤样比较,注水煤样的Langmuir体积明显高于平衡水煤样,也高于干燥煤样或与之相当;注水煤样的Langmuir压力最大,其次为平衡水煤样,干煤样的Langmuir压力最低,模拟储层条件下注水煤样的实验结果较平衡水煤样、干煤样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储层条件下煤层中的液态水对煤基质吸附气体存在显著影响,液态水可以使煤基质吸附气体的能力提升,吸附规律更符合Langmuir模型;润湿煤基质吸附力的增大是注水煤样吸附气体能力强的主要原因.实验结果推翻了前人有关液态水不影响煤吸附气体的传统认识,将导致煤层气等温吸附吸附实验方法的改进和煤层气资源评价可靠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使用痕量样品(如博物馆样品、古代样品、法医样品以及非损伤性样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中, 由于DNA 质量很低, 容易导致扩增错误的产生, 包括等位基因丢失和假等位基因. 本文建立了1 个区别对待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多项式分布数学模型, 使用2 个参数衡量样品的质量, 在此基础上计算多管分型法的分型结果正确率. 为了检验此模型, 本研究从26 只秦岭地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个体采集非损伤性毛发样品, 使用5 个四核苷酸重复的微卫星位点进行扩增. 根据此模型, 实验获得3 次阳性PCR结果时, 分型结果正确率能够到达99%. 对于样品质量很低、需要过多重复实验的样品, 本文还推荐了1 种替代的分步分型方法, 能够进一步减少重复次数. 本模型有助于优化实验条件, 得到可靠的分型结果.  相似文献   

4.
对泰米尔半岛东南部23个采点的样品进行了磁性测量, 这些样品以明显变形的火成岩为主. 通过岩石磁学技术和反射光显微镜分析, 发现细粒钛磁铁矿及磁铁矿是岩床的主要磁组构载体, 而颗粒较大一点的含钛低至中等的钛磁铁矿是玄武岩流的主要磁性矿物. 为了观察研究实验室加热对火成岩磁化率各向异性性质的影响, 对180个没有加热处理过的样品和128个在古地磁研究中被热退磁至600℃的样品进行了磁化率各向异性测量, 研究发现实验室加热对这些火成岩样品的各向异性变化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5.
煤是一种非均质多孔介质,孔隙结构复杂.本文利用同步辐射小角散射试验对6种不同煤阶煤样纳米尺度微孔结构(1~100 nm)进行测试,分析了煤样的Porod散射曲线、Guinier散射曲线、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分形特征等,探讨了煤化过程中煤中微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实验表明:6种煤样Porod散射曲线均呈现正偏离现象,Guinier曲线表明煤样孔隙呈多分散系分布特征;基于最大熵理论计算得出煤样孔径分布呈"双峰"形态,随变质程度增加,煤样平均孔径和最可几孔径均呈下降趋势;煤样比表面积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又缓慢增加.测试煤样的分维数在低角q阶段呈现表面分形,在高角q阶段表现为孔分形.表面分形维数随煤阶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而后又减小的变化趋势,孔分形维数随煤阶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态势,且当R_(o,max)为2.07%时达最小值.  相似文献   

6.
核磁共振成象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核磁共振技术。自从1973年Lauterbur发表第一篇核磁共振成象(NMRI)论文以来,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核磁共振成象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煤结构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同时在固体煤中质子间存在有强的自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使T_2值变小,并且导致谱线增宽,因此限制了成象的分辨率。目前有关煤的核磁共振成象的文献报道的很少。Dieckman等人通过使用多脉冲质子去偶技术和投影重建核磁共振成象方法,获得了几个干燥煤样的二维核磁共振图象,并区分了他们的基本微观结构。空间分辨率约为200μm。我们用吡啶饱和蒸气处理了抚顺西露天长焰煤和老虎台气煤等几种煤,通过质子密度成象,观察了进入煤样中的溶剂的分布情况,并获得了一些有关煤结构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万宁地区的辉长岩体及穿插其中的辉绿岩脉均为印支期近时基性侵入体.我们对辉长岩和辉绿岩脉进行了磁组构研究.万宁辉长岩体获得61个定向岩芯样品,边杜村辉长岩获得7个定向岩芯样品.横跨7条辉绿岩脉共系统钻取53个定向岩芯样品.岩石磁学分析表明,辉绿岩和辉长岩主要的磁性矿物分别是多畴贫钛磁铁矿和假单畴-多畴贫钛磁铁矿,它们为基性岩中的原生磁性矿物.辉长岩和辉绿岩均具有较低的磁各向异性度(Pj<1.2),它们保留着原生的流动磁组构特征.辉长岩的最大磁化率主轴(K1,磁线理方向)分布相对集中,平均方向为1.9°∠15.7°,绝大多数样品倾角小于30°,显示低倾角正北方向倾伏;7条辉绿岩脉各自的K1主轴集中,且一致性良好,分布在NNW-SSE方向,倾角大致在30°左右.K1分布表明:万宁辉长岩体的侵位方式为以低仰角由北向南侧向侵位,而辉绿岩脉则以中至低仰角从NNW向SSE侧向侵位.它们可能是位于更北部的同源岩浆脉动式侵位的结果,这意味着在万宁北部的印支期花岗岩之下可能隐伏有该期的基性岩体.  相似文献   

8.
煤岩显微组分的成烃实验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选取了一批有代表性的煤和煤岩显微组分样品进行煤成油、成气的模拟实验、Rock-Eval热解、色谱、色总-质谱等分析测定,提供了不同热演化阶段各类煤样的气态烃、轻烃、氯仿沥青A、液态烃和总烃产率数据和曲线。综合研讨了煤的成油和成气规律及煤岩组成、热演化程度等对油气产率和产物组成的影响,并通过新疆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等煤成油气田样品的分析测定与各类煤岩样品生油生气模拟实验结果的对比研究,提出了烟煤阶段  相似文献   

9.
马志茹 《科学通报》1997,42(11):1159-1162
<正>核磁共振成象是近2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核磁共振技术。自从1973年Lauterbur发表第一篇核磁共振成象(NMRI)论文以来,这一技术发展很快,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几年,核磁共振成象技术也开始应用于煤结构的研究中。然而,由于煤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同时在固体煤中质子间存在有强的自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使T2值变小,并且导致谱线增宽,因此限制了成象的分辨率。目前有关煤的核磁共振成象的文献报道的很少。Dieckman等人通过使用多脉冲质子去偶技术和投影重建核磁共振成象方法,获得了几个干燥煤样的二维核磁共振图象,并区分了他们的基本微观结构。空间分辨率约为200μm。我们用吡啶饱和蒸气处理了抚顺西露天长焰煤和老虎台气煤等几种煤,通过质子密度成象,观察了进入煤样中的溶剂的分布情况,并获得了一些有关煤结构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关平 《科学通报》1992,37(4):356-356
对砂岩组构的测量和研究,可为古水流、盆地分析及古环境再造提供许多信息和依据。多年来,沉积岩工作者在这一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工作,提出了许多组构测量的理论和方法,但迄今为止,这些方法仍然未能令人满意。常用的是在定向薄片上测量砂粒的视产状,但这种方法不能确定其空间方位。另一些方法采用矿物的c轴、岩石的介电性、声波、吸水法来代替或推断砂岩组构。这些方法虽然有时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效果,但均为间接推测,其效果并不  相似文献   

11.
Langmuir-Blodgett方法分子组装红外热释电探测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钧 《科学通报》1992,37(12):1144-1144
一、引言 自Langmuir-Blodgett(LB)技术问世以来,在分子水平上组装功能有机超薄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一些研究成果显示,LB膜在光电传感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应用前景。LB膜经极性分子组装后,其超薄性导致膜的热质很低,介电损耗小,可能是一种快响应的红外热释电材料。Roberts等人已经报道了几种LB膜的热释电性能。本工作利用了双亲性长链偶氮苯衍生物作为制膜分子,对其经LB方法进行了极性分子组装后的热释电性能和频率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事件研究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近年来,裂变径迹分析被广泛用于解决古地温演化历史重塑的难题,同时,热释光也被用于构造热演化研究. 本文采用裂变径迹结合热释光的综合实验方法,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构造热事件与油气生成.1 裂变径迹分析表1是29个有关样品的铀含量、自发裂变径迹的数量N_s与面密度ρ_s,诱发裂变径迹数量N_i与面密度ρ_i;,表观年龄AFTA数据表.  相似文献   

13.
球粒陨石熔融实验及其宇宙化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渭 《科学通报》1988,33(19):1490-1490
研究表明,未经历过熔融分异的球粒陨石保存了原始行星的成分和结构特征,因此可看作形成类地行星的初始物。为探讨类地行星层圈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我们采用球粒陨石样品作为原始物料,进行了高压下的熔融实验。  相似文献   

14.
Neoschwagerina副隔壁的超微构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湘宁 《科学通报》1993,38(1):58-58
副隔壁(septula)是二叠纪高等类Neoschwagerinidae分子所特有的一种壳壁构造,它将类动物的房室分割成许多小房室,从而起着加固类壳体的作用。副隔壁的构造、形态及发育程度是识别类有关属、种的重要标志,在Neoschwagerinidae的分类及演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根据对Neoschwagerina sp.若干标本进行扫描电镜研究的结果,简要介绍Neoschwagerina副隔壁的超微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球构造板块学说,地壳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为彼此相对运动的板块,板块当中有的块大.有的块小.大的板块有六个,它们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板块。全球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大板块的边界上,一部分发生在板块内部的活动断裂上。经科学家研究,全球主要地震活动带有三个:  相似文献   

16.
何良彪 《科学通报》1983,28(9):554-554
本文的目的是想为本区提供部分粘土矿物方面的资料,笔者对本区的十余个表层沉积样品进行了一些粘土矿物的分析,包括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分析样品的位置请参看图2。一、实验与结果用沉降法从沉积样品中提取<2μ的粘土组分,并涂抹在载玻璃片上,制成定向片。粘土矿物用Y-2衍射仪鉴定,工作条件为:铁靶,30kV和15mA。  相似文献   

17.
姚斌 《科学通报》1997,42(19):2067-2069
压力对亚稳材料热稳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一直是高压和亚稳材料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人们主要研究了压力对非晶亚稳材料热稳性的影响,但对晶体亚稳材料热稳性方面的研究报道却很少.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对非晶热稳性的影响与材料的性质和转变模式密切相关,影响程度由压力对扩散速率的抑制和对形核的促进作用所决定,它使非晶亚稳材料的热稳性或是增强,或是减弱.然而,在研究高压下(Fe_(0.99),Mo_(0.01))_(78)Si_9B_(13)(FMSB)合金的晶化,制备纳米软磁材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压力对亚稳Fe_3B晶体热稳性的影响与非晶有所不同,与它所受的压力有关,表现为先随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后随压力的增加而减小.本文从热力学的角度对这一实验现象的规律和机制进行了研究. 在氩气保护气氛下,利用急冷甩带的方法制备出 30 μm厚的非晶 FMSB条带,并剪成直径为 5 mm的样品放在氮化硼(BN)坩埚中,坩埚镶嵌在石墨加热管中.利用 Bridgmann压机对样品加压,利用电流通过石墨管产生的焦耳热对样品进行热处理.压力通过测量油压与Bi,Ba相变压力的关系标定,温度的测量和控制由镍铬-镍铝热电偶和可编程序温控仪完成.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固体有机质的拉曼峰的形态和位移充分揭示了芳香碳环结构中原子和分子的振动信息与样品热演化程度的关系.根据煤热演化系列中拉曼光谱中D峰和G峰的间距(G-D)和峰高比(Dh/Gh)参数与标准煤样镜质组反射率(vRo%)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别建立了与镜质组反射率等效的两个拉曼参数计算反射率(RmcRo%)的数学公式:其中以拉曼位移的峰间距参数计算样品热演化程度的方程为RmcRo%=0.0537d(G-D)-11.21,主要适用于成熟至高成熟阶段的碳化固体有机质样品;以拉曼峰高比参数计算样品热演化的方程为RmcRo%=1.1659h(Dh/Gh)+2.7588,主要适用于过成熟至粒状石墨化以前的碳化固体有机质样品.初步应用结果表明固体有机质的拉曼光谱分析参数计算的反射率"RmcRo%",可以作为表征样品热演化程度的分子级指标,在地质学中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样品及氧库 (一种固体氧缓冲剂 )间置入固体氧离子导体 (YSZ)以及于样品及氧库间外加一直流电压 ,负极区的氧在该电压作用下经由YSZ被迫进入正极区 .以此样品中氧逸度可独立于温度、压力得到就位控制 .以Cu O体系为样品的试验表明 ,该方法非常成功 .无疑 ,该技术对有变价元素参与的高温高压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  相似文献   

20.
張文佑 《科学通报》1960,5(10):291-291
一构造体的辯証发展大地构造发展是借着地壳內各构造体的“建造”形成和“改造”形变两个主要对立面相互斗爭、統一和轉化的过程而表現出来的;并且建造和改造这两个对立的作用是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制約着的。从地壳上两种最大构造体——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看来,大洋型地壳和大陆型地壳在性貭和成分上是有不同的:前者的特征是上层的厚度小,表面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