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8月16日,安徽省科学技术厅正式印发《安徽省"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这是安徽省首次以科技创新为主题而命名的科技规划。规划根据《"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创新驱动发展工程"、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总体部署,在总结"十二五"全省科技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资讯     
正安徽省上半年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五个加速"2018年上半年,安徽省科技创新工作以促进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为重点,稳步推进"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呈现出"五个加速"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支撑新时代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主要创新指标加速增长。上半年,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  相似文献   

3.
《安徽科技》2016,(4):5-10
正2015年,安徽省"十二五"科技工作圆满收官,科技改革创新成果加速涌现。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调转促"创新驱动发展工程的全面实施,创新,正成为驱动安徽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三个强省"的第一动力。主要创新指标在全国争先进位从科技创新能力看,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第4年居全国第9位,知识产权指数首次进入全国第10位。全省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1180件,居全国第7位,增幅居全国第1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相似文献   

4.
正"十二五"以来,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滁州高新区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紧紧围绕冲刺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全局,以发展高新技术、加强自主研发、加快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与辖区经济相结合为首要任务,以创新主体、创新载体、产学研一体、人才强体等"四体"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推进辖区科技进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迈向科技创新工作新高度。  相似文献   

5.
《安徽科技》2016,(8):5-14
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7月20日,安徽召开全省科技创新、科技奖励、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暨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大会,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对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行全面部署。这是安徽省下好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创新正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十一五"期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是甘肃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攻坚阶段,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和经济综合竞争力,成为当前全省科技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7.
汪亮 《杭州科技》2011,(3):48-50
"十二五"时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四大建设等,是贯穿杭州科技创新工作的主线,对于推进杭州科技发展和科技强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设杭州市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对于充分发挥专利制度在促进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是在全省积极实施东向战略、谋求中部崛起的关键时期起草编制的,是对今后一个时期安徽省科技工作的总谋划.笔者以为,应该在安徽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重视和加强科学技术普及规划内容,真正发挥科技普及与科技创新作为科技工作的一体两翼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全省贯彻落实科技大会精神的主要成效 安徽省科技大会以来,全省上下迅速行动,掀起学习贯彻的热潮,大力推进"创新推动"战略的实施,自主创新成为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特色,科技工作正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2012年,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以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型安徽建设为主线,创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坚持好中求快、稳中求进的方针,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实施,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显示,2012年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上升6个位次,由2011年的第15名跃居第9名,居中部第一,是全国排名提升最多的省份,也是一、专利创造助力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11.
谋划"十二五"研究制定创新型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 《安徽科技》2010,(11):8-11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安徽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加快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为"加快发展、全面转型、兴皖富民"提供科技支撑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对指导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为广纳民意、汇聚民智,省科技发展规划办公室特通过本刊开辟"建言‘十二五’"宣传专栏,在此真诚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为安徽省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2.
《杭州科技》2014,(1):50-51
<正>2013年是余杭区实施创新强区战略,落实"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余杭区启动了"523"计划,使科技创新工作迎来了最好的时期。余杭区被列为浙江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县、区),被科技部评为2013年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2012年余杭区科技进步变化情况综合评价列全省第五,转型升级综合评价、创新环境综合评价均列全省第二。  相似文献   

13.
"创新推动"是安徽省"十一五"时期的六大发展战略之一.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旨在把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安徽科教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省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发挥后发优势、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加快崛起的首要推动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安徽省科技工作的"大年".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出台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和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创新推动的战略,在全国较早地提出建设合肥创新型试点市,较早地总结奇瑞等自主创新的典型经验,较早地提出建设全省创新网络,形成了自主创新"安徽现象".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的指示精神,强化政策激励导向、高端成果引领、创新载体建设,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制度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借助科教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努力构建适合创新发展又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体系,全省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进展,有力推进了全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以来,桐乡市科技工作以促进转型升级为目标,立足创新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优势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成为环太湖首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六次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关键之年。3月底省政府召开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座谈会,省科技厅也召开了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对2015年创新型省份建设各项工作进行了深入谋划和全面部署。当前,如何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中之重。第一,要加强学习研究。当前,全球知识更新越来  相似文献   

18.
余庆来 《安徽科技》2013,(12):26-27
当前,安徽省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且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时期,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强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笔者研究认为:在全省抓紧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综合效益好、示范带动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快速展示最新科技成果的应用效果和先进的现代农业经营方式,使之成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星星之火”.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将促进安徽省现代农业的加速发展和美好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安徽科技创新发展提档增速、成果丰硕的五年。五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创新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相继获批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相似文献   

20.
《科技潮》2011,(1):15-15
"十一五"的完美收官,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已经开始,展望未来五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朱世龙表示: "‘十二五’时期,北京科技创新工作将瞄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