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壮族祖先神布洛陀不是一个抽象的神祇,而是一个实施鸟或鸡卦占卜的"鸟神"或"鸟部落首领",布洛陀崇拜亦即鸟神崇拜。所谓"麽文化"的核心亦即鸡卦巫术,布洛陀的传说只不过是鸡卦巫术的筮辞。所以,壮族"麽文化"是布洛陀文化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磨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3.
麽经神话以宗教典籍形式记录并传承了壮族民间信仰,而民间信仰则是麽经神话产生的基础。从壮族民间的石崇拜、水崇拜和牛崇拜的角度来分析麽经神话与壮族民间信仰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分析石崇拜、水崇拜和牛崇拜产生的原因来解读麽经神话的内容与文化内涵。通过对壮族麽经神话文本的考察,可知麽经神话与民间信仰的关联存在如下几种情况:直接反映、重新解读和转化。  相似文献   

4.
壮族麽经布洛陀为研究壮族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壮族的历史记忆,它本身有一个从口头传承到不断加工、书写、编撰、汇集和逐渐定型成文本的过程。口头传承产生久远,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文本则反映了当时壮族社会文化变迁的种种事象。  相似文献   

5.
壮族及其同源的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麽经布洛陀》是壮族麽教经文,其内容涉及稻谷种子的来源、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骆田与骆人、野牛驯养、石犁的使用与牛耕的出现、采集农业向稻作农业过渡、水稻种植时令及耕作制度的形成、早期的稻作农业祭祀等远古时代华南珠江流域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问题。文章认为,从神话学的意义说,黄帝是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炎帝是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而布洛陀则是华南珠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巨流,主要是由这三大农业文明汇集而成的。  相似文献   

6.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3,(4):F0002-F0002,F0003
田阳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右江河谷中游,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居住着壮、汉、苗、瑶等多个民族,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田阳是壮族人文始祖布洛陀的故乡,是壮民族的发祥地,布洛陀文化源远流长。布洛陀麽经是布洛陀文化的集中表现。敢壮山是传说中布洛陀居住的地方,敢壮山布洛陀歌圩来源于祭拜布洛陀,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举行,据史书记载,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  相似文献   

7.
麽文化是指壮族及其先民自古至今传承的民间麽教信仰文化。本文以田野考察和理论探讨相结合,从壮族各地民间、政府部门和学术界三个层面,对壮族麽教文化在当代壮族社会中的生存状况、变化发展趋势、学术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人工栽培稻最早的民族之一,是南方稻作民族。她的创世女神[女米]洛甲([女牙]六甲、麽渌甲、花婆),生于花中,给人送花送子,乃花图腾崇拜。她育了人,育了稻种,育了耕牛,她是壮族女性人文始祖,亟待抢救与保护。抢救口传神话、古歌、麽公经典手抄本、歌师歌本手抄本、花婆庙、信仰民俗和生育民俗中的[女米]洛甲(花婆)神话文化。  相似文献   

9.
壮族民间麽教与巫文化——壮族麽文化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麽教从越巫发展而来,虽然已逐步脱离原始宗教,并向人为宗教过渡,形成壮族特有的民间宗教形态,但是,麽教仍保留有浓厚的巫术、巫医、巫卜、巫法等原始巫文化观念及信仰,具体表现在麽教超度亡灵、禳解祈福法事仪式以及麽教经书中.  相似文献   

10.
就十年来壮族民间信仰的研究成果分别作简要的阐述。认为近十年来,随着广西政治、经济的发展,引起壮人文化的自觉,越来越多的壮学家将目光审视于自身的文化,以自然崇拜、“布洛陀”“姆六甲”始祖神崇拜、师公教信仰等为特征的壮族民间信仰研究取得长足进展。  相似文献   

11.
壮族先民把对自然崇拜的神灵附于古树林木,并继世举行祭祀仪式,自然生态获得保护,今大部份壮族聚居区仍保留其俗。文章对马关县阿峨新寨祭布洛陀神树作调查,发现壮族祭树对自然生态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宗教礼仪是宗教活动程式化和规范化的产物,是一种群体行为模式.壮族麽教法事仪式有民间的称谓分类和宗教学理论分类两种以及地域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壮族摩教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摩传承。摩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整套的法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摩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助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摩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摩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布摩还以古老的鸡卜作为人神沟通的中介加以广泛应用,并将鸡卜预测与物候历算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多功能的骨刻历算器———“甲巴克”,他们经常用它计算日子,预测吉凶,从而使摩教显得更加凝重而神秘  相似文献   

14.
“《布洛陀史诗》(壮汉英对照)出版发行座谈会”不仅是为庆贺韩家权教授研究团队编译著作《布洛陀史诗》出版发行和获得“山花奖”的一次座谈会,更是学界多领域、跨学科专家积极参与少数民族经典文化传承与翻译研究的一次专题学术研讨,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外语界和翻译界专家学者共同努力,积极对外翻译壮族文化典籍.《布洛陀史诗》的出版发行、荣获大奖和座谈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民间文学创作和民族典籍对外翻译的新纪元,对壮民族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传承和广泛传播并走向世界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作为壮族的人文始祖,布洛陀开天地造万物,并带领壮民们进行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反抗压迫,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强大的社会力量,使壮民族得以生存与繁衍,发展成一个文明开化的民族。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来看待布洛陀信仰,不仅可以追溯到壮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关系,而且在弘扬壮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壮族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上也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壮族远古社会结构及其演化、远古社会生活的“清明上河图”、麽经的宗教氛围、麽经的壮族文化氛围四个方面来对《庅兵佈洛陀》的密码进行诠释,剖析其神秘词语后面的古代社会生活内涵。  相似文献   

17.
民族宗教与民族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壮族麽教各类法事仪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信仰文化特征,如南方稻作民族文化特征、原生性民族宗教特征、巫信仰文化色彩、多元融合及世俗化倾向等。  相似文献   

18.
布洛陀神话是壮族口头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是骆越文化的精粹。追本溯源,布洛陀神话应源自几千年前的骆越鸟图腾信仰,带有浓厚的骆越文化特点。它随着骆越族群的扩散而传播,在骆越后裔布依族、水族等民族之中仍有其各自的表现形态。布洛陀神话是从骆越未分化时代就保存下来的珍贵叙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越南的壮族、布依族、侬岱族等台语支民族广泛使用经汉字改造的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方块字,经研究,这一文字系统有一定的区域性,麽公是此类文献的主要著作者,而麽公起先主要是为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服务,与土司政权关系密切,主操祭祀活动,后来也逐步服务于普通百姓。  相似文献   

20.
在壮族的原始宗教中,有多元自然崇拜,也有鸟、蛙和牛等动物崇拜。但一直活跃民间的壮族卵崇拜,却被学术界和文化界所忽视。文章拟从壮族民间至今不绝的“碰蛋”习俗,考证辨析壮族的原始崇拜——卵崇拜,以及卵崇拜的原始痕迹、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首次向社会揭开这古老文化现象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