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高钙含钒煤灰渣提钒中,影响稀盐酸脱钙、焙烧、浸取、萃取,反萃取、沉钒的有关因素,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浸取-萃取联合法(Leachex)是一种将浸取和萃取合成一步,以处理矿物等的新方法。作者研究了各种因素对钒萃取的影响,其最佳工艺条件为:温度60℃;分解介质盐酸的初始浓度8M;萃取剂组成80%TBP-20%磺化煤油;相比(固相:水相:有机相)=3(kg):50(1):50(1);转速240 r/min。采用不同酸度的反萃液分离负载有机相中的钒、铁和砷。Leachex法从废钒催化剂中回收钒的过程具有流程短,设备简单,反应速度快,有机相用量少,钒的回收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酸浸法提钒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用稀硫酸直接浸出—萃取—反萃—氨水沉钒—煅烧的提钒工艺。结果表明,采用稀硫酸直接浸出,原矿渣中总钒的一次浸取率可达95%以上;用萃取-反萃方式净化和浓缩浸出液,同时使用萃取促进剂处理酸浸液,使萃取效率比传统方法有明显提高,萃取级数大大减少;沉钒步骤摒弃了传统的铵盐沉钒工艺,使用氨水直接沉钒,提高了产品的纯度。钒的总回收率达86%以上,比传统提钒工艺效率提高了20%以上,同时由于避免了焙烧从而解决了传统提钒过程中因焙烧等产生的HCl、Cl2等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4.
石煤矿渣中钒浸取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浸取助剂,考察了浸取pH值、浸取温度、浸取时间和液固比等因素对钒浸出率的影响,与不加浸取助剂比较,相同温度和液固比的钒浸出率可分别提高20%和15.6%,pH值和反应时间对钒浸出率的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表明: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作浸出助剂,用pH值为2的磷酸水溶液浸取,在温度为80℃,液固比为2:1(mL/g)的条件下浸取60min,钒的浸出率可达45.63%.废渣浸出液经铁屑微电解共沉淀法处理,钒去除率可达97.6%.  相似文献   

5.
对从废钒触媒中回收五氧化二钒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酸浸取方法对废钒触媒中钒的回收实验进行了改进,提高了钒的水解率和回收率,控制了溶液的pH值,使钒的回收更完全,pH值更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6.
唐小华 《甘肃科技》2008,24(5):30-31
文章介绍了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钒系催化剂的组成成分、制备工艺、主要影响因素及其近期研发成果。  相似文献   

7.
无盐焙烧法提取石煤钒矿中V2O5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主要采用无盐焙烧法对暮石煤钒矿石进行焙烧和浸出研究。在700-900℃高温下焙烧.然后用硫酸做浸出分解试羽,在80-90℃条件下从舍钒石煤矿石中钢得硫酸钒酰溶液(浸出液),得到最佳焙烧和浸出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8.
在硫酸介质中,以酒石酸为活化剂,痕量钒对溴酸钾氧化乙基橙的反应有极强的催化作用.研究了最佳反应条件,并以此建立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钒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25~3.5ng/mL,检出限为0.14ng/mL,应用于食品中痕量钒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湿法浸出粘土矿中钒的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湿法浸出粘土矿中钒的综合浸出效率,并对湿法浸出粘土矿中钒提供理论依据,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整个浸出过程。考察温度、液固比、硫酸质量分数和搅拌速率对浸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80℃、液固比为4:1以及硫酸质量分数为20%时,浸取8h,粘土矿中钒的浸出率可达到92.3%。经正交实验和动力学推导,得到描述浸出过程的经验方程,粘土矿湿法浸出钒的动力学模型为收缩核动力学模型,浸出表观活化能为11.611kJ/mol,该模型表明浸出过程中的控制步骤是决定于固膜扩散速率。提高温度、液固比和硫酸质量分数,均可加速钒的浸出速度,提高钒的浸出率。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钒电池电解液配比和设置合理的充放电制度,需弄清自由钒离子活度和离子对的解离常数及其热力学性质.研究了电导法测定在298.15 K时水溶液中VOSO4.3.53H2O(s)的电导率,利用Origin数据拟合求出极限摩尔电导;采用改进的Ostwald稀释定律和改进的Davies方程求解活度系数,进而求得溶液的真实离子强度;采用Fuoss方法求解硫酸氧钒离子对的解离常数.经过数据处理得到298.15 K时硫酸氧钒极限摩尔电导率Λ0为203.2520325 S.dm2.mol-1,硫酸氧钒离子对的解离常数Kd为0.001 961 62,为电池性能有关的热力学性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1.
酸浸对钙化焙烧提钒工艺钒浸出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硫酸浸出法提取钙化焙烧后钒渣中的钒,考察了浸出参数:物料粒度、体系pH值、浸出温度和时间、液固比(L/S)、搅拌速度对钒及杂质元素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物料粒度小于75μm时对提高钒浸出率影响较小;液固比从2∶1增加到7∶1,搅拌速度由100增加到500r/min时,钒浸出率增长幅度均低于3%;钒浸出率在浸出前15min内迅速升高,之后增长变缓;浸出体系pH值对钒及杂质浸出率影响显著,pH值为2~3时钒浸出率达90%,杂质元素Ca,Mn,Mg,Al,Si,P浸出率为10%~30%;在较佳浸出条件下:粒度96~75μm,pH值为25,温度55℃,时间30min,L/S为3,搅拌速度500r/min,钒浸出率超过91%.  相似文献   

12.
河南淅川粘土钒矿的开采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明了河南淅川粘土钒矿的地质面貌。分析了原提钒工艺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验给出了新工艺。  相似文献   

13.
粗四氯化钛有机物除钒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海绵钛生产中粗TiCl4有机物除钒的工艺过程,通过试验比较了几种有机物除钒的效果,考查了试剂用量和反应温度对粗TiCl4除钒的影响,结果表明自制NR试剂除钒效果较好、试剂用量少、成本低.制备的精TiCl4含钒量≤0.0005%、比色度≤5mgK2Cr2O7/L、TiCl4含量≥99.9%.  相似文献   

14.
利用纯镍标识钢的原始表面,研究了钢经TD处理所产生的碳化钒覆层形成过程。确认碳化钒覆层的形成之初是钒首先渗入钢中,与钢中的碳结合成碳化钒,该层形成后阻碍钒继续向钢中渗入。而后的碳化钒增厚转向钢表面外侧方向进行,增厚的过程是钢中的碳通过碳化钒层扩散到表面与沉积在钢表面的钒结合成碳化钒。  相似文献   

15.
采用无焙烧直接加压酸浸工艺,以钛白废酸为浸出剂,转炉钒渣为原料进行浸出提钒实验研究.热力学分析表明:可溶性含钒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能够稳定存在.根据浸出实验得出:初始酸浓度是影响酸浸过程的重要因素,在初始酸质量浓度为250g·L-1,反应温度150℃,反应时间40min,液固比12∶1,氧分压02MPa的条件下,钒的浸出率为9851%.不同条件下的浸出渣XRD图谱表明:在钒浸出率增大的过程中,含钒尖晶石相逐渐消失,钛铁矿相发生转化形成锐钛矿相在浸出渣中富集.  相似文献   

16.
 钒在钢铁、化工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持续推动钒物质流动和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电池应用的商业化将影响未来能源转型及新能源存储领域的长期发展。为揭示中国钒物质流的变化和未来供需格局,构建了钒的全生命周期物质流分析框架,核算了2000-2019年中国钒的流量、存量和供需情况。研究显示:(1)中国是钒生产和消费大国,含钒钢铁、合金(钒铁合金)是金属钒的主要消费领域,消费占比稳定在85%以上,储能电池作为钒的前沿应用,占钒消费总量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2000-2019年中国是钒初级产品净进口国(5362 t),也是钒制品净出口国(8284 t),全钒液流电池处于出口状态,钒储能技术研究将迎来高峰;(3)2010-2019年钒在用存量增加了5倍,达到120万t,其中电池在用存量增加了24倍,钒开始向电池等新兴行业发展;(4)2000-2019年钒报废量为8.1万t,仅有1.8万t被回收(回收率为23%),提高钒的循环利用可以减少钒原矿资源的开采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碳热还原反应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球团还原焙烧实验,并结合物相分析和成分分析,对含铬提钒尾渣中金属氧化物的碳热还原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还原温度下,铁、铬、钒、锰、钛等有价金属氧化物展现出不同的还原反应特征和富集迁移规律。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钒渣钠化焙烧-水浸提钒工艺的不足,确定对钒渣钙化焙烧-酸浸提钒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以高钒渣为原料,研究了钙化焙烧-酸浸提钒过程中3种钙化剂(CaSO4、CaCO3、CaO)的焙烧机理以及对提钒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钒浸出率随焙烧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且在1 450K时达到最大值;钙化剂配比为100%CaSO4时提钒率最大;在目前实验室研究条件下,钒的浸出率最大可达93.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