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历史上天山北麓人地系统演化是一部农业演化史,演化过程包括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前期两个阶段,对这两个阶段各个时期的人地系统状况研究发现,社会和平时期人地系统和谐,社会动乱时期人地系统失调,人地系统的演化机理是社会、人口、农业经济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2.
关于人地系统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地系统正在由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 ,最终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研究——人地系统科学 .综合研究的建立首先依赖于人地系统范型和科学共同体 ,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上至下综合研究体系 .人地系统研究最终必须落实到区域层次  相似文献   

3.
人地系统正在由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最终成为一门综合性的研究——人地系统科学.综合研究的建立首先依赖于人地系统范型和科学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形成自上至下综合研究体系.人地系统研究最终必须落实到区域层次。  相似文献   

4.
科学解析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机理,寻求可持续发展途径,成为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新时代“一带一路”与黄河流域国家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综合优势,实施黄河流域人地系统协调与高质量发展科学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梳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面临主要问题,解析黄土高原“三生”空间演化及其耦合特征,探讨人地系统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内容,提出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研究范式和“土”字样带。通过黄河流域人地系统智能化模拟、高质量发展情景分析,揭示黄河流域人地系统结构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变规律,阐明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的关键因子及其驱动机制,为全面构建黄河流域资源能源节约与集约利用技术体系,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统一地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地系统结构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并明确指出人地系统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即是中国人地系统宏观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这为我国综合地理区域划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论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机制可以揭示人类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的根源及寻求人类调控自身行为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自然力、社会力是人地系统演替的动力.自然力和社会力的耦合控制导致不同时空条件下人地系统特殊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统一地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地系统结构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并明确指出人地系统的东西差异和南北差异即是中国人地系统宏观地域分异的基本特征,这为我国综合地理区域划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框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系统耦合强调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有机结合,注重知识-科学-决策的有效链接,通过不同尺度监测调查、模型模拟、情景分析和优化调控,开展多要素、多尺度、多学科、多模型和多源数据集成,探讨系统的脆弱性、恢复力、适应性、承载边界等科学议题。在梳理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框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人地系统耦合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人地系统耦合未来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安全P-S-R分析框架和脆弱性系统结构理论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原理和变异系数方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对矿业城市(铜陵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铜陵市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响应逐年下降,环境状态波动变化,无明显上升趋势;铜陵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等级呈下降趋势,评价期内一直处于脆弱、较脆弱等级,脆弱性等级高;生态环境响应和生态环境压力是铜陵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下降的主要约束子系统,生态环境破坏和环保投入不力是主要的综合约束因子.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是山东省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地关系较为紧张的地区.山东半岛当前的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演进状态,是历史时期不断积累的结果.是经历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5个人地关系演进时期的叠加与继承.只有充分认识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与人地系统演进状态,才能使未来的人地系统得以持续、协调地演进.  相似文献   

11.
论人地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人地之间辩证统一的客观关系,回顾了人地关系研究的发展史,分析了当今人地系统内部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讨论了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论人地关系论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地关系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人地关系论的新认识为生态旅游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地关系论在旅游产业中发展的必然,是和谐论和可持续发展人地观的一种实践形式,它的发展必将为人地关系论赋予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而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和干旱过渡地区的宁夏,长期以来一直是人地关系的敏感地区.从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主导因素、时空分布和作用方式等探讨了宁夏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其表现特征,并对划分3个大演变阶段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宁夏人地关系演变中的敏感性、多民族的碰撞与融合,以及二元化地域结构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洞庭湖地区ZK01钻孔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孢粉等古环境指标的分析, 初步揭示了该地区6000 aBP以来湖泊环境及气候演变的历史: 6000~4000 aBP, ZK01钻孔所在区域为水深较大的湖泊环境, 湖泊周围地区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代表较为湿热的气候; 4000~1000 aBP仍为深湖环境, 但后期水深有所减小, 其中4000 aBP的气候有明显变干变凉的趋势, 植被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000~600 aBP湖泊演变为浅湖环境, 600 aBP之后进一步演变为浅滩与湖沼交互相环境。 该地区环境演变同史前及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 6000~1000 aBP的水文环境及气候变化显著地影响了区域的古代人类文化与历史的进程, 其中4000 aBP的气候变凉及水文环境的变化可能是该地区史前文明迅速衰落的原因; 1000 aBP以来, 人类在长江两岸的筑堤和围垦等活动明显影响了洞庭湖地区的水沙过程及河湖环境的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为缓解喀斯特地区人地矛盾提供理论借鉴,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探讨了贵州喀斯特地区人地相互作用的关系及特点.研究表明:独特的喀斯特环境既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自然条件又制约了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也对喀斯特环境产生了正向改良和逆向破坏.结论:合理的人类活动有助于喀斯特地区的人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地理学在不同阶段产生的自然控制论、环境决定论、或然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的不同学派,反映了各时期人地关系思想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人地关系的演进进行研究,对于处理好日趋紧张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解决两者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出版情况、参与学科、不同尺度、不同技术等角度介绍了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概况,指出在定量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忽视区域内部差异、数据的实时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目前分析结果有时难以令人满意等。设计了从人地关系视角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思路。最后指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应结合有关技术:3S 技术、建模技术、网格技术等。  相似文献   

18.
经济板块作为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文章从产业集群、城市群、主体功能区等方面阐释了地理学视角下经济板块研究的内涵,从经济板块重力、支撑力和摩擦力等作用方式分析了区域经济板块的演变机理.研究认为,经济主体(企业-产业-城市)通过不同的组织与功能塑造了经济板块格局,经济板块基于自身特性在板块的支持力与外界环境的摩擦力作用下不断发展演化.经济板块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耦合作用形成的空间地域实体,基于经济板块研究的不完备性和多学科交叉性、时空尺度的多样性等特点,当前研究应加强国内外对比、创新方法、重视人地关系的相互反馈,不断深化理论、扩展实证研究,以期为协调人地关系、优化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西南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要素综合的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对西南区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进行总体评价.认为:①西南区资源环境基础薄弱,人地关系演进状态日趋紧张;②人口增加和经济活动是西南区人地关系演进过程的决定因素,其中人口增加作用最为关键;③西南区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速度的严格控制和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