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流传于胶州湾一带农村的胶州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是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外联系.从安锅组班到人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特色来分析,可以看到它是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2.
海城喇叭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的民间小戏,2005年被列为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喇叭戏直接起源于辽南地秧歌。清初至民国,作为高跷秧歌演出的一部分,喇叭戏在各大庙会中红极一时,1945年后随着海城牛庄港口地位的丧失而开始衰落。作为一种成熟的地方小戏,海城喇叭戏负载了众多历史文化因子,如善加保护和利用,在当代社会的民众娱乐生活中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定州秧歌戏,又称"稻秧歌"、"苏秧歌"、"大锣腔"、"干板秧歌戏"等,是发祥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并流传于河北省及周边县市的乡土戏曲形式。它那独特的唱腔风格、诙谐的唱词、风趣的化妆无不渗透着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及民间文化,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固定传播方式。文章从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本体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4,(1):52-55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是山东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艺术品牌,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表现艺术。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宫秀丽 《科技信息》2010,(9):219-219,176
黑龙江省富锦市借助本土秧歌文化,倾力打造“中国北方秧歌城”,搭文化台、健全民身、唱经济戏、扬和谐魂,助推“佳木斯东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名城建设,为引导全社会进一步认同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和弘扬传统,加深乡土感情,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地方小戏是呈现人民群众喜乐哀愁的艺术,因为根脉深、接地气、乡音浓郁而成为寄托乡愁的最好载体.临朐周姑戏作为山东地方小戏的代表,在历史洗练、社会变迁、文化荡涤中仍能崖间吐翠,孕育新枝,也是中华民族历经忧患,生生不息的写照.地方小戏要想在文化日益多元、媒体传播多样、受众品味多变的环境下实现自身发展,必须立足自身的核心艺术特...  相似文献   

7.
陕北秧歌是诞生在黄土高原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一朵艳丽的民间艺术之花,他与其他陕北民间艺术形成一样,以其粗犷豪放、质朴优美的艺术风格,散发着泥土般的醉人芬芳,而陕北秧歌更有其自身独树一帜的美。本文从视觉美和听觉美两方面入手,对陕北秧歌的审美文化特征进行研究,视觉美包括:服饰美、道具美、动作美、妆容美、队形美。听觉美包括:音乐美和唱词美。视觉与听觉的结合更是给人一种和谐、舒适、享受的美感。  相似文献   

8.
乐舞文化是文化体系的重要一部分,我国民族众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乐舞文化.乐舞文化的形成与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乐舞文化是人们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深受人们的欢迎.新疆地区民族众多,地域环境集沙漠、戈壁和绿洲于一身,在特殊的环境和漫长的历史中,新疆地区形成了独特的乐舞文化.  相似文献   

9.
祁太秧歌是山西晋中一带民众喜闻乐见的地方小戏,其中许多关于描述婚姻家庭冲突的剧目,结合乡土社会民众生活史,可以发现其内容蕴含着底层社会女性对于男权的勇敢反抗以及对幸福婚姻的追求,传达着女性尊严的话语权及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人本主义关照.  相似文献   

10.
郑丽芳  王生耀 《科技信息》2010,(32):263-263
本文立足于屯垦史的背景角度上,厘清汉族乐舞文化流入新疆的历史脉络,发掘汉族乐舞和当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扎根于宫廷的音乐形式是宫廷人独特的情感表达模式之一,中国传统乐舞文化气势恢宏昂扬,内容博大精深,而诗歌和乐舞尤为古代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高峰。双峰合壁的乐舞诗拓展了此类诗歌的创作视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景观。从亡国音与歌舞技两方面结合古诗词曲中的乐舞文化点滴来探讨其翻译方法及技巧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没有皇帝没有官,农民越看越心欢"。三角戏是流传在闽赣边境光泽的地方小戏,是清初从江西采茶戏、赣剧、皖南的黄梅戏演化而来,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推陈出新,数百年的传陈发展,已演绎成为一种闽北地域特色的乡土戏曲,因为角色少,演出场地小,内容贴近生活,很受农民欢迎。但由于历史原因,今天三角戏面临着演出市场萎缩和演出人才青黄不接,传承断线等问题。如何保护,让这传统地方小戏焕发新生,从而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大量舞蹈岩画表明,萨满乐舞是产生于氏族部落社会母系制时代的一种古老宗教艺术,至史官文化中期,该乐舞的结构、形式及表演程序等已得到规范,并固定下来。萨满乐舞对蒙古族民间古乐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现代蒙古族民间的安代、铃鼓、盅碗等乐舞,其旋法律动、调式调性、动作形态和舞蹈姿态等风格,仍带有明显的萨满乐舞韵味。  相似文献   

14.
桂东南乐舞文化包含形式多样的山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艺术形式,是当地民间信仰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桂东南民间信仰是乐舞文化的精神核心,又为乐舞文化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并成为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乐舞活动中的民间信仰不仅具有乡村社会的教化作用和民众精神支撑作用,而且具有族群社会的凝聚和维系作用,同时具有传统伦理与道德的传承、教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婷婷  杜学工  周凯 《科技资讯》2009,(11):218-218
本文通过对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措施,认为只有加强学生和学校领导对秧歌运动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推动陕北秧歌在高校快速有效的开展,促进高校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史晓翠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33):203-204
服饰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文化的象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的翻译。更是对文化的翻译。文章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手,对其内在的文化底蕴进行探究,并以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为蓝本,从服饰颜色词翻译方面小议一下翻译的技巧,从服饰的用料及配饰方面谈谈文化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陕北秧歌学校教育——陕北地区初中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彦东 《科技资讯》2014,12(18):163-163
陕北秧歌是四大秧歌之一,也可以说是该地区人民的优秀文化之一,曾在2006年就被列入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种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基于秧歌这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教育局在2007年将其纳入课堂进行教学,该教学存在大量问题,严重影响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对此,本文将针对陕北秧歌学校教育中的初中教学进行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爨乡有着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风采独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直到现在,爨乡乐舞还在民间不断得到传承,主要体现在年节的乐舞、婚姻丧葬祭祀乐舞、爨乡古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服饰辅佐了宗教,宗教又使服饰得到了升华。服饰作为文化的象征,不仅在宗教仪式上不可或缺,在宗教感情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角度,浅要分析了其对服饰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阐述中西方文化在服饰上“人情化”与“人形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尤其是西晋以后,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徒,在漫长的迁徒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