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和理论物理学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美的定义是什么?韦伯斯特(Webster)大学辞典中对美是这样定义的“一个人或一种事物具有的品质或品质的综合,它愉悦感官或使思想或精神得到愉快的满足。”这是一个不到25个字的简洁的定义。(在英语中这段话仅24个词——译者注)当然,美的概念实际上比这个定义复杂得多。你会问在文学、绘画、音乐和科学中,美的含义是什么?当你这样提问时,你会意识到,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也许很难给出一个周全的定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科学社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关于科学社会史科学,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一是把它作为知识体系,二是把它作为研究活动,三是把它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此相应,科学史研究也应该在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上展开。把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的历史研究,形成了所谓“内部史”。18世纪诞生的“学科史”和19世纪发展起来的“综合史”,都属于内部史。对综合史作出了宝贵贡献的大家们,如孔德(A.Comte,1798—1857,法)、  相似文献   

3.
毛主席在他所著的“矛盾论”中曾经告诉我们:“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这个精辟的论断,揭露了整个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医学科学的研究对象当然也毫无例外地受着矛盾法则支配。恩格斯老早就曾指出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由此可知,我们医学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掌握在健康生活和疾病过程中一切矛盾发展的规律,从而解决那些危害生命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最早独立于宗教来探索世界和自身的是古希腊人。他们把这种探索称做“philosophy”(哲学),它由希腊词philos(意为“爱好……的人”)和sophia(意为“智慧”、“知识”)构成。他们在探索,正是因为他们酷爱智慧和知识。自古至今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曾向自己提出过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这属于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范畴。“moral”(道德)一词,源出于拉丁词mores,意为“方式”。因此,道德哲学研究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探索也引伸到了其他一切方面,它可以涉及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到草芥的任何事物。…  相似文献   

5.
对科学哲学到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争论往往同这样两个问题有关:其一是“什么是科学哲学”。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主义学派的,如图尔敏和库恩所说,科学哲学应该研究具体生动的科学成就;另一个是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如奈格耳所说,科学哲学只应当研究根据演绎逻辑重新表述的解释和确证问题。其二是“什么是产生科学哲学的充分必要条件”。从背景知识考察并结合逻辑上的推理,它应当是产生在科学和哲学都已经相对独  相似文献   

6.
如果你戴上我称为"欧陆式眼镜"的东西,运用欧陆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诸如探究、发现、实验、理论和确证等传统的科学哲学问题,某些事物就会以颇为不同的方式呈现,你就会看到新的事物,一切事物会彼此相关并以不同的方式与背景相关。透过欧陆式眼镜的凝视,让你倾向于关注两种事物:第一,那些妨碍你看得更清晰的事物;第二,事物"如何"显现,而非事物是"什么"。该隐喻有某种严重的缺陷,但仍是有用的,因为它提示了审视科学的传统视角与欧陆视角之间的巨大差异。它也能被用于发展"科研平台"这个观念,即科学不仅仅是一组活动,不仅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允许我们将之封闭的一组工具、实践和借此形成的知识,而是由诸线条的流动之网构成的,这些线条顺利地与紧密地整合入我们的世界并且塑造了世界的轮廓。我在本文中讨论了欧陆科学哲学的两条可能路径。一条涉及的是"解构性的重演",即对我们继承下来的科学概念(包括传统的分析性概念与海德格尔的"科学不思"的概念)的探究;另一条涉及的是可被称为"回归田野研究"的东西,即仔细地审视科学实践。接受这两条路径,将让欧陆科学哲学唤醒一大片重要的探究领域。忽略这些探究的领域,科学哲学将自食其果。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史中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许多论文和书籍讨论了科学史中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的分歧,在其中我只提及文献[2,3,7,11,12,15,20]。我认为我们是需要弄清什么是科学发展的“内”,什么是“外”。我同意Lelas的意见:所谓的“内”与“外”取决于系统如何划分。那么科学系统又是什么呢?一般认为科学这种系统既可视为一种认识现象,也可视为一种社会现象。笔者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识的科学,而不是作为社会性事业(institution)的科学。所以,本文将讨论作为一种知识的科学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1986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Barber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作的讲  相似文献   

8.
对许多人来说,经跑道滑行后起飞的飞机(aeroplane,airplane)和不用在跑道上滑行就可飞起来的“直升飞机”(helicopter)是比较熟悉的东西。然而也有不少人把“直升飞机”叫作“直升机”,这是怎么回事?到底哪种叫法正确?许多人并不清楚。以表意方法命名汉语科技名词的一般规则常常是以中心词素表示它的科学分类属性,再以能体现该事物(或概念)与其他事物区别的特征(或特性)的词素来修饰、限定中心词素,把这些词素按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即代表该事物的名称,以此来实现“一词一义”。用这种方法命名的词,相当多数可以从字面上直接看出此事物的上位概念(属),以及它的主要特性(种差)。这就是术语命名原则中“系统性”的要求之一。如果一个词的属和种差弄错了,则命名不科学,易引起理解错误。例如“直升飞机”许多人一看就理解它是一种“飞机”(属),它区别于其他飞机的特点是不用跑道,直接飞起来。要弄清楚这种理解对不对就应该从该词所归事物的科学分类体系来看就明白了。飞行器是一个大家族,几十年来这个家族中子孙不断繁衍。它们的“家谱”(分类体系)目前通常表述如下(仅摘录了相关部分):从这个家谱体系看出,飞机和直升机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利用空气动力来飞行的,都是重于空气的航空器,他们是这类航空器中的“平辈兄弟”,所以直升机不是飞机的“儿子”(衍生物),不能称为“直升飞机”。从分类的原则来看它们在结构、外形以及飞行性能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它们产生推力和升力的形式不同。飞机是由动力装置(发动机)带动螺旋桨或向后喷气,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飞机有固定在机身上的机翼,机体被发动机推进时,相对的气流通过有特殊几何形状的机翼就产生升力。直升机没有产生拉力或推力的螺旋桨,也没有固定在机身上产生升力的机翼(个别直升机上有装在机身上的产生辅助升力的短小机翼),它是以发动机驱动在机体上方的旋翼,在静止的空气或相对的气流中产生升力。驾驶员控制旋翼旋转面的倾斜角度可产生向前、后、左、右的水平分力,使直升机既能垂直上升下降、空间悬停,又能向不同方向飞行。从以上对飞机与直升机“同”与“异”的对比,自然明白直升机不是飞机的一种。为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航空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已将“直升飞机”这个名词,科学地正名为“直升机”。  相似文献   

9.
“科学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是一个以科学为价值客体的概念,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包含了科学的多种可能的价值系列或集合。“科学价值”则相反,它是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概念,是以科学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所作的价值判断,其确切涵义应该解释为“对于科学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们“是否适合于科学的尺度、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10.
曾欢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5):39-42,82
无论是培根的知识统一、笛卡尔的普遍数学,还是霍布斯的物理主义,都源于一种对绝对确定性的寻求,并试图用一种“科学方法”使知识成为普遍的和永恒的绝对真理,于是,“科学方法”被赋予某种向政治、经济、文学等领域转移的能力,甚至获得了某种可以支配其他事物的地位,这是科学主义在17世纪萌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引言“结构主义”这个术语业已为许多学科所采用,近来在科学哲学中,它也被用来指称那些以研究知识主张或理论复合体为注意焦点的批判方法论。为了把这些“结构主义”领域同那些更为人们所熟知的科学哲学学派区分开来,我们也许可以遵照拉卡托斯的建议,勾划出一个纲要性的图表: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组织问题和自治问题 用两个题目就可以概括现代对科学所进行的讨论:一是(在特定的期望成就意义上的)科学的组织问题;一是科学的自治问题。尽管在这方面不乏疑义,但在这两种情况之下,似乎科学已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系统立于我们面前,且我们应该更好地组织这个系统或使其自治。人们无论如何都难以把“组织”和“自治”这些概念同“方法”和“理论”——科学论的两个古老题目——直接联系起来。当把科学看成是一种社会系统时,它究竟是什么含义人们还不清楚,甚至连此系统的界限范围和信息加工的实际过程这些问题也在探索之中。当人们把科学分析为一种社会系统时,更为详细地考虑  相似文献   

13.
对外来术语引进的方式大多数人主张应以“意译”为主 ,即应按科学概念的内涵定出“名符其义”的译名 ,以反映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但是 ,事物的属性往往包含不止一个方面。试以英语中spitz (dog)这个术语为例 ,它曾被译作“尖嘴狗”、“丝毛狗”、“尖嘴丝毛狗”、“狐狸狗”、“花嘴狗”和“波美拉尼亚狗”……。这些不同的译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spitz(dog)的多种特性。例如 :有的译名突出了该种动物嘴脸的形状 ;有的译名侧重于该种动物皮毛的质地 ;有的译名抓住了该种动物的类属或产地 ;有的译名则通过类比的方法说明该…  相似文献   

14.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是造成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一、国土经济学是什么样的一门学问? 国土经济学这个名称,是我们自己取的。在给它下一个定义之前,可以讨论一下它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它是属于经济科学,还是属于地理科学? 我有一个观点,就是许多被我们称之为自然科学的学科,其实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科学,如工业科学、农业科学、医学科学的许多学科,就是这样,因为它们的研究对象都不是天然的自然,而是社会的自然。固然纯粹的自然科学是有的,如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地质学等等。像天体、地震、台风等,它们没有受过人的意志的影响,它们就是天然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当前我国哲学界正在进行着一場关于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問題的大論战。馬克思列宁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无論什么事物,总是一分为二。”而楊献珍等同志却說什么:“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到人类社会、思維等等,沒有一种事物不是合二而一的。”而他們的所謂“合二而一”,指的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矛盾的对立面双方的“求同存异”、“共同要求”。因此“合二而一”論的实质是否认矛盾的斗爭和轉化,企图調和矛盾。用这种观点来研究社会现象,就必然会得出阶級調和的結論,用这种观点来研究自然现象,也必然会歪曲自然界的本来面目,从而引导出錯誤的結論。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究竟是一分为二还是“合二而一”’本文以信息过程作为例子,来談談对这个問題的几点看法。信息过程是自然界中一种相当普遍的过程,它不仅与很多自然科学有較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人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过程有关。为了使討論比較具体起见,不妨从几个典型的信息过程的例子开始。  相似文献   

17.
"马力"探源     
功率单位“马力”这个概念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中期,这个词的出现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期。它应该是英语horsepower的仿译。大约过了三四十年,“马力”在汉语中已经基本定型,不但在科学著述中使用,在普通文献中也经常能见到。后来“马力”还传到了日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积累了有关自然界的丰富而系统的知识,阴阳、五行是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国传统中阴阳五行学说的实质在于,它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分析工具,它自身构成一门“本质科学”.阴阳五行在中国古代科学中的作用类似于数学在西方近代科学中的作用,它们都是工具性本质科学.  相似文献   

19.
1844年恩格斯就曾指出,科学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恰好一百年后,F·赖德以美国科研图书馆的规模平均约十六年增长一倍的统计数字证实了这个论断。当初,恩格斯作出这一论断的依据是:知识的增长同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量成正比。我们如果用Y表示现有知识总量,并把它看成时间t的函数,那末知识的增长速度即应服从微分方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问“科学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时 ,其实 ,我们已蕴涵着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的认可 ,也就是说 ,科学技术具有扮演双重角色的作用。既然如此 ,我认为 ,科学技术就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 ,它什么也不是 ,它是无辜的 ,它作为双重角色的扮演者 ,是人类使它成为其中的一种 ,或是兼而有之的“双面人”。因此应该说 ,是人类的天使与魔鬼的双重本性使科学技术扮演了天使与魔鬼的双重角色。科学技术是人类发现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因而 ,它应该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在它的建构中应该体现出它与人类生存状态的价值关联 ,这是科学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