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涛  王嘉 《科技信息》2013,(9):418-418,422
断路器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主要是从主触头流过,当电流流过导体时发热是不可避免的,随着断路器寿命的延长,主触头的机械磨损和电磨损逐渐积累而表现为接触电阻不断增大而使断路器的主触头温度不断升高。本文提出一种思路,即通过断路器的外壳温度、环境温度和负荷来推测断路器主触头的导电状况,计算主触头接触电阻,从而间接了解断路器主触头导电情况,实现对断路器主触头的监视。  相似文献   

2.
DZ10-100安培空气开关类所用触头材料如粉未冶金银-钨合金。它具育耐电弧、迁移小、熔焊趋势小,导电性好等特性。但由于材料中的钨易氧化,在电弧高温中触头表面易形成复杂的氧化物,使接触电阻增加,接触电阻的稳定性降低,触头温升值增高,从而降低了开关电寿命和极限分断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对电接触可靠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继电器银触头在动态、静态和动静交替状态下暴露于不同浓度的H2S,H2S与SO2 或Cl2等混合气体中的硫化腐蚀现象.以及在盐雾环境中触头的工作情况.得出了在不同条件下 接触电阻的变化规律,并借助扫描电镜和X光测厚技术,分析了环境因素对接触电阻的影响及其失效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由碳纤维布作为界面层的混凝土及碳纤维混凝土为例,根据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的变化,对剪切荷载及弯曲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界面粘接性能及剪切强度进行电学参数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素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随着层间粘接松动而增大,当发生粘接破坏时,则急剧增大;碳纤维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发生剪切破坏时,则急剧增大;碳纤维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的敏感性比素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对界面粘接及剪应力的敏感性要好,低应力作用下,碳纤维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随应力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
手车式高压真空断路器触头在线温度监测方案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炎 《科技信息》2010,(35):243-243,273
手车式真空断路器的触头在长期运行中,因老化或接触电阻过大而发热,导致停电事故。把温度传感器埋入断路器触臂靠近梅花触头的部分,通过小CT线圈和信号转换及发射模块、接收模块和处理单元把接收的信号进行放大和处理,当触头温升异常时发出相应报警、启动风机或跳闸指令。  相似文献   

6.
弓网系统接触电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接触压力、牵引电流条件下弓网系统的静态和动态接触电阻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弓网静态接触时接触电阻随接触压力、牵引电流增大而减小;动态时,接触压力和牵引电流一定的情况下,接触电阻随着列车速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大再减少又增大的趋势,接触电阻随速度变化出现2个极值,说明接触压力与列车运行速度和牵引电流存在着最佳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弓网实验得出动态接触电阻在不同接触电流、滑动速度和接触压力作用下的结果。数据分析表明:弓网动态接触电阻在70~100 A范围内随接触电流的增大而减小,在60~120 N范围内随接触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30~40km/h范围内随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数据建立了接触电阻数学模型,并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求解,最后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这对地铁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暂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实验结果和实例事实分析论述导体接头搪锡的方法能使接触电阻增大,然后通过金属的物理性质分析了此种方法降低接触电阻不具有好处,指出使用在导体接头焊接或镀银的方法减少接触电阻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9.
镀金电触头磨损现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主要探讨了镀金电触头在滑动与冲击共同作用下造成的触头磨损现象,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与俄歇电子谱仪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常闭触头幅主要以冲击磨损为主,常开触头幅,除冲击磨损作用外,受滑动磨损影响更为严重。冲击磨损通过改变接触区镀金层的表面粗糙度而加强滑动磨损作用,而滑动磨损则可造成接触区镀金层剥离,并形成片状磨损,使基体金属暴露于表面而硫化、碳化和氧化作用等化学腐蚀,引起接触电阻变化和早期接触失效。文中还运用赫兹(Hertz)接触理论与Suh N P的剥层理论(Delamination Theory)解释了镀金层的剥离现象。并对表面污染形成机理及触头电负荷影响作了定性的讨论。并提出了几种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0.
利用研制的小容量ASTM触头模拟动作与电性能测试系统,在直流14V、10A、灯负载条件下,对采用雾化法、混粉法和化学法3种制备工艺,添加WO3、Bi2O3、CuO与In2O3微量添加剂的8种Ag/SnO2触头材料,分别进行了45,000次连续通断试验.期间测量了8种Ag/SnO2触头材料的质量、燃弧能量、熔焊力、燃弧时间、触头温度和接触电阻,用SEM和EDAX测量与分析了8种Ag/SnO2触头材料的表面形貌与微区组份,对比分析了直流电弧对继电器环境下采用不同制备工艺和微量添加剂的Ag/SnO2触头材料的侵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对电器开关触点间的接触电阻的形成作了简单分析,给出了理想状态下的简化模型,推导出了实际情况下的一般模型和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接触器的动态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针对接触器动态过程的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激光位移器的交流接触器动态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对接触器动态过程的位移、速度、弹跳和电压等参量进行同步采集,具有高速和高精度等特点.通过该动态测试系统可得到合闸相角、输入电压与接触器动态过程的关系,为优化接触器动态过程提供依据,可以减小合闸末速度,减少触头弹跳,提高接触器工作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3.
并联型接触器由于各支路电流分配不均匀现象导致其扩容系数与并联支路数不匹配,为研究触头电流的分布特性,本文通过对单相和三相并联型接触器触头回路的等效电路分析,考虑各相接触器之间的电磁影响,基于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各支路电流分布规律模型,确定了各支路电流的大小关系;利用Maxwell软件建立并联型接触器触头模型,与Simplorer软件进行联合仿真获取接触器并联运行时各支路触头电流曲线,仿真结果与电路分析保持一致,验证了电流分布规律模型的准确性,进而根据仿真结果推导出扩容系数;后续探讨了影响触头电流分布特性的相关因素,为设计并联型大容量接触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以ds PIC为控制核心的交流接触器数字化控制技术.对BUCK电路进行改造作为线圈供电主回路,分别利用数字PI和流限开/关,实现了线圈电流的闭环控制,使得吸合过程的吸反力合理配合,减小触头和铁芯的弹跳与碰撞,提高电寿命.可靠吸合后,切断PWM斩波信号,转入直流低压运行,能耗小、无噪声.分断时,采用负压控制,线圈能量被快速吸收,提高了接触器的分断速度.通过PROTEUS软件对吸合、吸持和分断过程进行仿真,有助于智能控制模块的设计及控制方案的分析.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控制技术改善了交流接触器各项性能指标,具有较好灵活性、通用性.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以VB6.0为软件开发平台,研华工控为硬件核心的接触电阻测量系统.该系统由压力控制、温度控制、接触电阻测量和数据采集控制4个部分组成.研制的测量系统能够在模拟实际电阻焊压力和温度状态下,对薄板接触电阻进行连续采集,并用曲线动态显示,为分析不同表面状态板材的接触电阻提供了硬件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以聚偏氟乙烯(PVDF)/N,N-二甲基乙酰胺(DMAc)/辛醇/水为制膜体系,采用干、湿相转化法制膜.考察了辛醇含量对膜结构、表面浸润性和透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辛醇的加入使成膜过程中液.固分相在与液一液分相的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辛醇含量的增加,膜结构由海绵状结构向球晶堆积结构转变,当辛醇含量增至10%时,生成“菜花状”球晶粒子堆积的对称结构,其表面具有微纳二重特征,对水的接触角可达140°;实验范围内PVDF膜下表面的疏水性随铸膜液中辛醇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略有下降,膜的气通量随铸膜液中辛醇含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所制得的高度疏水膜可望成为气液膜接触器的理想膜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多速电机控制回路中,常因接触器的故障而使电机不对称运行.本文以不平衡三相电路理论计算出电机绕组的不对称电压,找出了使电机损坏的原因,从而提出在基本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自行增设交流接触器的检测电路或用滑差电机代替多速电机的预防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电磁继电器是各类自动化系统中重要的一种基础元件.由于它频繁工作在开关状态,外部振动或温度变化可能引起继电器触点表面氧化或磨损,从而电接触电阻增大,对电接触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借助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电接触表面进行观察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经长期连续使用后触点表面变得粗糙并发生磨损,其组分中含有C、Ce、Ag等原子.最后对继电器早期失效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一种测量金属一半导体接触电阻率的方法——三点法.样品制备简单,无需台面绝缘,用硅进行实验验证,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相符.实验表明接触电阻与接触半径在双对数座标中是一条斜率为“-2”的直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