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人性是一个系统,人性结构是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的统一。从人的属性的内容来看,人性是由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构成的整体;从人性的样态来看,人性是个体人性、群体人性和类人性的现实统一。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食和性都是人最原始的生物本能,也同时紧密联系着人的社会文化属性和体现着人性和人的价值。刘恒的短篇小说《狗日的粮食》和中篇小说《伏羲伏羲》被认为是分别对生存欲望和性本能的表现;在我看来,在《狗日的粮食》里,刘恒并没有脱离"性"而写"食",反而将"借性写食"作为了这篇小说的一个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
荀子强调人性的二重性,即人性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他认为人性之恶的真正来源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恶而发扬社会道德之性的善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其驱恶扬善的众多教育良方中,化性起伪是不可更改的药剂,隆礼、师是配合此药剂的独特药引。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 ,文学本身就含有人性启蒙的作用 ,这为我们研究文学存在和个性存在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中国传统文学正是以自己的价值方式参与了个性价值的原始建构。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特征是一种情感精神 ,它建立在文学的抒情功能基础上 ,从个体身上找到了“情感”这一特征作基点 ,并将其从自然属性中分离出来升华为一种精神或哲学 ,由多层次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构 ,最终演进成具有理性品格的现代个性精神  相似文献   

6.
从分析人的主要精神要素的不同作用及人精神的人性基础影响看,人精神的本质含义是:人类自觉弘扬人性与构人格活动的一种意义反映与情怀流露,再,相互的人 人精神是人精神的不同表现开矿人精神本身就是人类生活所追求的一种目的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文学从宏观上看,是向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这个文学应有的目标的回归.在向着人学目标的行进中,不管是从对于人的外部世界描写的拓宽,进到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探测;还是从侧重刻画英雄人物,进到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注;亦或是从群体大我心声的表达,进到对个体自我的表现,都体现了文学的“人学性”,总体上走过了一条人性复归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8.
人性文化是对人性的反映和认识,是以某种观点、意愿、意识等社会思想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人性文化是人性需要、情感、意愿和意志的张扬和外化,是以某种风尚、习俗、制度等社会规范形态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人性文化是人性思想和人性价值的重塑和升华,是以人性理想和人性价值的再生文化为载体而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人性文化是人类理想人格的追求,是实现社会人性化和文明化的重要保证,是其他一切人类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道德是最为重要的做人标尺和写作标尺.始终要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道德层次应该是每个人的生活追求.从心理学和文学对道德的描述上看,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于道德的提升没有帮助,且有负面影响,社会学给予道德的描述却稍显简略.所以,只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故事才能够给予人们以有趣而重要的启示、安慰和指导,并暗合人性道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选入的《拣麦穗》、《哭小弟》、《卖书记》、《我与地坛》几篇当代散文,在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以及个人在特定环境中对自然、人生、母爱的深切体验和深沉思考等方面,运用个性化的对话、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象征手法等艺术手段,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生活、人生百态,抒写了人性的美、人性的扭曲和对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一种意识形态.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文学为何具有德育功能?笔者试图从文学的创造性、文学的情感性、文学的出现和德育改革实践等角度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学即心学”包含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内容.可是,长期以来,在某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对“文学即心学”的思想却没有认真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辨析“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学的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的三个方面阐述了“文学即心学” 的思想,分析了“文学即心学”在理论、创作与欣赏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冲突一直是人类共同面对和探讨的问题.这种冲突总会以某种默契的方式结束。从海丝特人性冲突的演变来看,她一生是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挣扎,最终选择将自我融入他者。由此可见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会逐渐被社会所同化,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社会力量是强大的。在现实中自然力量无法战胜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一般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古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人文"是同"天文"并举的,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间世事、习俗人情、礼乐教化等,现代"人文"则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和思想现象。人文教育是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主,以发展学生对社会关系、人己关系、物我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影响学生形成一定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为目的的教育。它除了求"真"以外,更注重求"善"、求"美",发展学生对人类社会、自然社会普遍的关怀之情和慈爱之心,更有利于人得到丰富、和谐、完美的发展。因此,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外在的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迄今为止在西方人的主体意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类性觉醒、个性觉醒和人性觉醒。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集中了人的主体意识和第三次觉醒即人性觉醒。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坚持将视野驻足于人的内心世界,使文学成为一盏灯;二、表现人的非理性、无意识存在;三、表现人的绝对自由的本质,力倡精神自由、意志自由。  相似文献   

16.
自人类诞生以来,就理论而言,物质与精神本是齐头并进,然而在人实际的生存过程中,形而上的层面实则却时不时地陷入一种困境,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时不免落入一种虚幻的追寻。因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往往难以达到一种自由而"体贴"的人性存在,孕生于文革时期的样板戏《沙家浜》不失为一个生动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对人性有着特殊的把握和认定:她的凡俗人性观、创作观在她的文学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物质性鲜明地显示出她从日常生活出发看问题的立场和反映现代市民独特的精神和价值观;她认为人的悲剧根源于人与生俱来的情欲,情欲与人相伴始终,因而人的悲剧是永恒的。意识到人生的不如意,而仍然肯定、依恋、执着于这份人世情,充分体现了张爱玲对人性的关怀。  相似文献   

18.
屈原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神话思维,具有浓烈的奇幻色彩。他将神话材料组织在自我的情感逻辑中,重新解释神话的内涵,用自我强大的情感力量驱使众神。但是,屈原所表现的神性最终走向了它的反面,人性最终凌驾于神性之上。其核心关注的是对人性永恒价值的追求,二者的张力造就了屈原作品的悲剧性与崇高性。这点对于提高当下奇幻文学的"耐看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人性的认识应该具有多元性和多样化。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阐释只是一家之言,完全可以从另外的理论角度审视人性的本质属性。人性的本质属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识,人类语言的符号性特点可以成为人之为人的确证。文学这种语言符号由此获得了自由的独立性,它成为人类自身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言说方式。在此意义上,文学才是人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与"审美反映论"相联系,阐明审美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反映论的特殊形式,由此具体论述文学作品与艺术形态中的反映形态的特殊性和审美反映与一般反映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