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推广给现代农业、医学和生物经济等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然而,自从转基因技术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和极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本文从后常规科学的视角分析了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争论,认为有关转基因技术的争论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科学观念的碰撞,是在常规科学框架下看待具有后常规科学特征的转基因技术的必然结果,并且认为后常规科学中的"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延伸的事实"等概念为科学共同体传播具有不确定性的科技知识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公众参与科学讨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而对促进科学家与公众的交流,推进科学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彤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35(1):19-23,18,126
分析了库恩在科学实践哲学上的影响:第一,范式的核心内容是实践范例的思想影响;第二,常规科学实践活动是科学最基本和最重要活动的思想影响;第三,解释学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3.
科学的社会契约描述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政府以经费资助和给予科学家自治权来换取科学发现及技术创新。随着科技活动的发展,科研方式、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变化。契约的两个隐含前提——科研诚信与线性模式——受到了理论的和现实的不同方面的冲击,使原契约关系受到了挑战。后常规科学描述科学知识生产的新状况中科学知识质量标准的转变以及对同行评议的质量控制方式的扩展,为科学的社会契约的调整方向从理念上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4.
科学与伦理问题不仅是科学伦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中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当前科学技术政策制定的重要参照指南,同时对于科学家严谨学风,端正社会公众对科学的态度,都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对应全球化科技发展及反思伦理,李醒民教授《科学与伦理》一书指出,德行伦理在当代的实际处境,并同时提出可行的因应之道与成全之道,显然极富启发性...  相似文献   

5.
在"第三阶段科学传播"提出至今的近二十年中,尽管元理论得到广泛认可,但其现实感召力和现实到场的程度仍存在局限;同时,纵观国内现有的三种科学传播研究范式,均未能真正回应"第三阶段"的内在诉求。文章认为,为缓解这两大问题,可引入"边界对象"的概念。文章主要论述此概念如何拓展"第三阶段研究"的方法论、理论与"第三阶段科学传播实践",以及如何使三种已有研究范式体现出具有"第三阶段意味"的"整体性特征"。以此,为拓展、推进"第三阶段科学传播"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常规科学"解难题"的实践中,公众因专业知识的规范性承诺和前提性预设而被有效地排除在科学共同体之外,"技治主义"的内部决策模式也因此而占据科学决策的主导地位。然而,当科学进入"后常规"时代,伴随着"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的日益增长,"常规科学"的解题策略已不足以应对社会情境中的科学政策争端。作为对"棘手问题"的一种回应,"后常规科学"兴起了。"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扩大的事实"的新范式要求科学决策应该重新开放认知承诺,在开放的、多元参与的情境中实现公众智慧与专家知识的共同磋商。这是专业知识民主化的过程,也是风险评估与科学治理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7.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史就是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基于海洋研究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掀起一场科学革命,导致地学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区的适用性,即"登陆"问题,成为新常规科学阶段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该问题,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焦点从海洋转向大陆,并传入中国。中国从批判性地学习、应用到发展该理论,为求解其"登陆"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考察中美地震学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理论验证活动,再现科学问题的由来、传播和求解过程,展示科学问题如何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如何驱动科学的传播与进步,并以实证彰显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传播领域,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因为符合民主政治的诉求而得到了极大发展。但该模型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包括如何确定公众代表,怎样实现公众真正参与科学进程,如何调和公众参与科学所体现的平等诉求与科学精英对科技知识的天然垄断之间的矛盾等。面对挑战,公共政策研究者在代表选择、观点均衡、议程设置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公众参与环境与科技决策的方案;部分科学传播学者则跳出公众参与科学局限于民主政治层面,将该模型拓展到科学教育与公众参与科研等领域。尽管有种种挑战,但公众参与科学模型在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西方理想人(性)的培养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相当广泛的科学内容。其中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声学)是主要的和核心的科目。古希腊思想是在首先探寻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后来对“认识你自己”及其道德生活的诉求;中世纪中、后期对自然的研究及其相关的智力活动的兴起。推动学术和思想的复兴。才有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研究及其教育的实质是人的心智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它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10.
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在哲学上的遗产有三个:一是与逻辑经验主义对科学的形式和静态方面的强调针锋相对,库恩强调科学的具体的和动态的方面,这在他关于常规科学的论述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二是由于库恩的范式概念的多义以及库恩本人对自己论述的哲学后果的意识不够明确,导致库恩的思想容易被引向概念相对主义;三是库恩试图想做但又没有充分展开并且经常被他的读者忽视的一种关于科学发展的进化论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清楚地意识到世界已经进入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批评洋务运动只注重技术、轻视基础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本末倒置、轻重失宜.他们认为,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普及教育来提高广大民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维新派倡导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新思路,在中国近代科技思想史上是一次认识的飞跃.  相似文献   

12.
戊戌维新时期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两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出现了两种对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新认识.一是提倡普及科技知识,提高民众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物质力量.二是要用科学改造人的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发挥科学的精神力量.对于科学功能的不同定位正是理解维新派与洋务派政治思想分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视野下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而“全球化”的发展又必然会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跃进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思想领域并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西方国家在实践科技政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很大的进步。古代妇女虽然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做出伟大贡献,但由于地位低下和缺乏教育,极少能够参与科技活动,对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作用相当有限。在我国引进和移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阶段,女性最先投身于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在推行洋务运动进行近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从引进西方先进的工业企业,到聘用外国专家,创办近代学堂,再到向国外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的近代化举措,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学东渐,为近代科技在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奠基性的工作,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而且对于我们当下正在推行的科教兴国的战略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科学大战”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英美学术界尤其是拉宾格尔和柯林斯等人致力于超越“科学大战”的努力进行了讨论,指出进入新世纪以来从对立走向对话正在成为西方学术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和潮流,我国学术界应当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前的科学史不能看成单纯的科学思想史,把科学思想史与科技关系史结合起来考察,才能对古代科学、科学思想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缓慢发展进行较合理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思潮不仅揭示了科学发展及其与哲学关系的种种矛盾,而且展示了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科学与哲学的新型关系。本文意在表明,这种关系的实质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文化”对立的新形式,而且我们只有立足于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后现代科学”的实质,并对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9.
科幻小说是科学技术和幻想相结合的文学形式,作为伴随19世纪科技发展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科技时代孕育的特定解读方式,又包含着对科技时代崭新的和丰富的哲学解读。它借助特定的时空转换形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寻找和维持一种历史张力,并从三种哲学角度出发诠释、建构和解构科技时代:科幻小说大众文化以其特殊的虚拟构架统领大众参与历史实践;科幻小说兼具意识形态功能和乌托邦功能,反映或者批判与超越社会现实;科幻小说不仅具有智识启迪功能,而且具有伦理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20.
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活动的密切结合,工程活动的结构复杂性程度的提高,就直接引致一门新的科学的出现,这就是工程科学.工程科学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复杂性科学的特征、交叉科学的特征、综合科学的特征.我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生态化的过程之中.所以,工业化时代的工程观已经远远不能反映社会发展对于工程的新需求,也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工程创新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工程哲学研究,树立新时代的新的工程观,是需要哲学界和工程界结成学术联盟来共同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