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英国现代作家D.H.劳伦斯提出的"拉那尼姆"王国和"星际平衡"观是其为现代工业社会时代所构想的一个社会生态理想模式,其实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与人以及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的追求,同时也是当今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阐述英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福尔斯通过代表作《魔法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道德生态的独特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生态失范的后现代社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生态的失衡,给自然环境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种种危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渊源。福尔斯希望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前途和命运具有深远、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位才华横溢,却又饱受非议的作家,英国作家D.H.劳伦斯为世界文坛留下了诸多不朽之作。从他生活的历史时代———19世纪末到20世纪早期,即英国工业文明高度发展的一个时期,机器文明在彻底改变人类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自然天性施加了诸多压力并带来了很多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劳伦斯在其作品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强烈热爱及其深刻的生态自然哲思。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乃至世界文坛颇具争议的作家之一。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以独特的创作视角,歌颂纯粹的自然美,批判现代工业文明对环境和人类文明的"污浊"。从三个方面解读劳伦斯的人文生态观:人与自然应该保持和谐共处、息息相关的平衡关系。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以期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完美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凸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观、人与自然的平等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人文关怀观;其时代价值升华了"生态人"理论的人学价值,深化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在小说《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揭示了工业化社会人类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性的异化、生命的枯竭;同时也提出了拯救生态危机的策略——要融入自然,与自然一体,恢复人类性的生机与活力。劳伦斯对于生态危机的书写,对于生态危机的拯救策略,涉及到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危机与拯救这一严肃的问题,体现了劳伦斯对和谐生态理想的追求及对现代西方人的生存与前途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D.H.Lawrence,1885-1930)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最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家之一。在他创作的作品中,就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生态主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哲学思想。本文主要从社会、家庭、个人经历、文化四个方面来探讨劳伦斯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渊源,从而揭示劳伦斯的创作动机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8.
生态城市的兴起,要求树立相应的生态城市文明观,包括尊重自然,关怀自然的生态伦理观;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生态审美观;自然,节俭,平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9.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对现代化发展认识上的重要转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文明观指导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坚持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使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得以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0.
工业文明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带给人类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退化、自然资源枯竭等残酷的负面结果。生态文明思想与实践,成为人们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缔结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成果之一。西部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我们科学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寻找二者和谐节点,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  相似文献   

11.
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书,揭露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对生态的破坏、对人性的摧残,使人们看到了一个对生态的践踏、人性的剥夺和人们之间矛盾对立的异化世界。  相似文献   

12.
D.H.劳伦斯(1885—1930)的诗歌《蛇》是其诗歌中的上乘之作。这首诗讲述了人与蛇遭遇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过程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历史进程的缩影。诗人在描述人与蛇遭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表现出极强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13.
学界普遍认为D.H.劳伦斯是一位极力否定外部权力而崇尚身体内部力量的作家。然而,在其小说作品中,劳伦斯犹如一位一丝不苟的摄影师,不遗余力地抓拍权力在人的身体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展现了其对身体巨大的规训和铭记力量。在身体对权力的叙述过程中,劳伦斯的悲剧意识显现无遗:身体在世时始终逃脱不了权力编织的牢笼,只有通过死亡,身体才能完成凤凰涅槃式的飞升,最终到达"耶路撒冷"—自由和美的王国。  相似文献   

14.
余华早期的作品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讴歌人性之美。20世纪80年代,余华毅然改变这种创作风格,着力渲染血腥、死亡、暴力、杀戮,用审丑的方式揭示人性恶,展示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90年代以后,余华的创作理念又回到审美之中。这种由审美到审丑、再由审丑回归审美的创作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形态,揭示了人性恶的渊源,体现了余华创作心态的日趋平和、创作理念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15.
劳伦斯的女性观一直以来就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有人说他是女性的同路人,有人说他是女性的敌人。通过对他的主要长篇小说的研究,可以发现他的两性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他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D.H.劳伦斯的一生都在寻求自己的理想之地,在其作品中所塑造的逃遁者大多都发现了自己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却无力解决,在社会中找不到自我或是由于当时的生活所迫,于是以逃遁的方式来进行抗争,这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从他的作品中所塑造的人们的逃遁方式来看,他无疑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他讨厌当时工业文明带给社会及家庭的负面影响,他想要逃离出去,寻找自己理想之地以取得精神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17.
.在30年代的作家里,沈从文以他独有的思想和文笔带给文坛清新的空气,他提出的回归自然的思想更是指向健康、完善的人性,本文从他的作品出发,试图全面阐释他的这一思想,并给当代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