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实验过程中煤(岩)试件在峰值强度所表现出了强红外热信息,提出要考虑试件破裂面间及试件破碎颗粒间的磨擦生热的对试件红外热辐射的影响,就两块体间没动磨擦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磨擦面对两块体分别起到固定热源和运动热源的作用,由于热源形式不同,磨擦面对两块体温度场的影响是不同的,根据热源形式的不同,分别给出了两块体上任一点由于磨擦生热而引起温度变化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2.
通过反演法将高斯面热源与柱型体热源耦合构建成组合热源,再运用软件ABAQUS对焊剂片约束电弧焊高强钢T形接头在此组合热源作用下形成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模拟过程中着重考虑了夹具与工件之间的接触传热.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模拟与实验所得焊缝形貌、以及各测试点焊接热循环曲线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有限元分析中使用该组合热源模型预测焊剂片约束电弧焊温度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T形接头温度场分布研究发现,模拟的T形接头的面板和芯板在厚度方向温度分布均匀.对热循环曲线的分析中发现,夹具在工件冷却阶段的作用明显,为此对焊接热影响区范围进行数值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温热表面油液蒸发和着火过程的时变特征,考虑这一过程中的对流传质传热,建立了热源作用下油液蒸发与着火理论模型,并通过"热图法"和"奇点分析"求解出控制体着火所需的热源最低温度。以正庚烷为研究对象,对高温热表面油液蒸发与着火过程进行了实验。理论分析与实验表明:油液着火所需的热源最低温度随时间变化较大,尤其在蒸发开始的前10min内,点火温度存在极值,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油液热着火时变模型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对机舱防火、灭火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施工中不同因素对沥青路面加热效果的影响,设计了一套室内加热实验方法,通过记录试验板不同深度处温度变化,得出沥青路面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曲线,分析油石比、加热源温度、加热源高度及风速等因素对沥青路面加热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石比和加热源温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加热板对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效果;加热源高度和风速的提高会降低加热板对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效果;并通过研究试验板的散热规律得出施工过程中沥青混合料摊铺到碾压完成所需时间应尽量缩短。  相似文献   

5.
食品冷冻干燥过程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胡萝卜和土豆的冷冻干燥实验研究,探讨了加热方式、热源温度、系统真空度等过程参数对冷冻干燥过程的影响。在合理简化的基础上,导出了所需参数较少的数学模型,且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双丝埋弧焊焊接过程和热源加热特点,建立了双丝焊接的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采用移动双椭球热源模型为双丝焊的焊接热过程的热源模型,阐述了一种新型双丝焊热场算法的设计思路和过程.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二次开发工具即APDL语言改进和编写了移动双椭球热源的计算和加载程序.使用高效的数组存储、矢量操作命令进行热流值的分开计算和加载,提高了焊接模拟计算的效率,减小了数值模拟的计算量,实现了16 mm厚的钢板的双丝埋弧焊焊接过程的计算机仿真.通过实验验证了此算法的正确性和高效性,对实现大型焊接件焊接过程的数值计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焊接过程温度场的准确计算,对焊接残余应力及变形分析起着决定性作用。焊接热源中的形状参数直接决定焊接温度场的分布,而热源形状参数的确定一般需要根据实际焊缝形状使用试算法反复调整,效率和精度对研究人员的经验依赖性强。该文提出了一种热源形状参数优化模型,可用于各类热源形状参数的估计。使用多软件协同计算的方法,实现对优化模型的求解。通过对试验案例进行有限元模拟,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该文提出的热源形状参数优化方法,可减少重复建模的工作量,并得到最优的热源参数,降低了焊接温度场模拟的效率与精度对研究人员经验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杉木微波干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杉木微波干燥实验,探索干燥工艺.测定并分析了微波腔内的场强分布情况,为实验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并测定了不同尺寸、不同初始含水率杉木干燥过程的温度、干燥速率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从实验上证实了"体热源"一旦转变成"正热源",干燥速率显著提高,含水率梯度和温度梯度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9.
在红外测温实验的基础上,采用由表面高斯热源和内部双椭球热源组成的复合热源,对5A06铝合金筒形结构间断焊角焊缝的温度场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模拟中综合考虑了对流、辐射等边界条件对焊接热过程的影响,对复合热源的各项参数进行了计算和校正、根据双椭球热源参数的定义,设计了相应的正交试验,采用解析法对热源参数进行计算并做了多指标回归分析.与红外测温结果相比,模拟的熔池形状较为准确,焊接热循环过程中温度误差约为7%.结果表明,表面高斯热源和内部双椭球热源组合的复合热源模型对计算铝合金MIG(熔化极氩弧焊)焊温度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多热源合成SiC冶炼炉炉体尺寸大,一次性生产原材料消耗大,用实验手段难以预测给定条件下的热源数目等参数。通过对冶炼炉温度场的数学分析及数值模拟,以合成SiC温区断面面积比率最大为原则,提出了多热源合成SiC热源数目的判定模型,给出了实例,并通过工业实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热源数目的预测,可以为SiC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钻机除尘对于延长钻机使用寿命、保证作业人员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目前,矿山钻机使用的除法系统存在一定的弊端,本文提出的新型除尘系统吸收了现存除尘系统的优势,为露天钻机除尘提供了新途径.本文还对新型除尘系统中文氏管的结构参数、文氏管的喉管流速和文氏管的用水量及压力损失等参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用低频强声振荡法清除锅炉结焦积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决锅炉的结焦,积灰问题。在瑞典次声波清除锅炉烟道内积灰技术的基础上,开展了用低频强声振荡方法清除锅炉结焦,积灰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清除锅炉烟道内的积灰,还可以有效的清除锅炉炉膛内的结焦。实验装置简单可靠,频率可调。给出了用低频强声振荡方法清除锅炉结焦、积灰的方法和实验参数。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以制皂废水经脱硫除尘塔后的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气浮和混凝沉降的中试对比,提出混凝沉应用于出塔水的处理的工艺条件及组合混凝剂的最佳投加量。实验表明,混凝沉降能有效降低制皂废水的COD浓度,处理水可回用于脱硫除尘;同时,混凝沉降后出水可生化性较好,通过生化处理,可实现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4.
基于Fick扩散第二定律及扩散热力学,推导得到扩散和外载荷因素耦合作用下的扩散方程,并以薄板为对象,差分求解得到尘化腐蚀过程中不同σ珟ho值时基于2种扩散模型内部瞬时碳浓度分布图,通过Cr5Mo钢的尘化腐蚀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的一致性表明:推导得到的M-Fick2模型可描述载荷作用下金属尘化腐蚀扩散过程;弯曲载荷作用下,M-Fick2中修正项系数σ珟ho值越大,对扩散的影响也就越大;在弯曲载荷作用下,对扩散除了具有加速的作用外,还包括抑制的作用,当σ珟ho≤0.01时对扩散的加速作用和抑制作用都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毛新静 《太原科技》2012,(10):91-93
简要介绍了某煤矸石发电厂1号炉、2号炉气力正压密相气力输灰系统及其操作,论述了布袋除尘器飞灰输送逻辑描述、除灰步序,详细分析了DCS控制系统在电厂除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为满足通风除尘实验的需要,根据振动学原理研制出一种新型的振动发尘器。该发尘器具有发尘量均匀、粉尘不易堵塞、除尘系统入口含尘浓度均匀以及对除尘系统内部流场影响极小等特点。建立了该发尘器的振动学模型,获得了振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设计该发尘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化工过程预报为研究目标,提出了最优模糊聚类神经网络系统模型(FCNNS).该模型有下列突出优点:数据首先利用模糊聚类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提取优化,然后将优化数据送入模糊系统进行学习产生模糊规则;优化规则数和优化隶属函数的参数,最终达到模糊聚类神经网络系统模型的最优化.该模型不但可以缩短规则生成的时间,有效的防止了规则数爆炸,而且在化工过程预报的应用中获得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水泥砂浆地面常见的开裂、起砂、空鼓等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及防止措施.  相似文献   

19.
工业特殊原材料自动下料控制系统,以PLC为控制核心,辅以必要的外围电路,完成了原材料自动称量配合,并对配好的原材料进行干燥除湿除尘的特殊处理,最后将特殊处理过的原材料进行抽真空搅拌均匀。系统已在双向拉伸尼龙生产线上试运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人工成本,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笼养勺鸡繁殖季节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笼养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 )繁殖季节的日时间分配为 :静息 4 7.0 % ;游走 30 .4 % ;觅食 11.1% ;理羽 8.6 % ;繁殖 1.3% ;其他 1.6 % .直接或间接满足自身需求的行为占 98.5 % .白天静息活动在早、晚所占比例较少 ,12∶ 0 0~ 16∶ 0 0比例较大 .游走、觅食、理羽等行为所占时间比例在中午较小 ,而在早晚较大 .繁殖活动主要在 12∶ 0 0~ 18∶ 0 0进行 .雌雄鸟在主要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上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仅在饮水、沙浴、攻击等行为活动时间雌鸟显著多于雄鸟 .不同繁殖时期的时间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早期用于繁殖的时间明显多于晚期 ,而在晚期用于理羽的时间显著多于早期 ,其余行为的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