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髀算红》—中国古代唯一的公理化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髀算红》了构建了古代中国唯一的一个几何宇宙模型。这个盖天宇宙的几何模型有明确的结构,有具体的,绝大部分能够自洽的数理。《周髀算红》的作者使用了公理化方法,他引入了一些公理,并能在此基础上从他的几何出发进行了有效的演绎推理,去描述种种天象。发  相似文献   

2.
《周髀算经》与古代域外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认识到《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唯一的希腊式公理化体系,以及《周髀算经》中盖天宙宙几何模型的正确形状之后,即可发现《周髀算经》中有明显的域外天文学成分;它的宇宙模型与古代印度的宇宙模型极为相似;它的寒暑五知识在中国传统天文学体系中难以产生并且无人相信;它的天球坐标系统没有赤道特征。《周髀算经》背后极可能隐藏着一个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谜。  相似文献   

3.
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道与盖天说的七衡图曲安京《周髀算经》是现存最古老的中国古代天算名著,它的成书下限不会晚于公元前一世纪。《周髀》系统论述了我国古代三大宇宙学说之一盖天说。原书作者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盖天说的算法体系与宇宙模型,曾绘制了著名的“日高图”与“七衡图”。此二图...  相似文献   

4.
《周髀算经》盖天宇宙结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长期以来,《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中的天地形状一直被认为是双重球冠形,并将这一点视为《周髀算经》“自相矛盾”之处。本文通过对《周髀算经》全书的系统分析,从演绎体系、数理结构、语词辨析等多方面论证了“双重球冠说”之误。再进而给出了《周髀算经》盖天宇宙模型的正确结构和形状-新给出的结构和形状在全书中非常自洽。  相似文献   

5.
《周髀算经》的盖天说:别无选择的宇宙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髀算经》中的宇宙直径81万里是其盖天说模型的唯一假定数据,在这一前提下,根据盖天说的宇宙框架,可以推导出这个模型中的所有数据,如璇玑半径、七衡周长及日照距离等等。《周髀算经》盖天说宇宙模型中的数理结构,是理论推导的结果,也是盖天说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周髀算经》是中国古代盖天说的重要模型。本文对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观测、推论和对天文现象的解释进行了分析,说明该模型的“公理化”构造是极不完备的,充满了各种特设性假设。对日影“千里差一寸”的来源提出了新的猜测,认为是基于管窥太阳的观测,并不涉及两地圭表影长的实际测量。对《周髀》盖天说模型的天文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探讨,认为它造成了中国古代宇宙论与天文观测、天文历法推算的严重脱节,对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法国汉学家毕瓯是最早接触《周髀》以外中国数学著作并作研究的西方学者之一。他研究并向西方介绍了中国明代算书《算法统宗》的主要内容,中国人的位值制算筹记数法,全文翻译了《周髀算经》。但限于汉语水平,他未能读懂元代算书《益古演段》,因而与宋元数学失之交臂;他对《周髀算经》也颇多误解。因此毕瓯未能成为西方中国数学史领域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8.
等差级数与插值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髀算经》中求“衡径”和“晷长”的方法可以视为一次插值法的应用,《大衍历》中“先定日数,径求积度及分”的方法实与刘徽提出的等差级数求和公式一致。一般来说,一个(k—1)阶等差级数的求和公式等价于一个k阶等间距插值公式。在中国古代数学中,等差级数和插值法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题材,宋元数学家在充分认识高阶等差级数的基础上方有可能得到一般的等间距插值公式。  相似文献   

9.
<周髀算经>中光程极限167000里这一概念和数值在整个<周髀算经>宇宙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唐如川和陈文熙认为日出和日落时分,太阳离周城的距离就是光程极限,但在具体推算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考虑<周髀算经>中春秋分与实际春秋分的时间差(<周髀算经>中的春秋分按照四分法计算得来),以及由于地球轨道近日点的变化(1.7度/世纪)所导致的春秋分时间的变动,则可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从而使这一数据的来由得到比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0.
李光地是清初有影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十分重视我国传统天文学与近代西方天文学的研究,深入发掘中国传统天文学的思想精华,在整理研究中传统天文学方面做出了贡献。该文就李光地在古老“天圆地方”说辨析上、传统地圆思想考释、重建《周髀算经》天文学体系以及提出新一代浑合通论诸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天体测量 术(1)shu(2)calendar(1)计算天体运动的方法。《后汉书·律历志》:“《四分》之术,始颇施行。”(2)清乾隆以后,为避弘历讳,将“历”均改称“术”。度degree中国古代以一周天为365又1/4度。《周髀算经》:“三百六十五尺四分尺之一,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代的开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迪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2):67-71,84
中国古代至迟从《周髀》和《九章算术》即出现开方问题和方法,以后逐渐推广,到宋元时代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开方式理论,文中讨论了开方式的演变,与天元术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开方式与“方程”,Equation的关系等。总结出六点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明季西学随耶稣会士入华,仪器作为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尤为时人瞩目,切合社会需求的高远测量仪器即其中之一,主要有象限仪、十字杆、几何矩及设有影矩的星盘或象限仪等。罗雅谷、汤若望等译撰的《测量全义》(1631)中所介绍的"小象限"并非象限仪,而是一种影矩标度投射于象限弧的圆边几何矩,很可能来自天文学家、制图学家阿皮安的新近发明或类似设计,展现出耶稣会士输入时代新知的积极努力。受此启发,明季儒士陈荩谟设计、制作出形制相近的"菴矩度",并藉《周髀算经》的注释文句予以解释,表现出以本土传统接纳外来知识、以新颖学说诠释古代经典的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4.
“验历”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改革中重要环节之一。验历的内容从汉代使用日月天象扩展到唐宋时代使用五星天象,这不但反映了历法技术上的进步,而且也揭示了五星占与历法的互动关系。通过对10世纪末宋代《乾象历》验历过程中使用的汉以来的五星天象的考证和分析,说明中国古代的五星占不仅仅具有星占学上的意义,而且具有历法上的意义,五星天象观测成为促进历法改革的重要的技术上的因素。研究表明,古代的五星天象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是当时的实际观测描述。出于政治目的而伪造“荧惑守心”和“五星会聚”的情况当是特例。另外,中国古代历法改革,既是科学活动,又是国家政治活动。历法及其天象推算技术(如五星天象),总是在这种技术与政治、国家与科学的张力中得以进展,并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异常天象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常天象在中国古代受到高度重视,是历代天文观测的一项重要内容。象人类对所有事物的认识一样,中国古代对异常天象的认识也是以最初自发的直觉认识为开端,形成异常天象的概念,在阴阳说、五行说、元气说等关于自然的理论形成以后,对异常天象的解释随之产生。此外,按照占星术理解异常天象是中国古代异常天象观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6.
古代黑子记录的面积归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典籍中“大如X”形式的黑子记录是古人对黑子面积大小的一种估测,可利用古人目视观测天象时天球模型对其描述进行量化。文章按照视觉生理学原理,利用统计方法,并参照扁平天穹归算模型,对古籍中95条黑子“大如X”记录的17种比体进行了面积和实际大小的归算。  相似文献   

17.
天文,巫咸,灵台—天文星占与古代中国的政治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古代中国的天文星占之学,外史方向上的研究在国内至今仍大体呈空白状态。本文选择了三个向来不太为人注意的切入点,尝试对古代天文星占之学与政治观念之间的关系及有关背景作初步接触。一、天文“天文”一词,较早见于《易·彖·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其意本指“天象”,此为古代中国“天文”一词的传统含义之一。早期文献中作“天象”解之例甚多,这  相似文献   

18.
本概述了中国古代历法中计算日食三限与月食五限的算法沿革,详细论述了宋元时期日月食起讫算法之精度的演变发展。在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1280年)之前的中国传统历法,采用的都是纯粹的数值方法去构造一系列相应的函数。自《授时历》起,开始利用日月食的几何模型构造一类十分不同的函数。研究表明,《授时历》运用的几何模型与唐代印度风格的《九执历》运用的几何模型与唐代印度风格的《九执历》(718年),及元代阿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占星术注重天象与人事的关系,历代天文志中载有大量的天象与"事应"记录,构成了占星术的"经验数据"。本文以《晋书·天文志》"史传事验"为例,探讨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天象与人事如何关联,也就是说人事如何成为天象的"事应"或"事验"。本文主要探讨天象与"事应"的时间关联性,即天象与事应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关系。通过对"史传事验"中记录的500余条天象和事应的时间进行考证,并就其时间差值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天象与事应在时间关联上的特征以及影响这种关联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佛教入华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桩大事,带来的不仅仅是佛教义理,还有整个印度文化。星占、医学这些掌握在印度婆罗门家族的专学,通过佛口向古代中国的人们宣说。《虎耳譬喻经》是最早入华的星占类佛经,包含了古代印度种类繁多的星宿占卜信息,反映了古代印度地震理论体系的成因、分类、按星宿日按时辰的地震占卜等。印度以凯拉什山中心宇宙模型影响下的雷、水、风、火四大引起地震的理论体系,与中国古代阴阳失序引起地震的理论体系完全不同,在印度古代占卜类文献如《广集》、《阿闼婆吠陀注》中也有类似记载。地震占卜记载体现了古代人们的灾害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