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淀粉/聚乙烯薄膜中聚乙烯的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含30%淀粉的淀粉/聚乙烯薄膜进行环境降解、环境生物降解和环境曝晒试验,发现淀粉/聚乙烯薄膜在环境中暴晒降解的速度远远大于生物降解的速度,在应用环境中经过4周的降解,薄膜中聚乙烯的分子量损失达62.5%;经5周的曝晒降解后,薄膜中聚乙炮的分子量损失达87.5%;薄膜降解后,平板流变粘度降低2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前对聚乙烯降解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和真菌中,放线菌作为聚乙烯降解菌株还鲜有报道.利用添加改良淀粉聚乙烯粉末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的无碳源培养基,从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可以降解淀粉聚乙烯的降解菌LBX-2,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反应,结合16Sr DNA序列进行分类鉴定,菌株LBX-2与Streptomyces albogriseolus的亲缘关系最近,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也与之相符,初步鉴定为白浅灰链霉菌.以筛选得到的降解菌LBX-2作为出发菌株,采用吖啶橙-紫外线复合诱变的方法进行诱变选育,吖啶橙最佳诱变剂量为1×10~(-2)g/m L,紫外线最佳诱变持续时间为50 s,诱变株较之原始菌株降解能力提高了41.80%,是一株具有研究和应用潜力的降解淀粉聚乙烯的菌株.  相似文献   

3.
淀粉存在下聚乙烯光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材料拉伸强度试验机和Rheom etrics SR 500# 平板流变粘度计对淀粉/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光降解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w (淀粉)≥30% 时,能明显加速聚乙烯的光降解反应.因此,除非淀粉质量分数很小,否则在淀粉/聚乙烯降解塑料中添加光敏剂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堆肥环境下聚乙烯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淀粉/聚乙烯在堆肥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性能.用CO2的含量、分子量、SEM及FTIR对其生物降解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淀粉/聚乙烯具有生物降解性.在堆肥条件下,淀粉含量高有利于淀粉/聚乙烯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5.
淀粉地膜的生物降解与应用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淀粉含量为33%的淀粉地膜在使用过程中的降解失重情况,并与塑料地膜的保温、保湿以及增产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淀粉地膜除了具有预期的降解作用外,还具有与塑料地膜相同的保温、保湿和增产性能.研究中还发现,淀粉地膜中的聚乙烯也发生了降解.  相似文献   

6.
采用具有优异降解性能的聚乳酸与淀粉、聚乙烯进行共混复合,以期得到加工性、力学性能、生物降解性优良的生物降解塑料、同时对其共混均匀性,熔体流动性,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金属有机化合物对聚乙烯促降解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铁、锡、锰的有机化合物为降解剂,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构成降解体系,放置了模拟堆肥环境中进行老化降解,测试了降解前后样品的力学性能、分子量和氢过氧化物(POOH)浓度,并对若干样品进行了FT-IR和DSC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有机金属化合物能有效促进堆肥温度下PE的降解。降解后试样物性明显劣化,分子量有大幅度降低,羰基含量和结晶都呈上升趋势。此外样品内[POOH]的高低能一定程度反映降解速度的快慢。  相似文献   

8.
选用在淀粉与聚乙烯挤出过程中加入十一烯酸和引发剂,引发淀粉与十一烯酸的接枝共聚合反应的方法,改变淀粉表面的亲水性质,提高淀粉在聚乙烯中的分散性,研究了十一烯酸的含量和引发剂的种类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加入十一烯酸以后,可以得到相态稳定、相分布均匀、相界面粘结力强的共混试样。  相似文献   

9.
荆扬 《天津科技》2003,30(1):48-48
天津大学开发的环境可降解塑料的制各技术日前通过天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制备技术采用了溶剂(矿物油、植物油)浸渍淀粉细化改性技术,提高淀粉与聚乙烯的相容性和分散性,制品中淀粉含量大于30%,最高可达50%,在国内外均是领先的。同时选择Fe3+组合物为促降解剂,研究其在堆肥温度下对聚乙烯的热氧化降解行为,寻求在加速堆肥下聚乙烯氧化降解的促进剂体系,实现聚乙烯真正意义的降解,制成在环境作用下能自毁  相似文献   

10.
<正>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黄正研究员通过研发一系列金属有机催化剂,实现了聚乙烯在较温和条件下的选择性降解,得到柴油等产品,因而获得了陈嘉庚青年科学奖。聚乙烯是如何被降解的?这个成果有什么样的应用前景?本刊为此对黄正研究员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1.
由氯化聚乙烯固相法合成氯磺化聚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由氯化聚乙烯(CPE)固相法合成氯磺化聚乙烯(CSM)的反应条件对反应过程和最终产物CSM硫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固相法可将CPE合成为CSM,其硫含量可在小于312%(质量分数)的范围内调节,且具有方法简单,工艺合理,合成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用熔融共混方法,将环氧树脂和马来酸酐引入到聚乙烯(PE)中,制备出环氧树脂增强聚乙烯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表明,与纯聚乙烯相比,环氧树脂增强聚乙烯材料的弯曲强度有较大提高。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在熔融共混制备环氧树脂增强聚乙烯材料的过程中,环氧树脂与马来酸酐接枝PE发生了官能团之间的反应,促进环氧树脂对PE的增强效果。形态分析表明,聚乙烯中加入环氧树脂和其它助剂后,材料的内部形态结构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3.
聚乙烯微孔材料微观结构形成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高相对分子质量聚乙烯 (UHMWPE)微孔材料中的微孔结构是通过热致相分离方法 (Thermally Induced Phase Separation, TIPS)形成的。TIPS过程涉及到聚合物-溶剂二元体系,二元体系的相分离过程对微观结构的形成有很大影响。通过UHMWPE 石蜡油二元体系平衡态和非平衡态相图的测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二元体系的相分离过程以及不同冷却速度下形成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预聚-乳化法”合成了软段为聚(ε-己内酯)(PCL)和聚乙二醇(PEG),硬段为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小分子扩链剂的无毒水性可降解聚氨酯(PCLPU),通过红外光谱(FTIR)和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分析、偏光显微镜(PLM)观察以及相对分子质量、水接触角和降解失重测定,研究了PEG含量对聚氨酯微相分离程度、软段结晶性能和降解行为的影响。发现随着PEG含量的增加,PCLPU的微相分离程度增加,软段PCL的结晶受到阻碍。材料的亲水性和结晶性对PCLPU的降解影响明显,当PEG和PCL比例(PCLPU50)适当时,所获得的亲水性、酯基含量以及结晶程度均适中,这时材料的降解速率最快。细胞毒性测试表明PCLPU降解液质量浓度低于1 mg/mL时,细胞生长正常。此类水性无毒可降解聚氨酯将在生物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利用反应的放热量变化来衡量反应速度,对氯化聚乙烯(CPE)固相法合成氯磺化聚乙烯(CSM)反应中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近似计算表观活化能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较低(9.12 kJ/mol),因此CPE固相法合成CSM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相似文献   

16.
利用反应的放热量变化来衡量反应速度,对氯化聚乙烯(CPE)固相法合成氯磺化聚乙烯(CSM)反应中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近似计算表观活化能的方法。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较低(9.12kJ/mol),因此CPE固相法合成CSM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  相似文献   

17.
Conformational elasticity theory recently developed has been used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energy contribution to the elastic force fe/f as a function of strain for polyethylene (PE). Calculated fe/f value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ose obtained experimentally.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havior of fe/f is mainly contributed from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 of chemical structure, and that the internal energy contribution is strain-dependent.  相似文献   

18.
液相氧化降解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废旧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塑料高温液相催化氧化降解的工艺条件。以醋酸为溶剂,醋酸钴、醋酸锰为主催化剂,溴化物为助催化剂,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用空气氧化聚乙烯和聚丙烯,用气质联用法(GC—MS)检测了聚乙烯和聚丙烯氧化降解后的产物成分,尾气中CO和CO2浓度则采用红外在线分析仪检测。结果表明,在降解PE、PP过程中,MC催化体系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PE和PP降解主要产物为草酸和醋酸。  相似文献   

19.
用解偏振光强法 (DLI)和粘度法研究了 PET/Al2 O3体系从熔融态等温结晶的动力学过程及分子链的结构 .结果表明 ,无机成核剂 Al2 O3对 PET的合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并使反应产物 PET的分子链结构发生变化 ,从而影响了 PET的等温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