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白《赠汪伦》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关于诗中汪伦其人,今人唐诗选本皆注为“农人”。此说盖源于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所引南宋杨齐贤旧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醖美酒以待白。伦之裔孙,至今仍宝其诗”。王琦并录唐汝询言曰“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醖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之,情固超俗矣!”  相似文献   

2.
本文拟通过比较李白《赠汪伦》一诗的两种译文的异同,来说明诗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以及复译的客观现实必要性和主观努力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3.
特级教师孙双金是情智语文的倡导者,他认为情智语文是“情感语文、智慧语文、工具语文、人文语文、儿童语文”。最近观摩了继别组诗》一课的教学,孙老师引领学生从情意、智慧两个层面细致地把玩诗蕴。学生既深入体会了李白、汪伦的深厚情意,又锤炼了品读诗蕴的能力。身处孙老师的课堂,我们恍然感受到学生的情智在拔节,在生长。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用月意象来抒发感情的首创虽不是李白,但李白却是写月最多亦最传神的诗人。李白视月为知己,月亮是李白情感的寄托与归宿,月亮这一意象在李白的笔下惟妙惟肖。李白对月深厚的感情是由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所决定的。李白诗中的月亮有着丰富的内涵,并为李白的诗作提供了创作源泉。李白赋予月亮全新的内涵,李白终其一生都在与月亮为伴。  相似文献   

5.
余光中强调"纵的继承",李白诗歌是其重要的取法对象,而余氏向李白致敬的代表作是《寻李白》、《戏李白》、《念李白》(论文称之为"李白三部曲"),因此先运用修辞学"引用格"知识,地毯式地分析"李白三部曲"对李白诗歌的引用情形,其次运用意象学知识,以"典故意象"的角度切入,探究出"李白三部曲"对于李白诗歌不仅有所继承,更有所开创,其中探讨"复合意象"和"主意象"时,还辅助运用了章法学、文法学知识。从这样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李白三部曲"从古典中镕铸现代文学的新生命,这才是"纵的继承"的真正精神,"李白三部曲"可说是一次非常精彩的示范。  相似文献   

6.
以与李白同时的高适的<宋中别周、梁、李三子>诗和独孤及的<送李白之曹南序)等诗文,证明李白的籍里是唐代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  相似文献   

7.
许思园先生以浮士德精神称论李白 ,认为其天才至上的思想、抛弃和超越的热情以及独步千载的影响力 ,与西方浮士德精神相通。但李白更是传统的、中国的 ,其对生命和谐的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念、融注在酒与月意象中的诗情 ,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李白身上有异质的因素 ,但总体上讲李白是传统文化渊源上的个性扩张。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家室问题作了细致认真的索隐.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对此也有片断的考证.周勋初<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一文则对李白婚姻问题作了颇有意义的探讨.结合李白诗文,参酌以上三位先生的考证,评论其得失,勾勒李白家室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家室问题作了细致认真的索隐。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对此也有片断的考证。周勋初《李白两次就婚相府所铸成的家庭悲剧》一文则对李白婚姻问题作了颇有意义的探讨。结合李白诗文,参酌以上三位先生的考证,评论其得失,勾勒李白家室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0.
元丹丘是李白最亲密的挚友,与元丹丘的交游几乎贯穿了李白的一生,他们曾在一起共享过欢乐和忧愁。李白的道教思想及放诞的生活,都可能受到元丹丘的影响。因此,进一步弄清元丹丘的生平和经历,对研究李白的行踪和思想变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心论点:“三峡情结”是李白思想感情和诗文创作的重要情结之一,它对李白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巨大影响。论证:首先着眼于事实,叙述李白自志学之年开始直到暮年,在漫长的生活、创作历程中与三峡结下的不解之缘,尤其是李白三经三峡的独特经历,从而证明其“三峡情结”乃事由天成。接着从宏观上剖析李白三峡情结构成的主要因素,从客观与主体的辩证统一方面阐明:三峡的自然美和三峡民情风俗与文化积淀,形成了李白独特感悟的三峡情结和三峡精神。论证的主体是第三部分,以李白的大量诗文(25)篇分七个方面证明三峡情结对…  相似文献   

12.
】《谢眺与李白研究》一书的编者作者们,基于对李白诗作《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小谢”的误释,大做李白与谢眺关系如何如何的文章。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证其错误:1从李白作品所涉谢眺者看,没有一首是李白以谢眺自拟;2从李白的思想抱负看,他也绝不会以谢眺自拟;3从李白的行文习惯看,他从不以大小谢指谢灵运和谢眺,更不以之谕指叔侄关系;4从诗的内容看,“小谢”应指“大谢(灵运)”之族弟谢惠连,李白用之指叔父李云之弟李华。结论:李白当时在宣州谢眺楼所饯者有李云及族弟李华,此二人均为李白叔父行  相似文献   

13.
李白的《蜀道难》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蜀道难》是李白一入长安的作品,是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而作,一方面表现了李白对朋友的真切关心和一往深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求仕不遇的感慨与感伤。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15.
干谒之风非始于唐,却在盛唐时期最为风行,此期的两位大诗人李白、杜甫亦未能免俗。李白不屑科举走上干谒之途,杜甫则是科举失利方入干谒者之列。他们二人在干谒时段上有长短差异,在对干谒结果的认识上亦有所不同,但他们事干谒时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荷,然而无论怎样李白和杜甫在入仕心态上都是积极的。虽然他们都事干谒,却依然不减他们卓然大家之风范。  相似文献   

16.
乘风朝发古渝州,夕宿瞿塘峡上游。 浩气混茫江似血,崇山磅礴月如钩。 航标灯影联波面,渔户炊烟起渡头。 李白书堂何处是?红旗插在万城楼。这是郭沫若同志1961年9月14日乘船夜泊万县、上岸留宿时写的一首诗,题为《宿万县》,是《再出夔门》组诗七首之一。诗后对“李白书堂”有注释:“万县有白岩书院,传系李白读书处。”郭老是四川乐山人,看来他对万县有李白读书的地方并不持怀疑态度,只是不知道具体地点在哪里而已。何其芳同志是四川万县人,他对李白曾在万县西山山岩间读书、下棋、赋诗之事深信不疑,希望能在那里建起太白公园。他在1977年3月12日写的《太白岩二首》之一中说: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李白研究会、重庆市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万县市文化局、三峡李白研究会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李白与三峡”国际学术讨论会即将于1997年长江三峡截流前夕的10月18日至24日在万县市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①李白在三峡地区的诗文创作、游踪与交往;②李白的生平事迹与交游局李白诗文的渊源和艺术成就;④李白集版本源流与资料钩沉等。会议组委会已收到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等10多位学者与会的回执。会议秘书处设在万县市文化局文化科内。“李白与三峡”国际学术讨论会即将在万县市召开@白苇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李白文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建设李白文化数据库的意义和作用,指出建设一个功能完备且数据丰富的李白文化数据库,是李白文化研究的内在要求,也是弘扬李白文化之必须,它将会为李白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研究李白文化提供极大方便,并促进李白文化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代诗人李白以出色的诗歌闻名于世,华裔新移民作家哈金从"边缘人"的视角,探讨了李白的人生际遇与诗歌特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以"他者"的眼光探究了李白的新观念。两位学者从人物形象、诗歌形象入手,在西方塑造了李白浪漫潇洒、特立独行的形象。细致分析二者对李白形象的差异描写、研读二者译介的李白诗歌,可以指出作者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写作视角在李白西方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0.
就李白初入长安在何时的问题对前人的推论提出质疑,根据一些记载李白生平事迹的“碑”、“碣”、“序”透露出的消息,与李白的相关诗句相互印证,并与后人对李白事迹的考证相联系,得出李白并非如前人所说在二十五岁以前未出过川,而是在开元三年至五年间就已经到过长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